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
2013-08-15陈婕
陈 婕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11年5月12日,教育部在新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将2010年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微博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信息长度通常现定于140个字以内。作为新时代网络的产物,微博借助其自身强大的传播优势以及公开化、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迅速发展为时代的宠儿,成为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在当今大学校园,更是刮起阵阵“微博风”,大部分学生成为时下的“微博控”。可以说微博已全面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微博风靡校园的原因
(一)微博的特点符合当代校园生活的需求
微博的内容限定为140字左右,内容简短,却包含广博的信息,可以满足校园内不同人的需求,且门槛较低,只要拥有一个账号即可进行信息共享,便捷迅速。特别是其强大的社交网络为社会上素不相识者之间搭建起及时有效的沟通桥梁。而身处校园中的青年男女更加渴望通过微博在校园中觅得知音。另一方面,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发布微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脑终端,手机、iPad等媒介均可发表微博,这一切降低了发微博的门槛,极大地增强了操作的简便性和随时性。尤其是在人手一部手机的大学校园中,通过手机在微博上发表评论、交流探讨,已成为当下校园的一种文化,大学生们在微博中用最真实、随性的语言随时随地发布微博信息。可以说手机终端的开发,让微博真正走进校园,成为一种主流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微博功能相得益彰
大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思想开放、充满热情与活力,尤其是90后大学生,他们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学习能力很强,思维活跃、创造性与表现欲强,喜欢求新、求变,不安于现状,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一方面,微博上信息量极大的新闻与知识,给处于学习黄金期的莘莘学子创造了更新更快认知世界的平台,他们通过微博,或接受新闻了解时事,或随机阅读陌生人的微博,“悄悄”了解他人的生活。可以说,微博的这些特点,“满足”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让他们在现实与虚幻的网络中,体验信息时代的快感;另一方面,对创造性和表现欲极强的大学生而言,微博的功能极大满足了他们的创造性与表现欲,他们通过微博发布自己的生活状况,寻求心灵上的知音,挖掘更多的“粉丝”,品尝时代弄潮儿的快感,很多大学生坦言,在运用微博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因此,微博功能的介入与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达成了默契,微博走红校园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微博在走进校园的同时,也在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微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微博的信息传播功能,对青年交往模式和参与模式具有深刻影响。通常来说,微博的传播路径有两种:一种是“粉丝路径”。例如A发布一条微博,其所有关注者B、C、D等都可以实时看到该信息。另一种是“转发路径”,例如A认为某条微博不错就转发到自己的微博中,A的关注者也同时接收到该条信息,且关注他的B、C、D都可以转发出去,呈现一种“裂变传播”,其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一瞬间即可让任何人知道,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随着这种信息的迅速共享,许多青年在网络上形成聚合,并将网上行为与线下行为结合起来,出现向线下发展的趋势,常常“以虚带实”对社会产生影响,具有很强的社会动员力和行动力。这样的传播模式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微博增加了学生思政引导的难度。“刷微博”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对其产生过度的依赖和迷恋,成为所谓的“微博控”,这样的生活方式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生活和学习随意性大。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利益问题都集中呈现在微博这个“拟态社会”中。且140个字的表达限制,决定了微博表达的碎片化。很多大学生通过微博来表达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理性地陈述事实。尤其是一些非理性表达,在这种碎片化、情绪化信息主导的环境中,更应该引起重视。由于网上信息体现出一定的“去中心化”的格局,缺乏主流引导,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对事物全面、客观、理性的判断。他们一直是“看问题”“听问题”,并不是想问题,一些极端化现象被放大,如果非理性表达再与组织化、迅即性结合起来,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于是在微博上利用谣言攻击别人、侵犯个人隐私、宣泄情绪乃至谋取利益的行为就变得比较普遍。甚至国外一些反华势力也借助微博开展反华活动。比如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过:“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西方反华势力将互联网作为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争夺下一代的重要手段,利用其对大学生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互联网已成为各种信息交汇和碰撞,国内外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微博的出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不同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冲击。
(二)微博挑战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教育等,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导向功能。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意识观念、身心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加,微博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掌控,甚至面临信息劣势的境地。由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指导为辅,采用传统灌输形式,树立典型、感染激励等方法,这些传统的教育方法使大学生信息控制和行为指导的优势地位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如果继续维持现状,大学生就会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产生质疑和抵触,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微博”的便捷、即时互动等特点助长了一种快速消费、快速遗忘、速生速死的“快餐式文化”。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讲究生活效率,越来越缺乏耐心,尤其缺乏对传统观念、传统生活方式的耐心。这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很大冲击,如学生越来越没有耐心参加重大会议、听学术报告和讲座等;面对面的师生个别谈话方式也会受到学生的“无声”反抗,使教育者无言以对。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教师的权威在逐渐消解,师道尊严也逐渐失落。
(三)微博造成某种意义上的诚信缺失
微博上人人都能“发布新闻”,属于低成本的传播形态,造谣成本几乎为零。目前微博实名认证尚未普遍推行,匿名且不负责任的“微传播”,给各种错误思想的扩散创造了机会。这使得微博成为谣言的温床和源头,微博上谣言层出不穷。如“金庸去世事件”“东华大学食堂风扇削死学生事件”等等。有些大学生在明知是谣言的情况下还保持沉默,甚至乐此不疲地去转发传谣。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为它涉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辨别力等问题。
三、微时代下开展思政工作的策略
(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学生思辨能力
面对微博提供的海量信息,迫切需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教育,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或者微博互动等途径,让大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生产过程,尤其是新闻“把关人”是如何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对传播内容进行把关的。同一件事情,不同媒体报道的角度或者侧重点往往有差异,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客观上的原因造成,那事实本原是怎样,如果是主观上的因素造成,那么报道是为了强调什么又或者隐藏什么,这样的报道有怎样的用意,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考量。引导学生学会想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
(二)转变传统思想教育观念,提升微时代下的网络素养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也应是多种多样,与时俱进的。在网络极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是极其深刻的,既有通过网络接受、学习新事物的积极作用,也有被网络上错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误导,甚至是沉迷于网络的消极影响。作为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应打破陈规,辩证地看待网络,把网络的优势充分应用于高校管理中,而非故步自封,继续用陈旧的管理模式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因此,建立辅导员微博阵地,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校园官方微博维护人员和辅导员在网络语言、沟通能力方面的培训,注重教师个人微博的隐私,以免被网络“数据挖掘”而监控和被“人肉搜索”而受到伤害,不断提升微时代下的网络素养。
(三)注重内容,潜移默化,关注热门,因势利导
教师在发布微博时,不是说把报纸、电视媒体的东西放到网上就完了,而是要学会生动地讲故事,学会互动,抓住大学生的心。比如《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等电视剧,其中并没有直接或机械地宣传意识形态,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在抓住观众的同时也让他们接受了主流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用微博与学生互动时,不能沿用传统的“宣传思维”,缺乏互动性,而应该以“学生思维”进微博,学会个性化、人性化的表达,与大学生进行适时的沟通,拉近距离,加强引导。同时,适当关注校园微博平台上的“明星”博主,他们往往是校园中的“意见领袖”,做好“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在校园宣传信息方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重大、突发校园事件发生时通过取得意见领袖的支持来建立舆论“防火墙”和“泄洪渠”,能够较快地取得学生的支持与理解,平息事端。
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迅猛,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把握信息,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社会给思政工作者提出的严峻命题。这个命题无法逃避,只有把握新兴媒介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才能使工作朝着更具实效化发展,为祖国建设输送更多更为优秀的人才。
[1]张力玮等.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教育部2011年第1次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J].世界教育信息,2011,(6).
[2]戴晓晴.微博环境中高校学生工作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0).
[3]张玉良.“微博时代”的信息传播——兼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1,(6).
[4]周源源,费国强: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9):76-79.
[5]田和军.微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