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悉尼科技大学《迈向2015——大学图书馆展望报告》评析

2013-08-15于国辉严潮斌杨广锋

图书馆建设 2013年3期
关键词:悉尼报告大学

于国辉 严潮斌 杨广锋 魏 艾

(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876)

2010年末,在墨尔本召开的图书馆自动化会议上,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Library,简称UTS Library)提交了1份在澳大利亚图书馆界引起强烈反响的报告,即《A New Vision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Towards 2015》[1],中文译为《迈向2015——大学图书馆展望报告》(以下简称《迈向2015报告》)。该报告作为大学图书馆的战略性报告之一,确定了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六大方向,也为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图书馆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本文以该报告为中心,在结合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以评析为主体的研究。

1 《迈向2015报告》的提出背景

悉尼科技大学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的市中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综合性政府公立大学之一,在澳洲各项高校指标评估中名列前茅。2004年该校进入由泰晤士报评选的世界百强名校之列,2008年被澳洲联邦政府评为教学与学生表现最佳大学,2011年被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认定为五星级大学[2]。同年,由澳洲联邦政府所发布的ERA(Excellence in Research for Australia,澳洲杰出研究计划)报告显示,悉尼科技大学近80%的研究领域已达到或超过世界水平,其已迈入世界级的优秀研究型大学行列。此外,在过去的3年中,悉尼科技大学也是唯一一个所有学科均被澳大利亚政府教学表现基金评为A1级的学校。

悉尼科技大学之所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图书馆在教育科研中所提供的服务和做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正如Byrne教授所评论的,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社会和知识的中心,“为悉尼科技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创新、普遍的支持和服务”[3],这是对图书馆的高度评价。作为澳大利亚高校图书馆的代表,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致力于为大学教工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服务,包括:(1)完善的基础设施:现有“the Blake Library”(City Campus,城市校区)和“the George Muir Library”(Kuringgai Campus,歌宁基尔校区)两所校园图书馆,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完善,包括学习空间、研讨室、计算机、打印机等;(2)丰富的信息资源:馆藏由文本资料和电子资源两部分组成,共有超过74万册的图书、期刊和视听资料收藏在两个校园图书馆内,另有2.5万份电子期刊和3.5万册电子图书,目录信息与数据库资源全天24小时对师生开放;(3)参与馆际互借联盟: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与墨尔本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迪肯大学等11所知名大学的图书馆组成了“Bonus”联盟,共享图书馆资源,实现馆际互借及免费邮运;(4)提供个性化咨询:针对不同层次、学科和需求的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咨询与辅导服务,设有一般问题与借还书咨询台和研究帮助咨询台,同时提供电话、E-mail和网络实时咨询服务以及培训课程和学科指南服务;(5)注重国际化服务:设有国际学生联络馆员,为在校的海外学生提供包括图书馆介绍、图书检索培训课程等服务,在馆内部分计算机上安装了中日韩文输入法和阅读软件,以供学生检索和浏览中日韩文网上资源。

目前,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已经趋于世界一流,基本满足了大学师生和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但是,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转变,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正如《迈向2015报告》在开篇所说,“我们应该具有前瞻性的思维,不仅局限于用户的现有需求,更应预测用户的未来转变。我们的新图书馆将能够响应时代的变化,在未来的2015年甚至更多年后为用户继续提供相关、有用的服务。”[1]基于此,《迈向2015报告》列举了技术、教育、社会领域影响图书馆未来的十大因素,并将此作为展望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视域背景:(1)ASRS:自动化存取系统(Automate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简称ASRS)的发展将为数以百万计的信息资源存储提供条件;(2)RFID: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技术将实现馆藏资源的普遍标记;(3)通信技术:包括便宜和可靠的宽带接入、Wi-Fi的发展、移动接入、在线存储、云计算等;(4)可持续性:作为新的理念将在2015年成为图书馆赞助者和用户的普遍要求;(5)文化角色:在公共演讲和展览之外承担更多的文化责任;(6)装订管理:Mark Dahl所设想的“共享性全球发现系统(Global Discovery Systems)”将通过数字化和开放存取取代传统的编目和装订机制[4];(7)Web 3.0: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定制网络服务将通过E-mail、IM(Instant Messenger,即时通讯)、微博等的融合改变用户的网上形象和需求;(8)版权和隐私保护:在开放、可见的环境下需要为用户提供更为安全的图书馆空间;(9)eScholarship项目: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目前已经采用UTSiResearch、UTSePress 和UTSeData3种模式促进知识资本的创造、管理和交流;(10)关联数据和语义网(Semantic Web):通过语义网为代表的结构化开放数据(Open Data)连接更丰富、更深刻的数据内容。以上10个方面作为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迈向2015报告》的提出背景,代表着大学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变化与需求,也预示着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2 《迈向2015报告》的主体内容

为了进一步说明大学图书馆对以上10个因素的回应和变革,同时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展望与导引,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迈向2015报告》通过6个部分对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正如Shepherd馆员所说,其目的在于“积极创新,将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打造成独一无二的学术空间,向用户提供最优良的资源和服务”[5]。下文将重点介绍该报告的前5个部分:

2.1 新的服务提供模式

《迈向2015报告》认为,Web2.0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已经生成一个以交互、共享和社区参与为特点的在线空间,并且影响了用户在物理和数字空间的心理和行为,这也重塑了图书馆的服务提供模式[1]。一方面,图书馆习以为常的流通工作逐渐被用户的自助模式所取代,沟通渠道变得多样化;另一方面,图书馆从一个安静的场所变为充满活力的学术社区,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的交流和分享更为迅捷。尽管如此,图书馆的核心使命仍未改变,那就是如何接入用户并向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新的服务提供模式将包括以下3个方面:

第一,图书馆向用户提供不受地理位置和接入方式限制的无缝式接入服务。这种无缝式服务的具体涵义如下:所谓不受地理位置限制,是指无论用户身在图书馆物理建筑内外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接入图书馆,如在网络空间,图书馆可以进入Facebook、Twitter和 YouTube等在线社区,以更近距离地接入用户;所谓不受接入方式限制,是指用户的接入方式将高度自主化,就如《迈向2015报告》所指出的,“基于可视化、语音、位置和行为的多样化输入模式都可以被用来提供创新性服务”[1]。

第二,在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提供的服务将保证高度的等质化。现有的图书馆服务在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之间还存在一个鸿沟,这种差异性实际造成了用户间的不公平待遇。未来的图书馆将通过引入更先进的移动、无线、存储和定位技术(ASRS、RFID等),让用户有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充分地实现检索、评论、推荐、收藏等功能,并能够通过IM或“最喜欢(Favourite)”功能与相应的学科馆员建立对话。此外,图书馆在物理空间将提供更多的学生咨询、IT保障和学术辅助等服务,为信息素养相对弱势的群体提供专业化的帮助。

第三,通过不同时区图书馆的馆际合作延长网络咨询服务的提供时间。《迈向2015报告》高度评价了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委员会于2002年启动的国家级实时合作咨询服务试验项目——“AskNow!”,该项目历经20个月的试验评估,于2004年3月被确立为长期性服务项目。报告建议不同时区的大学图书馆进一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咨询服务的合作(Collaboration),以分享资源负担并延长服务时长,最终达成运营成本和服务时长的最佳平衡,为用户提供全天性的服务。

2.2 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6]

个性化服务并不是最新的概念和实践,图书馆已经通过“我的图书馆(MyLibrary)”、学习导航和学科资源等服务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2009年,基础教育地平线报告(Horizon Report)继续将“个性化服务”作为学习中心型组织(Learning-Focused Organization)在未来3~5年内的核心趋势,同时,个性化服务也是对数字时代信息过载的有效应对。如今,包括Facebook、Google和手机应用在内的社交媒体工具均已开始提供用户的个性定制服务,这对图书馆构成了竞争和挑战。Reeb 和 Gibbons说:“个性化定制工具的广泛使用催生了学生们的独特预期,当他们在图书馆网站上找不到针对他们的信息资源时,便会转向其他信息媒介。”[7]因此,《迈向2015报告》指出,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将无法维持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外形象,它必须引入个性化和专业性的知识服务,向用户提供具有灵活性和反馈性的教学及科研支持。

一方面,“我的图书馆”将通过多种技术工具被打造成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平台。《迈向2015报告》提出,“我的图书馆”将通过以下工具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中央登录点、借阅记录查询、续借、保存搜索结果并加入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选择搜索结果、顶级数据库、访问共享空间、更新状态、共享Facebook 和Twitter上的资源、添加工具(如“最喜欢的图书管理员”)、Top iTunesU资源、学科顶级资源(如客户端标签)等。这将进一步为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存储空间,以满足他们各自的教学、学习和科研需要[8]。而图书馆员则通过“我的图书馆”与用户建立一对一服务,成为个性化服务的核心部分。

另一方面,允许用户创建个性化元数据和新的数据分类系统。传统的数据分类法主要由图书馆学界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构建,在数字时代这已经不适合于用户的需求。新的图书馆将允许用户通过自定义来重新标注信息资源,这在社交媒体上早已被采用。Guy 和Tonkin认为,“这将允许用户创建个性化的元数据系统(Personalised Metadata System),并通过与他人共享元数据、协同标注文本而形成数据的分众分类法(Folksonomy)。”[6]与传统的分类系统相比,用户通过分众分类法将能更便捷地找到资源,其检索语言可以是高度口语化的,其检索结果则可以由用户通过共享空间、Facebook或Twitter分享到其团队或“圈子”中。

2.3 集成的物理与数字空间——完全的电子化

第一,以“知识银行”的概念确立图书馆在学术科研中的地位。《迈向2015报告》提到了Tom Barker教授在“数字城市规划”论坛的发言,发言中他将英国国家图书馆比作“文化银行(Bank of Culture)”,并建议将其进一步改变为“知识银行(Knowledge Bank)”,“图书馆被视为知识流通的银行,而知识本身则成为以多种媒体形式存在的货币”[9]。这种知识货币将类似于商业贷款,为学术科研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且覆盖数据收集、出版和归档在内的整个科研周期。

第二,建设eScholarship以支持科研成果的开放存取模式。《迈向2015报告》列举了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在电子出版领域所作出的努力,以及UTSiResearch、UTSePress的建设成果,这些被统称为UTSeScholarship的学术服务支持了科研出版的开放存取模式,确保了科研成果的可持续化发展和大学内外的普遍性接入。这些服务展示了图书馆在学术科研中的辅助角色和“知识银行”地位。展望未来,图书馆在科研中的辅助地位将进一步上升,“我们的机构库将归档、保存和提供更多类型的数据类型和格式,形成一个多样性、富媒体和开放式的出版网络”[1]。

第三,将eScholarship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开放学术存取系统。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包括加州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的图书馆在建设eScholarship项目,如加州大学的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将700多种电子图书以“public”为标识免费开放,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则致力于将 UTSeScholarship打造成开放的学术平台,这两者均是“公共知识项目(Public Knowledge Project)”的成员馆。《迈向2015报告》则进一步提议,加强国际图书馆界的合作,将eScholarship打造成大型分布式馆藏的门户入口,成为“全球性开放学术环境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并支持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汇集和创新工作。

2.4 绿色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措施

2.4.1 图书馆基础设施的绿色化

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在《迈向2015报告》中提出,未来的图书馆将承担环境保护和族群公平的责任和义务,这对保持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成为社会重要议程的背景下,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保证“绿色的理念”。报告指出,“图书馆的创建必须使用可持续性的绿色材料,将对周围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1]在报告中,悉尼科技大学同时列举了其正在采用的环保举措,包括雨水收集、污水处理、建筑废品再利用、植物种植和屋顶花园建设等,甚至包括淘汰图书的处理等。

2.4.2 图书馆业务流程的绿色化

正如《迈向2015报告》所述,绿色图书馆决不仅仅意味着绿色的建筑设计,未来还需要以更为环保的资源采购流程、新的工作模式、多样化的交通工具、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多主体的合作行为来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化发展。《迈向2015报告》对于图书馆的具体举措提出以下建议:建设基于大学校园的免费物品交易平台(Freecycle.org),以便于在校师生、馆员和更多人的闲置物品的互换;每月定期在图书馆外部举办有机食品交易市场;鼓励员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非自驾上下班[1]。此外,《迈向2015报告》还高度评价了包括Digital Eskimo网站在内的绿色交易平台,并引用了Gravina 的评论“它将对我们的环保事业产生最为重大的影响”[10]来肯定“绿色”举措。

2.4.3 图书馆绿色发展评价标准的量化

为了保证图书馆基础设施和业务流程的有效绿化,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已经与该校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合作开展有关图书馆业务流程的“碳足迹”审计(Carbon Footprint Audit)项目研究,以量化图书馆日常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以二氧化碳即CO2的影响为单位),这将有助于对图书馆绿色化的现实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和总结。同时,通过量化标准所进行的“碳足迹”考察及其成果又能够为更多的图书馆提供全方位的绿色流程模型。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多个城市在从事这项绿色环保的标准化运动,包括芬兰的赫尔辛基、西班牙的马德里等。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着重提到了中国北京的零耗能媒体墙,该墙位于西翠娱乐中心前面,采用的GreenPIX技术已被政府重点推广。

2.5 鼓励社区互动和合作的空间

《迈向2015报告》指出,新的图书馆将同时在物理和数字空间进行以“偶遇”为目的的创新,为“用户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创造机会,将允许用户之间在彼此透明的背景下就议题进行讨论并交换观点[1]。一方面,图书馆将在物理空间继续保证咖啡馆和社交场所在馆内的提供;另一方面,图书馆将进入数字空间以迎合信息时代的用户行为特点。目前,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已经进入社交网站Facebook 和Twitter,这“标识着我们日益重视网络交互和社区化的用户需求”[1]。同时,这也是对近期“学术和研究图书馆报告(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Report,简称ARL Report)”的响应和遵从,ARL的该份报告宣称“图书馆的新措施将为用户的社会参与和互动提供更多的机会”[11]。

作为对社会互动性的有效回应,《迈向2015报告》指出,未来图书馆将以以下5个方面为社区化运作的着力点,尽管其中的某些方面已经为部分图书馆所实践:(1)透明:确保图书馆内部活动的可视化和可接入性,实现馆员与用户在物理和数字两个空间的常态联系,让所有人都有大学社区的归属感;(2)参与:创建新的空间和服务类型,通过公共艺术、定期讲座和现场表演等多种方式鼓励用户的社交互动、社区建设和重复访问;(3)适应:物理和数字空间应当是高度灵活并具有适应性的,其设施和内容可经重新配置以适用于多种目的(如安静工作、共同学习、社会交往和公众查询等),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分布式的工作平台;(4)生产:未来图书馆将采用更多影响用户行为、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合作进程的新技术,2/3的资源将被置于自动存取系统(Automate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12],简称ASRS)之中,这意味着将开发“用于互动、分享、参与、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更多空间”[1],此外还包括多媒体室、投影屏幕等;(5)反应:图书馆必须对用户的新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技术的进步和期望的改变都可能对图书馆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和灵活性”[1]。

2.6 实验和娱乐的空间

《迈向2015报告》实际上还包括第6部分:实验和娱乐的空间,重点阐释图书馆与严谨相对的另一面——自由、开放、快乐和友谊。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赘述,仅引用Paul Annett博士有关图书馆的一段话作为这一方向的总结:“在此寻找创新的激情,为技术怪癖提供机会,尝试前所未闻的设计,摆脱所有的规则,放肆地大笑。管它呢(Get away with it)!如果这样不行,那换一样得了。”[13]

3 《迈向2015报告》的意义

《迈向2015报告》作为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展望,充分代表了澳大利亚公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路径。实际上,这种展望本身便是对图书馆学界和工作人员的一种挑战,它鉴定了图书馆应对变化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同时,也是有关用户需求认知的重要成果,更是对Sommerville和Collins所提出的“以学习者(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和系统设计模式”[14]的积极响应。通过对该报告主体内容的分析,我们还发现未来的图书馆发展将更多地作为人类文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存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系统观的设计视角都在报告中清晰地凸显出来,多主体的协作参与也是公民社会的重要表现,而这些都是《迈向2015报告》的重要意义。当然,作为一种愿景规划,其具体实施还有待馆员深入用户进行调查统计和需求分析,新的图书馆建设“将是一场伟大的创新和实验”[8]。

对于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迈向2015报告》的启发意义至少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重视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订和效用。正如张根彬和何立民所说,“制订大学图书馆发展战略规划,是大学图书馆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主动适应学校远景发展战略的需要”[15],但是我国的大学图书馆普遍缺乏战略规划的制订实践,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未来这要引起教育界和图书馆界的重视。第二,重视绿色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世界普遍接受的理念时,大学图书馆理应在生态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建设一个无污染、低耗能、健康又舒适的绿色图书馆就显得尤为重要”[16]。第三,保证不同接入方式和需求下所提供服务的等质性。这实际上是信息公平伦理的要求,一方面,要保证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用户都能享用相似的服务标准,而无论用户的接入方式为何;另一方面,要保证不同信息需求的用户都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服务,实现大学图书馆服务的“平等、免费和普遍”原则[17]。

[1]Mal B, Sophie M, Belinda T. A New Vision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Towards 2015[EB/OL]. [2012-11-06]. http://www.vala.org.au/vala2010/papers2010/VALA2010_105_Booth_Final.pdf.

[2]UTS was Awarded FIVE STARS for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by QS[EB/OL]. [2012-11-06]. http://www.uts.edu.au/about/facts/ratings.html.

[3]Byrne A. UTS Library, a Learning Space Like No Other: Report to th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Library[J]. Incite, 2009(9):16.

[4]Dahl M. Evolution of Library Discovery Systems in the Web Environment[J]. OLA Quarterly, 2009(1):5.

[5]Shepherd J. It's The UTS Library with Mr Hank[EB/OL]. [2009-09-13].http://www. youtube.com/watch?v=QYP_hZmcRgg.

[6]Guy M, Tonkin E. Folksonomies: Tidying up Tags? [EB/OL]. [2009-09-12]. http://www.dlib.org/dlib/january06/guy/01guy.html.

[7]Reeb B, Gibbons S. Student, Librarians, and Subject Guides:Improving a Poor Rate of Return[J]. 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 2004(1):123-130.

[8]Johnson L, Levine A, Smith R. The 2009 Horizon Report[R]. Austin: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09:14.

[9]Barker T. Digital Urbanisms: New Paradigms for Smart Cities[EB/OL].[2010-06-15]. https://sites.google.com/site/design100 enterprise/Lectures/digitalurbanism-newparadigms forsmartcities.

[10]Gravina D. When is an Iceberg an Elephant? [EB/OL]. [2009-09-14].http://digitaleskimo. net/ blog/2008/08/29/when-is-an-iceberg-anelephant.

[11]Stuart C. Learning and Research Spaces in ARL Libraries: Snapshots of Installations and Experiments[EB/OL]. [2009-09-12]. http://www.arl.org/resources/pubs/rli/.

[12]刘 静, 黄群庆. 自动存取系统(ASRS)在北美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论坛, 2006(6):149-174.

[13]Annett P. Oooh, That's Clever: Unnatural Experiments in Web Design[EB/OL]. [2009-09-14]. http://paulannett.co.uk/sxsw09.

[14]Mary M, Somerville, Lydia C. Collaborative Design: A Learner-Centered Library Planning Approach[J]. The Electronic Library,2009(6): 803-820.

[15]张根彬, 何立民. 关于大学图书馆发展战略规划的若干思考:结合制订我校图书馆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296-301.

[16]吴小英.绿色图书馆展望[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5(5):16-18.

[17]徐享王. 基于需求差异性图书馆服务公平的构建[J]. 图书馆杂志,2012(3):13-16.

猜你喜欢

悉尼报告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第43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将在悉尼举行
大学求学的遗憾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去悉尼!穿件T恤来过年
报告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