APP下载

对深化改革开放问题的思考❋——再读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2013-08-15孙克强

关键词:建设

孙克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3)

57年前的 1956年 4月 25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发表了重要的著作《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论述。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发展背景与时代特点都有了很大变化,但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上,仍然面临着与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相似的问题。因此,学习和研究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经典著作,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与精神财富,对于指导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时代特点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内背景看,1956年上半年,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逐步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但是,如何实现这个转移,如何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当时必须回答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进行了近三年半,总体上很成功。但是,由于我们当时没有管理全国经济工作的经验,在许多方面照搬苏联,因而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矛盾,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从国际背景看,1956年 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尖锐批评斯大林错误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极大震动,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围绕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乘机掀起了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浪潮。苏联共产党内部矛盾公开化的同时也暴露了过去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如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很不平衡;苏联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总之,国际国内的情况都要求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避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

从 1955年底起,为准备党的八大报告,刘少奇分别听取了中央一些工业部门的汇报。1956年2月至 4月,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 34个部委的汇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次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是他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成果。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从 4月25日开到28日。出席会议的除政治局委员,还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原定议题是讨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问题,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后,会议便集中讨论这篇讲话。接着,在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的讲话中,他又作了进一步阐述。对于十大关系思想的形成过程,毛泽东在 1958年 2月 1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说过:“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 34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步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的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

当毛泽东听取 34个部门汇报时,也正是苏共二十大召开期间。苏共二十大批评了斯大林的错误,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期间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这些客观情况,对正在思考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毛泽东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开头就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之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以此可以说,“以苏为鉴”,根据中国情况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贯穿《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

二、不断理顺各种经济关系

《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经济问题,同时也包括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毛泽东把这些问题,概括成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大关系不是平列的,而是有重点的。“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

195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国内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际上,整个形势趋向缓和,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比如说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战争打不起来。在国内,三大改造接近基本完成,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将不再存在,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正在向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变。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论十大关系》不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提出一些新的方针[2-3]。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论十大关系》提出了工农业并举的重要思想,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但其中应以重工业为建设的重点,同时,不能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它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强调在合理安排工业布局的前提下,既要重视发展内地工业,改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同时又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此为基础,加强和发展内地工业,促使全国各地经济的普遍发展,促进全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更好结合。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大国,建设强大的国防十分重要,但是,一定要有首先加强经济建设的思想。因此,最可行的办法是用增强经济建设的力量来增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上,强调三个方面必须兼顾,特别要照顾农民的利益,还要给工厂一定的权力,一定的独立性。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强调给地方更多的权力和独立性,发扬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地方民族主义要反对,但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在党和非党的关系上,强调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肯定还有反革命,但强调已经大为减少,镇压反革命要少抓少杀。在是非关系上,讲党内是非一定要分清,但强调要好意地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也要学习。

综合起来说,《论十大关系》确定的基本方针就是:“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后来,毛泽东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经验时,仍然把它看作是一个转折。1958年 3月,他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中说,1956年4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 1960年 6月,在《十年总结》中他又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论十大关系》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方针,为党的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指导思想和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和发展。

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业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发,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结构、经济总量、经济水平都不是五十多年前能同日而语的。但从当前我们所遇到的发展的问题与困难来看,又有许多与五十多年前相似的地方。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论十大关系》,对于指导当前的改革开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处理好协调发展的问题

如果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等遇到的主要是经济发展自身问题的话,那么,我们今天不仅遇到了经济发展自身的问题,还遇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建设等之间的问题。由于长期以追求GDP量的扩张为发展目标,在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等方面都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与制约,加快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始终坚持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方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体制改革,激活了大量的社会发展要素,释放了大量的发展能量。但由于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的限制,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很不和谐的局面。如温家宝同志在最后一次作政府报告时就讲:“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4]”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有大量的制度性设置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流动,不仅如此,还经常会出现一些新的制度性限制,这完全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在政治制度方面赋予人民更多的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以及自主管理的权力。“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4]”也就是说,现代经济制度需要现代社会制度和现代政治制度。但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近年来,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现代社会,如何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做出较多、并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积累呢?现代文化建设项目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上面,而应有我们自己的贡献。我们的后人不能只看到“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文化。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基本上是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低生态”为特征的粗放式模式。一边是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一边是污水、垃圾、雾霾天气肆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还不得不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以保证人民能“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卫生的水”。在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上还任重道远。

(二)关于处理好分配关系的问题

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要。这就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物质财富的分配问题。五十多年前,毛泽东等已经清醒地看到了这个问题,并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并更加复杂了。“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 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这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出中国无论是从全国、城镇还是农村来看,贫富差距都过大。[5]”所以有人称:“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5]”近年来,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地区间的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差距依然明显。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在西北地区、西南山区还有上千万人口没有摆脱贫困。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人均 GDP最高与最低之间的差距在 12倍以上。在城镇贫富财产差距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依然严重。我国的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 2002年上半年调查资料显示,城镇最富裕的 10%家庭的财产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45%,而最贫穷的10%家庭的财产只占1.4%,即二者之间的财产差距为 32倍。这些问题虽然都属于分配领域,是经济问题,但处理不好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三)关于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

在一个以中央集权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中,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性,让地方去办更多的事情。”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央就重视并不断处理与地方的关系,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多项制度与具体政策,但目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中央与地方事务分工不明。尽管宪法原则上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责范围作出了规定,却并未通过立法对各级政府的事务加以明确划分,导致的后果是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在事务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除了少数事务如外交、国防等专属中央政府外,地方政府拥有的事务几乎全是中央政府事务的翻版。这种情况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政府事务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外不清问题,即市场与政府职能的界定不明确,政府越位与缺位同时存在。二是各级政府事务分配不合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上下不清问题,即事务长期层层下移,造成中央与地方事务错位,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相互错位。

2.地方事务由中央、省条条管理的弊病。本来应该由省市人大、法律、新闻、公民诉讼、社会组织等机制来解决的假冒伪劣、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土地等问题,由于没有发挥这些机制的作用而产生问题,所以就由中央条条管起来。实际上,目前的垂直管理,并不是中央派出机构垂直管理,而是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对这些部门,经费实行省财政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罚款分成的政策,由于这些部门大多是收远远大于支的部门,中央的垂直管理,给省一级财政敛财创造了条件。而省一级,上并不对假冒伪劣、市场分割、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像中央一样关切,下并不直接面对所管理的事务。省里权力较大,却不具体管理事务。一些专家认为,行政上的省以下垂直管理,并不是政治体制改革最终的固定模式,只是推进改革进程、破解现有难题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行政部门都适合垂直管理。垂直管理只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为了免受市、县地方政府的干扰,就转而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是在现实国情下的妥协,是一种下有对策情势下的上有政策,这从一个侧面宣告了某些行业在面对地方政府干扰时的无能为力和束手无策。这种妥协决定了垂直管理体制必然存在先天不足。

3.中央与地方事务支出的互相推诿。 1994年开始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当时中央与地方事务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基本维持了原来的支出范围。目前,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包括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部分武警经费、民兵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城市维护建设经费以及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价格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从分税制改革运行情况看,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没有明显的变化,一直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上,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地方政府的支出任务远远超出了自身的收入能力。

4.一级政权一级税收不明确。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根据事务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实践表明,分税制实施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下降。在中央集中财力的同时,地方各级亦依次对基层政府进行财力集中。许多省分别通过分税增量分成、地方税按比例集中、地方税八税共享以及留成基数超额分成等形式,逐级对市、县和乡镇既得财力进行集中。财力向上集中,对强化中央宏观调控是需要的,问题是财力向上集中的同时,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义务和责任逐级下放,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责任考核不断硬化,以致县乡两级政府需要承担越来越重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环境保护、乡村基础设施、养老保障、行政管理责任。相对于体制内本已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无异于雪上加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利于调动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6-7]。

(四)关于处理好对外开放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已经明显增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与开放水平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毛泽上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面所说的对外国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1]”这种分析和态度,对于不断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力是非常有指导作用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同国际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对外开放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深刻痕迹,许多根本性问题有待解决。今后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二是在优化结构、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保持外资稳定增长。要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利用好国外市场和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三是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四是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五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六是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不可否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中的许多规律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只有继承前人的成果才能不断前进。

[1]百度百科.论十大关系 [EB/OL].(2011-04-05)[2013- 03- 06].http://baike.baidu.com/view/571925.htm

[2]逄先知,金冲及.《论十大关系》发表前后 [J].百年潮,2003(12):14-24

[3]周天勇,王安岭 ,谷成,等.“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和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7(15):17-41

[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温家宝作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极不平凡的五年 [EB/OL].(2013-03-06)[2013-03-08].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05/(16411 3-2068198).html

[5]凤凰网.报告称中国家庭基尼系数达 0.61[EB/OL].(2012-12- 10)[2013- 03- 08].http://finanle.ifeng.com/news/wacro/20121210/7407969.html

[6]郭建宁.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当代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6-21

[7]郭建宁.新中国成立 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5):5-9

猜你喜欢

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