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成因研究
2013-08-15孔倩云
孔倩云
(邢台学院外语系,河北 邢台 054001)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分析
Claire K ramasch在她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开篇指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语言与文化两者不可分离。语言与文化之间不可或分的关系使得文化与英语语言教学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介绍与教学已经频繁地出现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材和课堂上,增进了我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都分别对各自层次教学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
然而,相对于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的重视和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中国文化失语症症状表现在跨文化交往中,对外国文化能够侃侃而谈,但是一旦涉及到中国文化,就支支吾吾、拙嘴笨腮,无法用英语流畅地表达中国文化,形成了严重的跨文化沟通障碍。
从大学英教学实践上看,对于目的语的文化,尤其是对于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教学几乎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全部。从教材上来看,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概况等等,即使是综合英语课和阅读、听说课等所涉及的内容和练习也是以英美文化占据大多数篇幅。从测试角度来看,各种过级考试,包括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也是把对于外国文化的掌握好坏作为评价学生英语能力的唯一标准。而中国文化内容,在以上各个方面体现非常少,即使是偶尔出现,也是一笔带过。这一切造成的结果就是,在跨文化活动和交往中,涉及到英语国家文化,能够侃侃而谈,但一涉及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不知怎么用英语介绍和交流,以至于造成严重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蒸蒸日上,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以至于全世界的目光都转移向中国和中国文化时,缺乏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造成了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点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早就深刻地指出:“有些博士生有着较高的英语水平,也有着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就立即呈现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存在阻碍着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加剧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削弱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在外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及传播民族文化的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二、“文化失语症”的成因分析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对于跨文化交际认识的不充分;过分强调目的语与文化的教学;教学材料和内容的选择;考试评估的方向;忽视语言在校内外的运用等都致使“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势单力薄,导致英语学习者用英语传递中国文化困难重重。
(一)对跨文化交际理解不充分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师生充分重视了外来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应用,但是对“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往往予以忽视,造成了在英语教学和实践中对外国文化一边倒的现象。这是由于对英语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充分而造成的,更是由于对跨文化交际理解不充分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不应该只是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也应该能够利用目的语充分传递和表达本族语言和文化。许多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认为跨文化交际是用目的语同外国人沟通外国的文化知识,而用目的语来沟通本国文化则不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遗憾的是,老师和学生这种广泛的认识上的偏颇不能不说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最根本的原因。
(二)教学及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跨文化教学和评估体系的不完善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从教学方面看,师资问题、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都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文化教学。
我们不缺乏优秀的教授英语语言文化的师资,但是提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能够熟练教授中国文化的英语老师,那就凤毛麟角了。全球兴起了汉语热,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推广,这就给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老师不仅能够介绍引进和研究英语国家文化,也应该能够研究和学习本族的语言、文学、历史、传统等等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自身而且能够带动学生们通过跨文化活动,沟通东西文化,促进中文交流,增强不同种族的互相理解和宽容。
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问题。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说、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等这些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和语言的课程占据了课堂课程的大部分。专门的中国文化课少之又少,甚至根本没有。其他课程教材中很少出现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即使在某些课程中出现,中国文化的内容也是被一笔带过,根本没有作为重要的内容来对待。总之,现行英语教材的内容编排满足不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法的需求。大部分学生乐于在对外交往中传播本国文化的精华。但是,英语水平的局限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缺失阻碍了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在英语测试方面,大学英语测评方式单一,测试内容无法体现跨文化沟通能力。从测试方式来看,大学英语重要的测试主要是书面形式的测试,比如四六级考试和专业四八级考试。这种书面考试很难真正测试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使有口语测试,也只是重视目的语的测试,至于学生用英语对中国文化沟通的能力则很少在测试中体现。
从测试内容来看,无论是笔试还是口语测试,大学英语考察内容偏向英语语言文化,极少涉及中国文化,更没有中国文化的英语交际能力的考察。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通过这些考试上,依赖这些考试的指挥棒孜孜不倦地钻研书面试题和考试技巧。这种过级考试测评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学习目的语语言的效果,但是却很难引发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更不用说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
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考都存在着中国文化的缺失和缺位,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
(三)跨文化交际活动范围受限
学习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具体在应用层次,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学生在英语阅读应用方面较好,写作也能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然而在实际的口语交际方面就表现出很大的弱势。这和我国现行的各种各类英语考试直接有关,许多人把英语学习的目的当成了通过各种各类英语考试,却忽视了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完成跨文化应用。虽然也有许多英语教师强调英语跨文化交际练习,但是这种练习在课堂上所占用的时间非常有限,而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用在了针对各种考试的操练上,跨文化交际的练习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足够跨文化交际的训练。课堂之外尤其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情境,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跨语言交际的练习和实践更是无从谈起。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沟通传递中国文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更是无法实现。
三、克服“文化失语症”需要采取的策略
克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失语症”,关键在于加深对英语教学的理解,尤其是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正确理解。其次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关的教学及评估体系。最后要能够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
[1]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
[2]刘长江.谈万余教育中目的与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界,2003,(4):14-18.
[3]唐祥金.文化观与文化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4]罗青松.美国《21实际外语学习标准》评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5]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6]张喜荣,田德新.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向互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