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资助政策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2013-08-15蒋志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家庭

王 娇,蒋志强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一、新资助政策的背景

2007年5月,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为保证《意见》发布后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定办法、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导意见等9个配套文件。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意见》和9个相关配套办法的实施,标志着国家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

新资助政策体系扩大了资助范围,增加了资助投入,加大了资助力度。2010-2011年,全国累计资助普通高校、中职学校、普通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56亿人次,资助金额1836.76亿元,资助学生人数与金额连创历史新高。财政投入资助资金增长迅速,由2006年的53.86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691.15亿元,增长12倍。自2010年秋季学期起,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时至今日,资助范围、资金投入及力度较往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新资助政策体系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参与。2007-2011年,学校和社会资助资金亦呈增长趋势,累计投入1094.46亿元,占全国累计资助总金额的31%,成为资助资金的重要来源。学校和社会资金由2006年的138.19亿元增至2011年的295.04亿元,充分体现了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理念,形成了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帮扶弱势群体的共识与合力。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包含着父母生养之恩,老师教诲之恩,社会关爱之恩,大自然滋润之恩。感恩是一种回报。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索取。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感恩。感恩是一种钦佩。钦佩老师知识的广博、人格的伟岸。感恩是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大自然里,社会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关爱和恩赐太多,我们必须给予认同。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教育大学生知恩、感恩。感恩教育是集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等众多教育内容为一体。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对方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常怀感恩之心,促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常思回报之情,少索取,多奉献,促进社会文明。

三、新资助政策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新资助政策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当前,高校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缺乏感恩之情。高校贯彻、落实国家文件,设立许多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勤工助学,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自立、自强,也涌现出一批批“自强之星”“励志之星”,但是仍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为:不懂得感恩父母;不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以逃课为荣;嫌资助金额太少,埋怨学校,埋怨老师;因资助名额有限而争当特困生,不顾念其他同学的家庭状况;认为获得资助是应该的,未获得助学金动辄以找领导反映情况要挟老师;获得资助后,不节俭,挥霍浪费,购买奢侈品;对学校、学院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挑三拣四,嫌太累、太辛苦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依赖国家、社会、学校帮助,不愿付出劳动就想占有果实的思想严重。有学生明知不能履行资助所附条件但仍然堂而皇之地接受资助。更有甚者,说一句感谢话、写一封感谢信都难以做到,面对资助过自己的人处在困境时也漠不关心,全然忘记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心理原因

从家庭教育层面看,家庭缺乏对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培养。现在的父母重在为学生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一味地付出,从不要求回报,而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可以问心无愧地进行享受,感恩则成了没必要的东西。从学生自身层面看,他们对家庭的贫困感到极度自卑,羞于公开贫困身份,因而在得到资助时不愿主动报恩。

2.制度原因

第一,感恩教育没有成为新资助政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在资助政策中,更多关心的是困难学生是否能完成学业,而对他们道德的培养,特别是感恩教育很少涉及,更没有感恩教育目标。第二,感恩教育零星,不成系统。新资助政策体系中对感恩教育没有系统规划,高校作为政策实施部门也只有一些实践层面的励志感恩活动,如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到敬老院照顾老人等。第三,约束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如获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购买奢侈品的,追回已经获得的助学金等。部分约束制度基本没有可操作性。

3.社会原因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观和唯钱是从的价值观念盛行,部分人把个人利益当做一切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抛弃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沦为挣钱机器。有些人甚者冲破了道德底线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资助政策援助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将自身的贫困归因于社会,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亏欠。社会上诚信的缺失,随处可见,种种不诚信的现象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灵魂,无形中更加助长了大学生追求个人利益的心理。

四、增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一)营造感恩环境

1.利用舆论导向营造社会感恩环境

人不仅仅是一个自然人,也是一个社会人,不可能独立于他人、社会和大自然而单独存在。全社会应利用舆论等宣传工作,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分明,旗帜鲜明地区别倡导感恩,抵制社会中不诚信、个人主义现象。宣传、文艺等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知恩、报恩的典型树立模范。对于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价值观也要措辞严厉地予以批评、鞭笞。各个媒体也应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国家以及社会给予的资助在大学中好好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提升素质,建立自信、自强的品格,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并回报社会。

2.利用教育载体开展高校感恩活动

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现实、网络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高校在感恩教育过程中,要使用新的教育方式、方法、手段,改变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感恩、报恩,凸显大学生在感恩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才的教育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养成他们感恩的习惯,最终实现感恩教育的目的。以网络为平台,利用新兴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信息平台,如微博、QQ空间等,传送感恩教育内容,将感恩融入学生信息搜集网络中,第一时间传递感恩信息。

(二)完善感恩的制度约束

1.明确受助学生的公益义务。部分高校对于受助学生公益义务规定明确,但是执行力度不足,部分学生对于公益义务根本不了解。部分高校的资助体系中对权利义务规定不细致,条文过于笼统,也缺乏执行力。鉴于此,高校应详细制定制度,并将制度贯穿于学生申请至学生受资助的全过程。在学生申请时期即明确公益义务,并将诚信遵守作为受助的前提,从而使得制度的执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在财务上加强制度保障。本文在原因中提到如获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购买奢侈品的,追回已经获得的助学金。本条在财务上不具有可操作性,使得原本作出规定的条款根本无法执行。这就需要财务部门在流程上给予帮助,建立流畅的划拨、追回渠道。

(三)培养感恩心理

1.感恩心理需要家庭培养

在家庭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必须要让子女体验到父母的辛劳,体会到自己幸福学习、生活环境来之不易。父母要用言语和行动表明对他人的关心和付出。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点拨子女感恩心理,体验家庭幸福感,教育子女要心怀感恩才能将爱传递。

在子女面前要多讲家庭生活关心和付出,让子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建立起对国家、社会和大自然的感恩之心,教育子女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特别是要让他们懂得这些国家资助款都是纳税人缴纳的像父母一样通过辛勤劳动而来的血汗钱,要心存感激,报之以感恩的行动。

2.感恩心理需要学校培养

感恩的心理是可以引导的。高校有责任培养学生感恩心理,培养学生感恩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感恩的品格,树立知恩、报恩的责任。高校的感恩教育不能只片面表现在几个感恩实践活动中,而是要识恩、知恩贯穿于学生感恩教育始终。识恩、知恩的程度越高,则感恩行动的推动力越大。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意义。高校要推行全员育人的育人理念,任课教师、辅导员全部参与到大学生品格养成中来,形成感恩意识培养合力。

[1]李多艺.感恩教育漫谈[J].甘肃教育,2009,(5).

[2]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4).

[3]梁文化,吴先勇.增强高校特色德育实效性的探讨——以贫困生资助工作为支点 [J].广西社会科学,2010,(10):140-142.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