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画书与连环画(小人书)、漫画之间的关系
2013-08-15郭艳芹
郭艳芹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图画书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它无论对成人,还是对儿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甚至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国内外对于图画书的概念有不同的称谓、不同的界定。严格意义上说,在进行理论研究或学术交流时,应该使用“图画书”作为专有名词。图画书在日本及其他国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图画读物。然而在中国,往往指的是文学层面的图画书,是包含了文学和美术两方面因素的综合性艺术。进入21世纪,图画书开始发展,并逐渐取代了曾占据广大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阅读地位的连环画等形式。然而,图画书与连环画、漫画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它们属于不同的读物形式。
一、什么是图画书
人类最早的智慧、人文情感都是通过图画流传到现在的。图画书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大人,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于图画书的称谓,很多人称之为“绘本”。它源自于英美,英文常叫“Picture Book”,即“图画书”之意。关于“绘本”这种叫法,是因为图画书在英美广泛传播之后,很快被日本所接受,“绘本”便是日语从英语“Picture Book”直译过来的。在日语中,“绘”对应“图画”,“本”对应“书”。在中国,多数出版社、编辑及一些社会人士仍以“绘本”取代“图画书”,如“海豚绘本”,这主要是受台湾地区的影响,而台湾主要是受日本的影响。但是,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中,通常使用“图画书”作为专有名词。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称之为“图画书”。
什么是图画书?图画书的概念如何界定?是不是写给儿童看的带有插图的书就是图画书呢?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一书中说:“日本现代被称为‘图画书’的读物,并不只是有很多插图的儿童书,而是指一种特定的少儿读物的形式……图画书的素材不仅只限于文学,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内容,用图画书的形式来表现,不仅对幼儿,对年龄较大的孩子们也是极具魅力的。”其实,在日本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图画书的概念很广泛,凡是带有插图的书都称为图画书。然而在我国,图画书往往是以图画故事书的形式出现的,它属于文学的范畴,而且图画书中的图画和文字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英国儿童文学研究者李利安·H·史密斯在《儿童文学论》“图画书”一章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男孩子和弟弟坐在一起看维廉·尼克松的《聪明的彼尔》,哥哥对弟弟说:“脱米,你不认识字也没有关系,只要挨页儿翻,看到画就能明白故事。”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图画书一般情况下既有图画,也有文字,而且主要是图画。图画书中的图画是儿童读书最初的切入点,他们阅读的兴趣也正是被画面所吸引的。
因此,图画书是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样式,它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包括了文学和美术的综合性的艺术。图画书中的图画是主体,具有语言叙述的功能,承载着表情达意的任务。它不是文字内容的附庸,而是同文字一起共同表现故事的内容。松居直先生常用公式“文×图=图画书”来表示。公式说明,图画书中的图和文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是图文合奏,共同创造一个世界。也就是说,图画书所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图画和文字两部分内容,它带给我们的是比文字、图画更多的新的东西。朱自强先生曾在《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一书中说:“如果仅有文字,或者仅有图像,或者有文字又有图像,但仅仅是单摆浮搁地叠加在一块儿,不能生成出新的艺术信息的时候,我觉得这还不是好的图画书。典型的、优秀的图画书,往往都是文图之间具有乘法关系的作品。”
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如果撇开图画,将文字摘出来,是这样的:
“母鸡萝丝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这些文字内容只字未提狐狸,然而在《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图画书中,除母鸡萝丝外,狐狸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可见,图画书中文图两者关系极其微妙。
在以上概念的界定中,出现了“特殊”一词,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同儿童文学的其他文学样式有所不同,如儿歌、儿童诗、童话等,儿童如果要接受这些文学样式,只有通过成人的讲述这一渠道来实现。而图画书的出现打破了儿童用耳朵听文学的局限,变为儿童自己直接阅读的“视觉化的儿童文学”。
二、图画书与小人书(连环画)
连环画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连续的图画。《辞海》的解释是:“连环画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是我国极富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以连续的、环环紧扣的图画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艺术样式。”
连环画是以一种独立的画种存在的,它同我国的油画、国画、雕刻等相并列。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只能叫做“连环画”。之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小人书”,是因为连环画在我国出版发行之后,主要是以开本比较小的书籍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所以俗称为“小人书”。
连环画与图画书有共同之处,都涉及到文字与图画两方面的因素,但二者也有区别。谈到两者在图画上的区别,朱自强教授在《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中说到:“连环画的图应该是‘指事’的图,比如现在在开会,就画一个会场的情形,这个是指事的图;但是图画书中相当多的图是有深意的,就是说它里面有叫做‘示意’的东西,它是‘示意’的图”。阿甲先生也认为,“连环画在描绘空间的时候,大多数采取的是一种类似舞台的描述方法,在艺术创作上更多是解读文字,图画本身并不提供文字所没有的东西。在技术上是这样,图文整体的关系肯定不如图画书那样,图画特别占据一席之地,目标和追求也不一样。”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历史层面
中国最早的连环画在公元前2世纪的两汉时期就已经具备了基本形式并真正诞生。当然,这只是连环画的雏形,真正的兴起是在20世纪初的上海,茅盾先生在《连环图画小说》中提到:上海的街头巷尾像布哨似的密布着无数的小书摊,谁花两个铜子,就可以坐在那条凳上,租看摊上的小书二十本或三十本。可见,阅读小人书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市民闲暇之余的消遣方式。而图画书在我国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要比连环画晚很多。
(二)读者层面
连环画因具有开本小、题材广的优势,在其发展至兴盛时期,全中国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几乎都是它的忠实读者,读者群很广泛,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图画书由于在我国发展较晚,一般开本都比较大,主要是给儿童欣赏的,当然也有一些成人喜欢欣赏图画书,但读者群很小。
(三)关于题材
连环画多反映的是1978年以前有着时代特色的题材,如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为题材;一些古典名著也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三国演义》《水浒》;还有一些电影连环画,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当然也有一些反映儿童题材的作品,如《三毛流浪记》。图画书则完全以儿童的视角,选取适合儿童的各方面题材来进行创作。
(四)形式方面
连环画主要表现为:小开本,小画面;排版固定;页数很多,甚至有些还需连载;文图分离,文字是图画的补充说明;图画写实成分多,而且以通俗化、大众化占主导地位;文字内容比较成人化;一般情况下多为自主、独立阅读。
图画书一般开本要比连环画大得多;页数不是很多,一本图画书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排版灵活,无固定样式;文字和图画两者共同表现一个内容;图画既可写实,也可有想象成分在其中。主要读者为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文字内容简洁、浅显、单纯、生动;大多情况下由大人讲给孩子听,大人与孩子共同阅读。
三、图画书与漫画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电视机的逐渐普及及我国文化政策的逐步开放,日本动画片开始进入中国青少年的生活。如《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美少女战士》《机器猫》等。当时的儿童对这些卡通形象可谓人尽皆知。
199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引进并翻译出版了《机器猫》的漫画书,从此,日本的漫画书在中国的图书市场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也几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儿童几乎抛弃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动画片,而欣然接受这些卡通形象。卡通并非日本独有,我国早在30年代漫画创作就已空前繁荣。其实,在张乐平的连环画名作《三毛流浪记》中,“三毛”形象就是一个卡通形象,在当时也博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只是由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后来的发展道路比较坎坷。
什么是漫画?漫画是以图片加上简单的文字传达出的比单一文字更让人身临其境、能充分感受故事情节的艺术作品。通俗地说,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
在图画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图画书创作者有时会借鉴漫画的绘画风格,但漫画无论从画面还是从风格上都与图画书截然不同。区别具体表现在:
(一)读者层面
漫画主要读者对象是中小学生;图画书以低幼儿童为主要读者。
(二)关于题材
漫画有反映娱乐、战争、时事方面的题材;有反映儿童题材的,也有反映成人题材的。图画书完全以儿童的审美特点选择适合儿童欣赏的题材。
(三)形式方面
漫画在技法上多借鉴电影分镜头的处理方法,采用一页多幅图的排版形式,一幅画面讲述多个小故事;视觉冲击力强,读图顺序也比较灵活。图画书多为一幅一图,一幅画面讲述一个小故事;视觉效果柔和。
(四)关于内涵
读者通过阅读图画书,往往会从图画书的画面中读出更深的文化意蕴,而漫画却不能。
综上所述,图画书与连环画、漫画之间既有着很大的区别,同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三者均在儿童文学领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但作为儿童文学研究者而言,应该在了解各自的特点的基础上区别对待。
[1][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217.
[2]梅子涵,朱自强,徐冬梅,彭懿,阿甲,王林.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 [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8:128,136,131.
[3]一可,未名,王军.小人书的历史——漫谈中国连环画百年兴衰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