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效提问及如何实现有效提问
2013-08-15温小川
温小川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课堂提问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1]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谁?我们要不要艰苦朴素?你们听懂没有?等类似问题。整堂课看似充满问题,气氛活跃,实则是满堂问,提问的形式大于提问本身,没有实现提问的价值。因此,必须加以改进,以实现提问的价值。值得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不同学科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相应的提问方法亦不同。本人所讲的有效提问主要针对人文社会类学科,比如语文、政治、历史等,且重在对提问过程的阐述。
一、有效提问的涵义和特征
为实现有效提问,前提是要弄清楚有效提问的涵义和特征。它区别于形式提问,有效提问基于特定的问题情境,重在通过师生的问答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有效提问的涵义
课堂提问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人们看到的往往是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主要表现在:第一,错误的提问观念。仅仅把提问作为检查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工具,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第二,记忆性的提问内容。根本没有考虑所提问题与学生能力的关系。第三,封闭线性的提问形式。教师的权威与学生的被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忽视了提问的对话性质。第四,教师控制的提问流程。提问是一个师生对话平台,然而,常见的课堂提问多是教师的“一手操办”,作为主体的学生,却成为一个被动的参与者,甚至害怕提问,对于提问敷衍了事,致使整个提问流于形式,基本没有什么效果。比如在《灰姑娘》一课教学中,老师:作者是谁?学生:安徒生。答案正确然而只是简单的回忆,没有发展学生的能力。又如,老师:午夜12点,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南瓜马车,情况会怎样?学生: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一问一答表面上覆盖了课文内容,实则无效。整个提问仿佛是老师自己的事,学生成了一个配合者。提问既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没有追问,没有形成有意义的对话,更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守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有效提问是指既覆盖教学内容,又包含提示学生应该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学习的过程。提问是否有效,需要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标准。第一,正确的提问观念。提问是师生平等对话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的价值是让学生学会有效提问,学会学习。第二,开放的提问内容。问题应是教师精心选择的,是理解知识与发展学生能力的结合点,亦是学生的兴趣点,且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回答,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第三,螺旋的提问形式。即在总结和评价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第四,以学生为中心的提问过程。提问的开启和发展应以解决学生的疑问,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为目的。整个提问应该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对话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二)有效提问的特征
有效提问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
一是情境性。所谓情境是指为了特定目的而精心营造的情感氛围。对于课堂提问,就是创造一种困惑且需解决的氛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该情境是一种精心营造的问题情境。能使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困惑感、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和回答问题时的适度紧张感。第二,该情景是一种类生活情境。通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懂得课本问题来源于日常生活,进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第三,该情境是一种安全、宽容的对话情境。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形成学习共同体,平等地发表意见,做到真正的“心灵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培养能力。第四,该情境是一种要求学生主体参与的情境。因为只有参与才能真正体验和学会解决问题并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发展。比如,老师:辛黛瑞拉如果不守时,就会变成脏兮兮的样子。那么在生活中和别人约会时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应该守时。老师把课文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创造一种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对自己生活的价值,从而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二是顺序性。相对于形式化提问的一问一答,有效提问是一个有序的对话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效提问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发问、追问和评价总结。第二,这组提问是互相关联的,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服务。第三,这种相互关联是有前后次序的。前面为后面做铺垫,后面可以深化并扩展前面。该序列性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基于文本中固有的知识逻辑;二是基于学生思维和心理逻辑。比如,老师: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让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会成为王子的新娘吗?学生:不会!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学生:她自己。正如这个问答所展示的,从老师的初始提问到学生最后的完美回答,中间这个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借着这个逐级递进的过程,使学生在全面理解文本的同时,逐渐发展了学习能力。
三是生成性。相对于学生被动参与的形式化提问,有效提问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提问的内容来看,有效提问不是预定的,而是师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共同生成的,特别是在追问环节。问题是在教师仔细倾听及解读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新的疑惑和需要生成的。第二,从提问的过程来看,有效提问没有固定的步骤,而是灵活生成的。提问的核心是学生的困惑所在,正是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发现了学生的真正问题所在,进而针对学生的真实需要进行追问。第三,从提问的效果来看,有效提问不是单纯地为了简单地下结论、对答案,而是为了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作为一种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直接传授,而只能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而有效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正是在自己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灰姑娘》一课,老师和学生的对话过程就很好地体现了有效提问的生成性,作为一个对话平台,教师很好地把学生引入了问题情境,然后在生成的问题的引导下,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延伸性。有效提问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当时当地的课堂,更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问答的时空来谈,有效提问是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下课并不是问答的结束,而是学生回归日常生活,回归更广阔的问答世界的开始。第二,从问答的主体来谈,有效提问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延伸。更注重学生不只局限于回答问题,而是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成为提问者和学习主体。第三,从问答的价值来谈,有效提问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延伸,是知识到能力的跨越。比如,老师:假如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后妈也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你们要怎么样?学生:要爱自己!教师要巧妙地从课本过渡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有效提问的必要性
有效提问是针对形式化提问的弊端和当前学生所面临的新挑战,特别是信息时代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新要求提出来的。下面主要从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三个因素,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对话能力来谈其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需要
所谓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认真探究,从而针对某个方面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这种意识具体体现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两个方面。
著名教育家杨福家认为:“什么是学问,就是怎样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2]简言之,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会提问。这也是日益复杂多样的社会对学生提出的挑战和要求,亦是新课改的目标。然而,目前学生的这种能力却非常缺乏。主要体现在:第一,不善于发现问题。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发现新的问题。第二,不敢提出问题。学生认为有问题是学习不好、笨的表现,因此,没有兴趣和动力去提问题。
事实上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问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主要表现在:第一,能让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外部表征,有问题才说明真正去思考了、去学习了。提问题正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第二,能让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正是反思质问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发现自己面临的真正的问题所在。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需要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做出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即所谓的善断。[3]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能力即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主要基于学生的独立人格对判断技能的掌握。
我们身处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信息的急速增长已无法通过增加课程内容的方式来应对,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掌握鉴别信息的能力,从而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主要原因是:第一,升学的唯一门径——考试命题,多为客观唯一的标准答案,因此学生更愿意去接受现成的答案,根本没有批判的需求和动力。第二,学生一直处在教师与课本的权威下,已经习惯了顺从,几乎没有形成批判所必要的独立人格。第三,教师长期以来的以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对该技能的培养。
有效提问之所以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第一,能引起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需求和动力。开放性的问题就是展开批判的最好资源,学生多样性的回答和在此基础上的争论就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最大需求和动力。第二,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人格。开放的问题,安全、宽容的对话氛围,特别是老师对不同回答的尊重和鼓励,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沃土。第三,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每个人知道的东西远多于自己所能表达的东西,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对自己所知道的众多信息的选择判断过程,是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
(三)培养学生对话能力的需要
对话能力是指双方针对某个共同问题,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借助语言及其它交流技巧,达到自我完善或达成共识的能力。真正的对话始于差异,并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真理。这种对话有两类:一是和他者的对话,即不同思想的碰撞。二是跟自己的对话,即反思。这里所谓的对话能力,包括倾听和表达两个方面,且这两个方面的真正实现必须是有思维的参与和语言的组织。
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对话”是有意义的、不可或缺的。借助“对话”人类才能成为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中的有计划的教育必须是“走向对话的教育”。[4]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且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而这种统一正是在于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而要完成这一过程常常要借助“对话”。因此学生对话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缺乏良好的对话能力。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不善于倾听。由于考试的钳制,学生生怕漏掉任何的考点,多是死记硬背式的接受,而不花时间倾听老师的“话外之音”。第二,学生不善于表达。为了追求教学的高效率,学生的回答多是记忆性的、机械性的脱口而出,没有经过任何的思维加工和语言组织。
对话能力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专门培养的。[4]而有效提问正是对教学对话的最好实践。主要体现在:第一,能够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教师的提问和追问就是对该能力的最好锻炼,因为这种提问要求学生带着目的、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揣摩教师的“弦外之音”。第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的回答就是针对教师的提问,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过程,这种表达不是一种简单的说话,而是有针对性的,经过深思熟虑、精密措辞的结果。因此回答问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师实现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提问如此重要,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鉴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有效提问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端正提问观念是前提,初始提问、追问、提示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总结,每个步骤都需要教师的正确运用,具体阐述如下。
端正提问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具体的实践中发挥提问的价值。教师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帮助者,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体。第二,提问的真正价值是在具体的问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提问应延伸至社会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提问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教学的生命线,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
恰当地开启提问。作为开启提问之旅的初始提问,对于整个问答过程的有效进行,特别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答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初始提问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提开放性的问题。初始提问应该是基础性的、开放的、面向所有学生的,可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参与回答。第二,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巧妙地把理解知识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即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第三,提可以继续扩展的问题。这主要是出于对后面继续开展问答的考虑。比如,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人?不喜欢哪一个人?为什么?首先这个问题非常开放,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主人公,积极地参与回答。其次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追星活动,学生乐于回答。最后,至于为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能引发进一步的问答。
留足等待时间。在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应之间,应该有一个等待或间隔时间,这个时间被称为“等待时间”。[5]等待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有效提问的质量。一方面,它可以使教师有更长的时间观察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一些非语言行为,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它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至于等待时间,教师主要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留足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开始回答问题的时间。如果提问时间过多,学生就会来不及思考,从而焦急地做出一些无效的回答。第二,留足学生回答完问题到教师进一步追问或提问别人之间的时间。首先是给足教师解读学生答案,挖掘学生真正疑惑的时间。其次,给足回答者反思自己的回答,进而做出补充的时间。最后,给足别的学生评价答案,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时间。第三,把握等待时间的长短。对于低难度的问题,应该把候答时间增加到3~4秒;对于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应增加到15秒。[6]当然具体的等待时间,还要结合教师的经验和课堂观察,灵活把握。
巧妙追问的策略。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评价学生已经理解了什么。[7]相对于形式提问化的简单一问一答,有效提问的价值在于教师的追问和学生对初始回答的完善。鉴于学生回答的多样性,追问具有复杂性。要真正实现追问的有效性,最根本的是要针对具体的回答进行适切的追问。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及对应的策略:第一种,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或跑题。教师应该耐心温和地复述问题,并在关键处提高声音作为强调,让学生重新回答。比如,问题其实是这样的,请你再想想。第二种,学生的回答部分正确。教师应在表扬答对部分的基础上,追问答错的部分。比如,你的某点回答非常正确,不过有些地方还不是很合适,你再想想。第三种,学生的回答正确。那么教师应该在表扬的基础上,在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进行追问,以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比如,你回答得非常好,如果进一步深入思考会怎样?
准确提示的方法。作为引导者,教师的真正价值在于提示学生回答问题时所应该采用的思维方式,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事实上,这种提示就如推进问答进程的催化剂,广泛地存在于首次提问和追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准确的提示时机。正如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示应该发生在学生想回答而又找不到头绪的时候。否则,处处提示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第二,正确的提示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就如“脚手架”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这次与教师的“合作”,而后能独立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第三,巧妙使用动词词汇。教师要精心挑选包含思维方式的动词词汇,如观察、回忆、对比、归类等,提示学生应该采用的思维方式。问题中的动词是思考的核心。比如,你想一想这两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主人公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启示?
精当的评价和总结。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在出色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予应有的承认。作为促进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手段,评价和总结至关重要,且存在于学生的每一次回答之后。教师需要做到:第一,复述学生的回答,在全班同学面前重点强调其回答的精彩部分,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和教师对自己的认同感。比如,某同学的回答视角非常好,其他同学可以借鉴一下。第二,先鼓励后批评,且以鼓励为主,批评采取提建议的方式。比如,你回答的整体上很好,那么你觉得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会不会更好呢?
有效提问是一个引导转化的过程,其中教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通过提问这座“桥梁”,教师引导学生从困惑走向理解,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对话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
[1]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4).
[2]朱小闯,胡亚兵.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J].新课程研究,2005(3).
[3]刘德儒.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4]池野正清,钟启泉译.走向对话教育——论学校教育中引进“对话”视点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8(1).
[5]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6]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吕星宇.对话教学:为思维而教[J].教育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