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013-08-15王继夏杨洞晓
王继夏,杨洞晓
(陕西师范大学 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 陕西 西安 71006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对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逐渐加强,因此尽早让本科生接受科研训练已经得到教育界人士的广泛认同和重视。[1]众多知名高校纷纷将本科生特别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在逐步建立和开展各具特色的科研能力培养计划。[2]但是由于低年级本科生具有专业知识不足与科研经验贫乏的特点,并没有引起大多数高校重视,造成低年级本科生的科研现状不容乐观的现实。但不可否认的是,低年级本科生是科研大军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学一、二年级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和科研热情的最佳时机,在这一时期学校能否在科研创新上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并有效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思维与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各高校本科生的整体科研水平。[1]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主要探讨了低年级本科生的科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培养途径和建议,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方法
调查主要依据自行设计的“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以大学低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愿和目的、数据收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基本的科研素养水平、归纳写作能力、课程设置对学生参与科研的影响等为内容进行设计。
本次调查在陕西某重点高校进行,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个人访谈法,从该校的教育学院、文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随机抽取了350名应届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作为对象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由学生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统一指导语。本次调查共发放了3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37份,回收率96.28%。
本研究主要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查阅相关文献,科学系统地分析了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1.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涉及本科一、二年级学生337人,其中一年级66人,二年级271人;男生80人,女生257人;师范生211人,非师范生126人。调查反映出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问题:
(1)低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愿和目的强烈。通过此类问题的调查反映出低年级本科生具有较高的科研参与热情和明确的目标,其中有80.71%的同学表示非常愿意也有时间参与课外科研项目,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这一比例达到72.4%;在问及参与科研的目的时,有69.73%的同学表示希望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能够加深专业知识或为以后继续求学或就业积累经验,只有10.97%的同学纯粹是有兴趣参与科研项目。
(2)低年级本科生数据收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此类问题的调查反映出低年级本科生数据收集能力较差,而且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中在问及“平时写论文(包括课程论文)收集文献资料主要通过哪种方式”时,有54.30%的同学表示需要从网络上收集相关资料,有44.5%的同学会通过查阅学术期刊和专业书籍获得资料。在“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进行调查时,有70.91%的同学表示欠缺或非常欠缺对某一观点进行独立剖析的能力;有40.35%的同学认为自己很难独立思考出论文的题目,有55.5%的同学认为自己应该可以独立思考出论文的题目,但是不确定;有48.96%的同学认为自己难或很难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有25.51%的同学表示自己比较容易就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独到见解。
(3)低年级本科生科研素养较低。通过此类问题的调查反映出低年级本科生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但水平较低。其中在问到“一篇论文的关键词大概是几个”这个基本概念时,67.06%的同学都回答正确;在问及“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论文提纲的设计”时,有79.82%的同学知道针对问题应该从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有66.18%的同学认为独立设计出论文的提纲比较困难,只有33.82%的同学认为不太困难;在问及“开展研究最困难的是什么阶段”时,有82.49%的同学认为最困难的阶段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尤其是确定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研究实施这三个阶段。
(4)低年级本科生缺乏归纳写作能力。通过此类问题的调查反映出低年级本科生比较缺乏归纳写作能力。有77.15%的同学缺乏良好的分析论证能力;有75.07%的同学表示自己很少或偶尔写日记、周记;在进行论文写作时,有19%的同学表示语言的组织很困难,有37.68%的同学表示缺乏论证思维,更有43.32%的同学表示二者都缺乏;在问及“平时写论文时内容是怎样构建”时,有39.76%的同学表示是由各处拼凑而来,有52.82%的同学表示既有自己思考,也有拼凑的。
(5)低年级本科生缺乏科研指导。通过此类问题的调查反映出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提升的有效指导,学生缺少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在调查中,只有29.67%的同学表示学校的日常教学或学校举办的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科研能力,学生们认为只有29.97%的老师比较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52.22%的同学认为缺乏科研训练的机会,有54.6%的同学希望学校多举办科研活动和增加科研探究类课程的设置。
2.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低年级本科生专业水平有限,知识面狭窄。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科研的首要条件,宽广的知识面是科研的基础。[3]但是由于低年级本科生所学专业知识有限,而且大部分同学基础理论不扎实,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加之平时阅读相关专业书籍较少,专业知识面较为狭窄,使得他们在处理科研问题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相应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造成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较低。
(2)低年级本科生缺乏有效的科研指导和训练机会。低年级本科生具有很高的科研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但是他们缺乏有效的科研指导和训练机会,这是目前制约学生科研能力提升的最主要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对低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低年级本科生学校往往重视的是其对课程本身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缺乏循序渐进的培养计划,导致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降低。其次,学校的评教机制使学生不能获得有效的科研指导,现在大部分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已经实质上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充分考虑教师对学生科研指导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等,使得大部分教师不愿意花时间、精力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最后,学校对于低年级学生参与科研的支持力度不够,低年级学生能参与的科研训练较少,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十分注重高年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的科研训练,但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科研训练较少,这使得他们在进入高年级后难以取得预期的科研成果。
(3)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能力的提升。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力,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授课只考虑到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而不注重理论的进一步提升,且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内容过于陈旧,学生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在专业课的讲授上,大部分教师都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使学生误认为所学专业知识只是一种工具,没有什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价值,[3]使得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很大影响,阻碍了学生参与科研能力的提升。
(4)现行的人才选拔和用人制度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部分高校人为地分割了科研能力与就业的紧密关系,采取了以现实就业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使大部分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培养,或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对学习、科研活动不感兴趣,由此而影响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使科研能力培养成为一句空话。[3]
三、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1.从自身出发,提高基本科研素养水平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其科研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相对于科研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素养来说,课堂教学的培养作用是有限的。[4]一方面课堂教学的课时有限,不可能把过多的时间用来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只能把一些重要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参与科学研究必须要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概况,而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很少能够获得这一方面的内容,因此,大学生必须依靠自学来补充自己,提高自身科研素养。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用信息的获取是进行科研的最重要一步,就科研项目的选题来说,在着手开展研究之前,就必须要了解有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最新的研究成果等等,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效率,当然这必须依靠有效的信息收集能力作为支撑。[4]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富于独立思考、能够提出见解、善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4]这是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必备的基本素养。这要求教育管理者或实施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设标准答案,创设一种鼓励独立思考、提倡求异思维、重视发现疑问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2.从课堂出发,培养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首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有备而来。改革传统课堂模式,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为什么”,逐步培养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独立思考能力。[5]在对待书本知识方面,鼓励学生有根据地大胆怀疑,在小心求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开拓进取。
其次,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研。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能力的提高。[6]同时学校应该改革评教机制,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最后,将科研创新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改变过去“一考定胜负”的传统课程考核体系,采用“课程考试+科研实践”双管齐下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同学参与科研活动。
3.从学校实际出发,营造科研氛围激励创新
首先,在学校范围内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学校应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宣传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5]。应借助每年定期举办的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活动月、科普知识竞赛以及“挑战杯”竞赛等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科研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
其次,广泛开展各种科研实训活动。学校应利用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资源,定期举办实验室开放活动,吸引广大同学走进实验室,了解实验、了解前沿。学校还应鼓励有项目的教师,吸收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作为科研助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训机会。
再次,学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发表等费用。这样既可以解除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后顾之忧,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最后,建立科研活动激励机制。可以采取制定奖励政策的办法激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其科研能力。例如:把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作为其完成学业的一部分给予学分奖励;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制度,对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学生在成绩达到要求后,可“破格”推荐为硕士研究生。
4.从社会出发,全面选拔高素质人才
大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毕业后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但是社会各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其他综合素质衡量较少,多注重学生的学历文凭及各种证书,致使部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建议包括学校在内的社会各种用人单位,改变单一靠成绩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全面地选拔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而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只有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
[1]谢长坤,徐捷,宋昕,等.低年级本科生科研状况的调查研究[J].网络财富·教育前沿,2009(5).
[2]李冬梅,张玉平.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3).
[3]王付欣,何滔.大学文科本科生科研能力状况调查报告[J].教育探究,2008(1).
[4]张健.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董发广,赵毅斌.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6]王茹,王玉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探讨[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