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千回独未归”①——唐代怀乡诗“客中送人还乡”抒情方式浅析
2013-08-15李春霞
李春霞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唐代怀乡诗在抒写浓重的故乡之思时使用了多种抒情方式,借意象抒情是其主要的抒情方式,此外,通过对某个特有的思乡场景的叙写来抒发乡思、乡恋也别具匠心,因而也很重要。“客中送人还乡”即是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唐代怀乡诗对这一场景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挖掘和展现。
感伤的场景。对送别时感伤场景的描写是唐代怀乡诗“客中送人还乡”场景叙写中的一个类型。这一感伤场景多借“乡泪”写出,唐代怀乡诗借乡泪渲染了送别时怀乡者难以言说的悲伤和复杂的心理。如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①: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邓芮二子”当是戴叔伦之邓姓芮姓两位同乡,他们在清明日这天要回家乡去,诗歌通过“客中送人还乡”场景的描写写出了送同乡归乡而己独不得归的悲伤。首联从他乡、他人入笔,写了他乡清明节的热闹场面和乡人的归心似箭。以他乡之乐景及乡人之乐事写自我客中之哀愁则愈显哀愁之浓重。颔联承首句,再写清明。颈联和尾联承第二句,叙写了离别的场景:在酒席前,三个人依次照镜,镜中之老颜让人顿生无限感慨,叶落不得归乡之痛楚隐含其中。他们举杯同饮,席间谈论的话题总不离故乡的人、情、事。这中间,诗人又插入一个细节描写,说着说着故乡,诗人不禁泪水涌流。“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谓诗人以英雄自许,流泪乃小儿女态,他平日里是不屑为之的,但此时却流泪不止。诗人借乡泪涌流的细节加重了送别场景的感伤气氛,更强化了思乡之痛的无法抑制。再如戎昱的《征人归乡》: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诗歌也叙写了客中送人回乡的场景。“三月江城柳絮飞” ,写出送别的时间。时值春天,漫天飞舞的柳絮首先渲染了令人感伤的离别场面;“五年游客送人归” ,写诗人目前的处境,自己身为游客却送人还乡,其中“五年”写出了诗人离别家乡之久;“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则写出了送人还乡时诗人的情态。这涌出的泪水不仅因为别离更是因为思乡。诗歌通过对别泪、乡泪涌流的描写,叙写了诗人送人归乡时内心的复杂况味:他为与征人分别而感伤落泪,更为自己的遭际而伤心。他已经游边五年,已经数次送人归乡,其脆弱的情感最不堪担荷的是自身为客却在送客,而且是屡屡送人归乡而己独不得归这一残酷现实。又如李端的《送客东归》:
昨夜东风吹尽雪,两京路上梅花发。行人相见便东西,日暮溪头饮马别。把君衫袖望垂杨,两行泪下思故乡。
诗歌叙写了在异乡与友人久别乍逢而又要马上送其回乡这一事态。首联写“送客”时的天气,春天刚刚到来,积雪化尽,而客人即将踏上应是梅花盛开的归路。其后两句写仓促的相见。“行人相见便东西” ,友情还未叙完客人就要离开了;“日暮溪头饮马别”写别离的时间和地点:日暮时分的溪头。最后两句是对别离情状的叙写。面对就要离去的客人,诗人不禁抓住离去者的衣袖,望着被古往今来的人们赋满离情的垂杨,泪流满面。是依依不舍,是有嘱托未说,更是对于故乡的深深思念,所有这些催生了“把”与“望”这两个动作,别情与乡情因哽咽无法诉说,即使能诉说又如何诉说,从何诉说呢!“把君衫袖望垂杨,两行泪下思故乡”是对送别场景的特写,从中显露的是诗人悲痛欲绝的乡思与乡恋。顾非熊的《瓜洲送朱万言》也叙写了乡泪和别泪:“渡头风晚叶飞频,君去还吴我入秦。双泪别家犹未断,不堪仍送故乡人。”但其又翻出一种巧思,他的泪自别家后就没有停止过,今日因为送别的缘故愈发涌流不止。诗人以别泪不断再添乡泪写尽了离家之人浓重的故乡之思。
远行送客。“远行送客”是又一类型。雍陶有一首《送蜀客》云: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客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此诗亦写客中送归人,主要写送的远,把客人送了一程又一程。这“远行送客”的行为寓托着诗人丰富、复杂的思乡之情。“送客行较远”这一包孕丰富的事态与情节,既真实朴素,又丰富深厚。比兴、意象的写法可能优美空灵,但直接叙写事态却可能更稳实、真切,耐人寻味。叙写事态的好处也在此。沈祖芬木先生在评述此诗时说:“后两句更无修饰,也无夸张,只是把自己为什么要多送朋友几程的理由说出来。比起王(维)、鱼(玄机)两诗巧妙的比喻,它显得有些笨拙了。但这艺术上的笨拙,却和感情上的厚重同在。宋代的诗论家提倡‘宁拙勿巧,宁朴勿华’ ,便是有鉴于某些诗人专门在巧妙华丽的形式上下功夫,却放松了内容上所必具的真情实感,补偏救弊,有其一定的道理。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王、鱼两诗只有妙喻而乏真情。这两首诗是无可訾议的。”[1]沈先生指出的笨拙之美正是因为雍陶的乡情不是停留在泛泛的感情抒发上,而是以“远行送客”这一场景的叙写为依托,因而抒发的是一种“厚重” 的乡情。
临别话语。叙写临别话语亦是“异乡送人归乡”这种场景叙写中的一种类型。有的怀乡诗在写客中送客时着重写了送行者的话语。李白的《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便叙写了对归乡人的嘱托话语:
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水国郁蒸不可处,时炎道远无行车。夫子如何涉江路,云帆袅袅金陵去。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
这是一首思念家人的诗歌,本文把它列入广义的怀乡诗范畴。李白的家乡虽然不在鲁中,但是他在鲁中生活了很长时间,且把家也安在了鲁中。此诗作于天宝八载,此时诗人身在金陵,而他离开鲁中的家已经三年了,此期间他一直记挂着身在鲁中的儿女。萧三十一的家亦在鲁中,从诗歌“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可以看出。“高堂倚门” ,语出《战国策◦齐策》:“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汝朝出而晚来, 则吾倚门而望;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2];“伯鱼趋庭”语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伯鱼)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3]以伯鱼拟萧三十一,是说他的家在鲁中,父母正等待他的归来。当萧三十一即将踏上归途之际,李白的家人之思更加强烈,因而他对这个归乡的人寄予了厚望:我的家也在鲁中,且就在沙丘旁。我已经三年没有回去了,近期内也不会回去,就请你代我去看看我的孩子吧,为我转达我对他的思念。“驾小车骑白羊”语出《卫王介别传》:“王介在群伍之中, 宀是有异人之望。龆齿匕时,乘白羊车于洛阳市上,咸曰:‘谁家璧人?’ 于是家门州党号为‘璧人’ 。”[5]“应驾”句:以卫王介喻指萧三十一,李白希望他能到自己的家中去看望孩子。李白的思念通过对归去之人殷殷嘱托的叙写得以展现。有的怀乡诗叙写的临别话语内容不是嘱托,只是向归者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如周贺的《长安送人》:“上国多离别,年年渭水滨。空将未归意,说向欲行人。雁度池塘月,山连井邑春。临岐惜分手,日暮一沾巾。”周贺向人诉说的是自己不能归乡的种种苦恼与烦忧。
想人归家。送人归去后,想象他归家的情景,是又一种叙写。送客并未因为客人的离开而终止,目送客人的离去,诗人们凭借着想象勾画出了离人到家时的美好图景。如钱起的《送元评事归山居》:
忆家望云路,东去独依依。水宿随渔火,山行到竹扉。寒花催酒熟,山犬喜人归。遥羡书窗下,千峰出翠微。
此诗写的是与元评事依依惜别后的望中悬想。“遥羡”正反映自己不得归乡的痛苦。在这里,钱起叙写了离人(元评事)回归的路上和到家时的情事。元评事经“水宿”、“山行”,虽然有跋山涉水的劳顿,但是其归家后的生活却是十分的惬意。诗歌即通过想象叙写了他到竹扉、犬相迎、热酒(指全家人一起饮酒吃饭)、坐于书窗之下、凭窗望见山色这一系列的活动,这些都是诗人自己渴想而不得的、极其艳羡的事。诗歌通过对久客归家情景的叙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戎昱的“送客身为客,思家怆别家。暂收双眼泪,遥想五陵花。路远征车迥,山回剑阁斜。长安君到日,春色未应赊”(《送严十五郎之长安》)亦是送人情景下生发的对离人到家时的想象,寄予的同样是对曾经美好故乡生活的希冀和急欲回归的迫切。
自我情态。还有一种写法,即叙写送人归后怀乡者自己的情态。一些送行者,并未心随归客而去,他们的心神仿佛在行人离开后的空旷苍茫中飘荡而无所归依。如岑参的《氵产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野店临官路,重城压御堤。山开灞水北,雨过杜陵西。归梦秋能作,乡书醉懒题。桥回忽不见,征马尚闻嘶。
“良久伫立”是岑参送别归乡之人后的情态叙写。“桥回忽不见,征马尚闻嘶”,他注视着友人渐渐行远,友人转过桥去,忽然消失在他的视线之中,只有远方传来的马嘶鸣声在耳际不时响起,“忽不见”写出了他的怅惘之情。沈颂的《送人还吴》也叙写了“良久伫立”的情态,但却对怀乡者送走归人后的样子进行了更具体的描写:“人心不忘乡,矧余客已久。送君江南去,秋醉洛阳酒。赠言幽径兰,别思河堤柳。征帆暮风急,望望空延首。”归者之舟飞快而去,转眼不见帆影,诗人便抬起脚跟,伸长脖颈,希冀通过这样的举动能够使行者再次出现在自己的视线之中。
除了叙写“伫立”的情态,唐代怀乡诗还对怀乡者送别归人后“徘徊”的情态予以了叙写。如戴叔伦的《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积梦江湖阔,忆家兄弟贫。徘徊灞亭上,不语自伤春。
友人欲归乡,是因为他思念家乡,因而他就要回故乡去了,他把想法落到了实处;送人归乡的人也在思念着家乡,也想回去,但却一直没有实现,而且近期内也不会实现,更何况家中的兄弟尚在贫苦生活的煎熬中。在这样的情境下,当戴叔伦送别归乡的友人后再也无法遏止内心因思乡却不得回乡的烦乱,这一情态便通过“徘徊灞亭上”的叙写表现了出来。诗人在灞亭之上不停的来回踱步,他不言不语,表情凝重,他正在伤春,确切的说正在因为春天已回而人却没有回乡而暗自悲愁。
独自而回。“独自而回”是另一种情态叙写。如刘长卿(一作李嘉礻右诗)的《送陆澧还吴中》:
瓜步寒潮送客,杨柳暮雨沾衣。故山南望何处,秋草连天独归。
在这首诗中,诗人叙写了怀乡者送别归乡之人后的两种情态。“故山南望何处”,是对怀乡者伫立望乡情态的叙写,写出了怀乡者的迷惘和惆怅。友人的归乡激发了诗人的乡情,“聊因送归客,更此望乡山”(郎士元《送韦湛判官》)送别友人后,他情不自禁的向自己故乡所在的南方遥望,但是暮雨纷纷,加之黄昏来临,视线变得模糊不清。于是他最终放弃了望乡的想法,在满目秋草的场景中独自一人向他异乡的住处走去。“独自而回”的情态叙写表现了怀乡者凄凉和孤苦的心境。
“年年为客路无尽,日日送人身未归” (杨发《宿黄花馆》)、“自怜漂荡经年客,送别千回独未归”(刘商《滑州送人先归》)他乡送人还乡,而自己不能归去,是一件最能引发思乡之苦的事情;“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张籍《蓟北旅思》)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因为送别他人而回忆起自己被家人送别时的场景,所以“客中送人还乡”所传达出的不仅仅是惜别之情,更重要的是它刺激了久居异乡之人不能回归故乡的敏感神经,并同时引发了异乡漂泊的身事之悲。“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这种对多重意义叠加的送别的叙写大量出现在唐代怀乡诗中,使本已浓重的乡情更加增添了感伤的意味。
[注 释]
①以上所引唐诗均见清代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此后文中将不再说明.
[1]沈祖芬木.唐人七绝诗浅释[ M] .北京:中华书局,2008:100-101.
[2][西汉] 刘向, 集录.战国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450.
[ 3]张燕婴, 译注.论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0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