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性格对鸿门宴事件的影响
2013-08-15李灵蕴
李灵蕴,冉 睿
(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
一、历史人物的个性差异与历史发展
历史心理学探讨历史人物的心理及其对历史的作用,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类活动成果之间的关系、能力与创造活动之间的关系,揭示在创造成果中,心理成果客观化的具体机制,为从活动成果复现心理机制提供理论说明;从人类心理的发展找出历史线索,以及记忆、情绪、能力、意识、性格、个性等心理素质的历史发展;社会历史人物的心理特点及其与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人的心理基础和特点,从中找出人的心理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历史人物的个性和心理特点与历史事件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人不仅有认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心理过程,还会表现出每个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这便是人的心理特点。人的所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就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点,就叫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并以性格为核心。这些心理特征反映了个体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本文以项羽为例,探讨历史人物的性格对历史发展的客观影响。
二、项羽的童年经历与后天个性
项羽,是秦汉的英雄人物。他26岁成就霸业、分封诸侯,30岁悲情别姬、自刎谢幕。他短暂的人生引起了后世无尽的评说。
人的气质和性格来自先天和童年的早期经验。项羽的童年经历影响了他的后天个性。据《史记》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见,项羽自幼便具有桀骜不驯、不服权威、自作主张的个性。项羽是重瞳子,即一眼双眸。对此,司马迁描写道:“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项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威严的目光,竟使惯于骑射的高手目畏手软,又使久经沙场的骑将“人马俱惊”。“瞋目”,表现了项羽的愤怒。人在儿时需求得不到满足,成人之后常常变得易怒。项家世代为将,在楚国地位显赫。随着楚国的灭亡,秦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的地界,包括项羽老家所在的下相县。从此,项家不仅被剥夺了世袭的尊贵地位和权利,还要受原本比自己身份低微的人的统治。因此,项羽自小就怀有强烈的仇秦心理,他最大的心理需求便是血刃仇人,开创一番霸业,这也促成了他性格中崇尚武力、凶残暴戾的一面。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对当地人的性格同样有较大的影响。区域文化性格,即是我们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对人类的“群体性格特征”在地域分布上的状况进行观察时所感知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战国时期的楚国,占据了广袤的江淮流域。青山绿水,熏陶了楚人的浪漫情怀。在这种浪漫情怀的影响下,项羽的性格中也存在着柔软仁慈、优柔寡断的一面。项羽爱江山更爱美人。他与虞姬的千古绝恋注定了他至死都是一个性情中人而非一代君王。此外,项羽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情感因素支配着他对客观世界的判断,自我神化是其思想的核心。即便在四面楚歌时,项羽也宁愿放弃东山再起,而选择死得壮烈,给自己的理想一个圆满的交代。受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项羽渴望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刘邦的巧言令色迎合了项羽的心理需求。因此,项羽三番五次地放走了刘邦。
三、项羽的性格与鸿门宴事件
鸿门宴事件,是指在公元前 206年,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其主角是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事件发展主要围绕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和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过程波澜迭起,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在鸿门宴中,项羽为何不果断地斩杀刘邦?这是一个不解之谜。笔者认为,项羽的性格对鸿门宴事件的结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楚汉相争一场闹,鸿门宴上设圈套。范增示意再而三,张良明察见秋毫。霸王若摔琉璃盏,沛公岂撒逃跑尿。丈夫不为暗中事,项羽未被世人笑。”在鸿门宴中,项羽之所以不摔琉璃盏,斩杀刘邦,与其浪漫情怀是有关系的,需要从历史心理学角度加以分析。
项羽与刘邦为反秦而结义,后反目成仇。破秦时,项羽陈兵四十万于新丰鸿门,刘邦拥兵十万。可见,两者兵力悬殊,项羽占有显著优势。但项羽贵族武将的出身,使他不听劝谏,自恃不败,而抱着复辟贵族式诸侯统治的理想,导致错失良机,放走了刘邦。而刘邦深知项羽的弱点,采纳了陈平的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那么,如何实施反间计呢?原来,当项羽的使者来到刘邦大营时,陈平让人先端上上等的酒菜。等使者说明自己的身份时,陈平马上说:我还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并命人撤下上等酒菜,换上劣等酒菜。项羽的使者很气愤,回去后如实地汇报给了项羽。因此,项羽非常愤怒,怀疑范增和刘邦暗中勾通,夺了范增的权。范增一气之下离开了项羽。这样,项羽就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
此外,项羽被刘邦恭维的态度所惑,松懈了戒备心。当项羽虏获了刘邦的妻儿父母时,刘邦说道:“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顾及自己的颜面和声誉,便放过了刘邦,带兵解围而去。
刘邦圆滑奸诈,巧舌如簧,能屈能伸,善于用人,善于应变。在关键时刻,刘邦派侯公劝说项王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这实为刘邦调动彭越、韩信与楚作战的策略。而项羽轻率地接受了合约。
而在鸿门宴前,项羽季父(项伯)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这些都说明项羽重颜面,而不愿背负嗜杀兄长亲人的罪名。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刘邦到达鸿门,先叙“将军点河北,臣战河南”,摆明了两者的战友加君臣的关系。其后又以“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表明对关中王的放弃。刘邦通过种种解释,将项羽对他的敌意说成是项羽对他的误会,使得项羽产生了内疚,而这种内疚的情感则主宰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言行。
项羽不善于政治,疏于应变;刘邦则权谋善变,圆滑机智。在生死关头,项羽好逞匹夫之勇,刚愎自用。这种性格源于项羽优越的成长环境。项羽的性格充满了善与恶、美与丑、刚与柔冲突。他一方面刚毅勇敢,另一方面则柔肠百转、温和仁慈、彬彬有礼。可以说,项羽因英雄意气而毁了千秋大业。“汉祖之得天下,一曰不杀人,又一曰善用人。而迁书之传项王,则有三大事,一曰巨鹿之战,一曰鸿门之宴,又一曰垓下之围以及乌江自刎。项王可爱处实多于沛公。”对于项羽的失败,司马迁虽抱有惋惜之情,但也说明刘邦的市井出身使其知人善任。
四、结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主人。历史按一定的规律发展。但历史人物的性格对特定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影响。短板效应说明个体性格的弱点往往会影响工作和生活。自傲与仁慈的二元对立性格,是项羽成为楚霸王及其最终失败的重要缘由。
[1]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程步青.真项羽勿错如此[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10.
[3]张广照,吴其同.当代西方新兴学科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