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2013-08-15朱丹
朱 丹
(南开大学经济学研究生班,天津 300192)
1.引言
在当前的金融体系的各个经济变量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利率。利率改革正日益向市场化迈进,其对金融体系的总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因而由利率所带来的风险也将对各个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以及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在日常的经营中,各大商业银行应该更加注重进行利率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2.利率风险及利率市场化
2.1 利率风险概述
对于风险的定义,巴塞尔委员会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相关的论述,在其所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之中,就已经把利率风险看作银行的财务运行情况完全暴露于利率的浮动变动之中。利率风险具体而言,指的是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利率水平不断上下浮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极有可能给银行的效益以及绩效带来潜在的风险。利率风险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内含选择权风险、重新定价的风险、基准风险以及收益率曲线风险。这一点在《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早有说明。
2.2 利率市场化
我们所说的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具体是指市场供求关系完全决定或者部分决定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包括的四个方面内容,分别为:利率的管理市场化、结构市场化、传导市场化以及决定市场化,其本质意义是要能够使利率在投资转化以及储蓄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依靠利率具有“杠杆”作用的这种间接的金融管理方式,就能够完全取代以往粗暴的行政手段实现对利率的操控,从而使行政手段对经济产生的剧烈作用得到迅速降低甚至消除。
利率市场化应当具备的主要特点如下:
(1)市场对利率水平进行决定。利率市场化应当具备的最大特征应该是由市场来完全决定利率水平,也就是市场作为主体,以市场各方面的因素作为主要依据,依靠定价机制,来对资金价格进行确定。
在某个阶段或者范围之内,社会必然会有着资金紧缺部门、平衡部门以及富余部门,由于资金紧张或者富余状况的出现,也就使得资金有融入或者融出的切实需求。需求也就意味着市场的存在,那么富余资金的部门就能够成为供应者,从而形成卖方市场;而资金需求者也就是那些紧缺资金的部门,它们就形成了买方市场。把资金的卖、买两方都置于同一个市场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就能够通过竞争的形式,将价格水平也就是利率定为买、卖两方都能够接受的水平。所以,利率的确定完全是由市场来主导的,市场力量也就决定了利率水平。应当注意到,市场的选择还存在很多结果,如风险结构、期限结构、数量结构以及价格结构。
(2)货币当局间接调控利率。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并不意味着要彻底移除货币当局直接调控利率,而是要把这种直接的管理办法向间接转化。利率市场化并非是利率的彻底自由化,货币当局不能够放弃对利率进行宏观调控的这一权力。在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宏观调控的这种手段应当是间接进行的。货币当局需要通过各个途径来进行利率调控,比如依靠利率政策的制定,对控制利率的权限进行约束;对基准利率加以确定;依靠对市场业务的公开、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再贴现率从而对价格水平发生间接作用等等。在金融形势恶劣或者秩序混乱等一些特殊时期,货币当局也能够进行直接的利率管制。
(3)市场主体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对利率市场化进行维护的一个关键条件是拥有充分自主权,这也是市场化利率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手段。拥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就能够很好的保证市场主体完全自主的加入到资金供求市场中去,通过自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预期的市场价格,也能够自主的进行市场选择。这里所说的自主权应当涵盖了对交易价格,交易规模以及对象,日期还有融资条件的选择等等。依靠这个充分的自主权就能够将市场的竞争状况更加充分,从而使资金价格更加适应当时的市场条件。
3.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既能够实现优化配置金融资产,从而有利于银行积累相关的资产定价经验,另外由于利率的市场化全部由市场掌控,从而也使利率风险上升,也就要求银行有着更加强有力的风险管理措施。所以,利率市场化迫切要求商业银行强化自身的利率风险评估以及管理,对一些风险进行及早的防范,从而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形势。
拉普卜特在《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中认为研究环境意义的方式主要有3种:(1)运用语言模型,主要建立在符号学之上;(2)依赖于象征(symbols)的研究;(3)运用建立在非言语交流上的模型[15]22。余荫山房的建筑语言符号及其意义,主要体现在语言模型与象征方面。
3.1 利率市场化加剧利率波动。
通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多个复杂的市场因素掌控了利率水平,因此,利率水平也就会出现更加频繁的波动,而且这种波动水平很难预测,利率风险也就因此上升。也正是利率的频繁波动,政府部门也就很难使相关的宏观调控手段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经济波动这一风险也会上升。频繁波动的利率同样使商业银行难以把握,很难对这种利率开放的新形势进行即时的适应,而且商业银行也并不存在恰当的金融工具来避免此种风险,其经营压力也会急剧上升,从而使一些风险抗拒能力较差的银行很容易在其过渡时期发生倒闭。比如1977年,美联储就开发了对利率的管制,而在1978年就产生了剧烈的利率波动,在这期间,美国发生倒闭的银行每年就有几十家,到了1985年,上升到几百家,最多的达到了250家。
因为频繁波动的利率,还给货币以及国债市场带来震动,从而使债券价格发生频繁波动,那么商业银行由于持有大量的债券就必然会使其利率风险加剧。
3.2 商业银行利率自主定价引发风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利率一直都是由法律来决定的,因而商业银行并不用为利率风险负责,从而也就使我国的银行业长期不重视进行这方面的风险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利率风险问题也就日益加剧。同时,商业银行从利率风险意识到各种硬件设施都十分欠缺,如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等,也就使得利率风险的管理机制十分薄弱,只能够去对利率的波动进行被动的适用,这也就加剧了利率发生变动在主观上的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这些缺点将会一一显现。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中央银行将会日益放开对利率的管制,一些微观金融组织如商业银行等也就开始拥有了一定的利率定价权。为了获取优质的客户,银行就会降低贷款利率,使存款利率提升,这样也就使得银行的传统收入有所减少。当前,我国银行的盈利模式中,利息总数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约70%。在这种形势下,假若放开利率,就会使银行的财务稳健受到一定威胁。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产生于从管制利率迈向市场化利率的转轨阶段,一旦利率放开,这些风险必然加剧。但是,这些风险诸如利率操作风险和利率定价风险等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它产生于利率市场化初期。随着利率转轨阶段的完成,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建设的不断完善,这些风险就会逐渐减小。
4.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看似简单,其实却是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金融机构进行制度上的改进,还需要有外部市场环境的配合、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只有多方面的结合才能够使得市场利率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以市场作为资金配置的主角,进一步发挥利率本身的优势。所以,进行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对利率进行风险管理是基础和前提条件。
要想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就需要对利率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商业银行需要用自身制度的完善,对利率风险进行考量,并且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和监控。通过内部手段,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负责的方法建立起符合市场要求的、现代的金融商业体系。
4.1 建立专门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认识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长期都忽略了对于利率风险的防范,存款的提前支取或者贷款的提前偿还等行为后果都将导致利率风险。如今商业银行日渐市场化,这种利率风险的危害也就越来越显现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者应该尽快地转变观点,进一步加强对于利率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大利率风险的管理,并且建立健全利率风险体系,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利率制度。
4.2 加大力度吸引和培养专门的高级利率风险管理人才
人才对于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是很重要的,这个行业不仅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也需要较强的技术能力,这方面的人才必须在建立模型、数学分析等方面表现出色。对人才的培养,银行可以在自身的内部系统中选拔优秀骨干进行专门培训,或选送人才到国外学习,并且加大和其他银行、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同时,银行还可以通过对制度的建设,以良好的人事制度吸引外部的人才,对人力资源进行重新的配置,在竞争中以人才保持不竭的竞争动力。
4.3 加大利率定价机制的研究
价格上的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竞争的本质。当商业银行对利率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就会以价格为主,价格成为吸引客户的首要因素。我国对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一直都是谨慎的态度,商业银行缺乏利率定价的相关经历,在政策放松的现在,商业银行应该要以最快地速度,确定自己的利率水平,用利率模型完善产品的定价方式,在市场的竞争中,以价格吸引客户,稳定市场。
(1)存款定价。盈亏平衡的方法在存款定价中是比较常用的,这种方法通过对存款账户的费用支付进行计算,得到一个最保本的价格,这个保本价格就是存款价格的制定依据。但是,保本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的变化中保本的价格也在发生变化,支付的利率、账户中的保留的最少金额、单利和复利的利率等都是影响保本价格的因素。在对存款账户进行收入和支出的计算后,存款余额、存款的利率等可以确定下来,银行可以更好地进行其他方面的经营。银行通过这种计算方法实现了其经营的目标,并且在确保其能够承受的保本情况下,以市场作为基准进行调节。银行还要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市场、用户级别的不同制定有差别的利率。在完成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使用差别化的营销策略引起用户的注意,从而达到银行所需要的经营的目标。
(2)贷款定价。央行在2004年进行了我国的利率政策调整,放松了对于贷款利率的上限,商业银行可以以企业的状况和针对不同的业务风险进行贷款利率的核定,这样一来,商业银行价格竞争大大的加强了,以诱人的贷款价格吸引到客户是商业银行的取得先机的重要方法,但是对贷款的定价,我国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研究,借鉴国外的有效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目前国外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定价模式基本是:
(1)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模式。银行支付资金的价格是由权益性的资金和债务性资金两个部分组成的,风险成本则是由发生违约情况所需要的补偿决定,净管理费用是银行处理贷款所需要的各种成本,包括人员的工资、管理的费用等,在贷款中的营业税和附加的成本叫做税负成本。
公式:贷款的定价=总成本/贷款余额=(资金成本+净管理成本+风险成本+税负成本)/贷款余额
(2)基准利率加点模式(也称价格领导模式)。它的操作的过程主要为:通过确定一个基准利率作为基础价格,然后确定客户能够承受的贷款风险来确定每个客户的风险溢价,也就是:贷款的利率是基准利率和风险溢价乘数的乘积,或者是基准利益和风险溢价乘数的加总之和。
(3)客户盈利分析模式。在进行贷款的定价工作时,商业银行需要对客户和银行的关系进行总体的考虑。第一步是根据客户情况设定目标的利润,然后对银行的成本总投入、总的收入以及银行的目标收益进行核算,依据此来确定需要界定的价格水平。在计算银行因服务投入的成本,应该包括有客户的活期及支票账户的服务费、管理贷款的费用和管理定期存款的管理费用;贷款中产生的利息成本;发生违约情况的成本。所以,银行为客户贷款这一行为带来的是客户通过存款所得的收入,客户贷款的利息和各种该款服务的费用。我们用公式表示则为,贷款的利率等于银行的目标利润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减去提供的服务中除去贷款利息收入以外的其他的收入,这三个方面的的结果再与贷款的总额进行比值,就可以得到利率。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多学习国外的银行经验,通过分析资金定价原因,用收益的原则确定需要达到的风险溢价,通过科学的方法,在市场的大环境中,以良好的价格优势为客户服务,从而保证银行本身的收入。
4.4 加快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
金融市场已经日渐完善,国家也陆续出台了金融的法律法规,利率市场的变革提上了日程,商业银行在市场的大竞争下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在开发产品不断提高其独立性和进行业务的创新,利用一系列的金融工具,比如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进行金融风险的避险。
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商业银行重点进行的业务之一,这个业务可以将滞留的但是能够有稳定收益的现金流资金进行证券化处理,证券化使得这部分资金可以提前变现,银行通过这种方法改善原来资金的质量,转移风险,同时增大可使用的流动资金,资金的来源更加广泛,从而减少利率的风险。
[1]河北银行课题组.利率市场化与中小银行应对策略[J].银行家,2011,(08).
[2]王珏帅.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选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04).
[3]叶文琴.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