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
2013-08-15边团结苗小军
边团结,苗小军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陕西西安710061)
学校特色发展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受到高度重视,无论从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特色建设成了比较热门的教育词汇。教育评价也把学校特色发展当做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学校是否已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似乎成了学校发展是否成功、校长是否具有较成熟的办学思想的重要标志。[1]学校特色发展是指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挖掘、继承发扬和积极创造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独特的优势或特长,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整体的、稳定的、科学的、优质的以及发展性的运行机制、办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模式,是学校独特的办学风貌的综合体现,也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反映。[2]
一、学校特色建设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从普及阶段向质量提升阶段转变
我国基础教育经过多年的标准化建设,教育环境明显改善,这种外延式发展客观上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资源配置,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基础教育目前正由普及阶段的外延式发展向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学校也正在转变观念,调整办学思路,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特色发展的教育战略需要。笔者认为,学校要走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之路,就必须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就在于如何使学校的发展有特色、高品位、可持续。为此,必须理清思路,清楚地认识到特色发展的困境和艰难,进而立足于实际,化解难题,超越发展的羁绊,通过理念办校、文化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使基础教育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发展方针“双高双普”,即“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二、当前我国学校特色建设的难点是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无可厚非,应试教育为我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过于唯分数是从,偏重于教育的结果而忽略了教育的过程,教育愈发工具化、功利化,偏离了育人的轨道,导致我国基础教育“千校一面”,个性化办学很难有生存的空间。高考作为社会需求的代言人被赋予了选拔人才的职责,又由于高考的同一性标准,在教育权威上有绝对的优势,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唯高考为尊、唯高考为是,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高考来进行设计和提出,一切教育结果都是由高考裁定,学生只有服从。高考的唯一尺度在很大程度上遏制或异化了学校特色的发展,追求个性化办学被看作是异类。当今人类社会可谓是传统权威日益式微、“中心”日益消解的时代。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我国选拔人才的机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很多地方出现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尴尬局面。一些学校处理不好这两者的关系,一方面畏首畏尾不敢搞学校特色发展,不走素质教育之路,还是以应试为主;另一方面,也只是在保证升学率的基础上搞点小动作,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特色建设。
如果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全对立起来,把应试教育看成是课堂异化、学校异化、人格压抑的元凶,进而全面否定,把高考和特色发展看作是两个水火不容的对立面,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从而致使特色建设成了封闭性、静态性、无机性的单向度和平面化的简单性教学,这也就必然制约着基础教育的整体效果。所以,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是我国学校特色发展的艰难之处,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潜心研究。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不是各行其是或两不相容,而应是在包容与差异中超越,学校要全面把握高考各要素的现实合理性与局限性,以及要素间的动态联系,在保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差异的同时,并不排除各自所具有的现实合理性及其共存共生的联系,逐步探索学校特色发展的途径和有效策略。
三、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是把握基础教育发展规律
学校特色发展要遵循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提高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所以学校应该把握教育规律,勇于创新,积累丰富的课改和教学经验,通过科研引领、项目驱动,使学校特色建设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具体而言,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办学理念统领学校特色发展
1.校长应深谙教育之道,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魄力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观,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内化到师生的思想观念中,最后成为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它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等方面都融于办学理念之中。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办学理念具有继承性、前瞻性、导向性,它是一所学校文化底蕴的积淀,是一所学校奋斗目标与发展的方向,是一所学校共同的思想认识与共同价值观的引领[3],更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旗帜和灵魂。因此,这就需要校长懂教育、勇创新、有魄力,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提出科学的办学理念,来引领学校特色发展。如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春晖中学校长经亨颐、育才中学校长陶行知等都是具有教育理念的人。他们不仅敢探未明之新理,也敢入未化之边疆。张伯苓先生在创建南开中学时,提出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正如先生所言:南开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间,居然能由一个默默无闻的私立学校,而终至于誉满中外,是自有其独特的教育精神的。再如江苏省泰兴市的洋思中学、山东聊城的杜郎口中学等校长也很有独到的思想和理念,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抱一宗旨——学生可以自主发展,敢向传统挑战,拆除讲台,让位于学生,其“10+35”、“0+45”的教学模式由学生主持讲坛,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即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上教师把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仅用极少时间实施“点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永远是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工作者应恪守的主题,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在特色建设、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内涵式发展等方面成绩斐然,社会影响良好,被誉为“三秦教育之星,万千良才摇篮”。
2.依靠教育家型教师来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
传统教育中教师被看做是“教书匠”,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视作无思维、无感情、无生命的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认为这种“独白式”的单向灌输使知识没有被个体的内心理解和同化,学生习得的不过是一堆极易遗忘的缺少联系的零碎知识。而教育家型教师是指能深刻洞察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特长,善于发现教育问题、发掘教育价值,敏锐捕捉教育信息和动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践行教育理想。其专业精神、专业修养、专业技能卓越超群,这样的教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如民国时期的春晖中学、育才中学。春晖中学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学者,如丰子恺、夏丏尊、朱自清、李叔同等人,他们坚守教育信仰,不畏艰难践行教育理想,在他们的努力下春晖中学特色发展声名远扬,在我国教育史上树立了不朽丰碑。重庆育才中学也同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成了育才中学最大的特色。陕西师大附中在百年发展的历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如原校长江隆基、教师张寒晖等人,他们为附中的特色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使附中特色建设空间广阔,可发掘的特色项目较多,特色发展潜力巨大。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寻特色发展之路
探寻学校特色发展之路,需要发掘教师和学生的巨大潜力,进而言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即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教学中,应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其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力。以教师为主导,即教师要把握教育方向,体现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除此之外,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其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发掘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倾向。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发自内心的渴望才能燃起学生的激情,才能忘我地投入和坚持,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探究未知领域和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自学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进行深入钻研,可以把精力集中于一点,这是学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是学生特长发展、学校特色建设最根本的途径之一。古今中外,自学成才者不胜枚举,如兵法理论家孙子、政治家诸葛亮、发明家爱迪生、二泉映月作者阿炳、数学家华罗庚、作家高尔基、物理学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等等。他们都是通过自学,在特定的领域创造了伟大的成就,给后人以无限的启迪。如果我们学校都能看到这一点,并以此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主渠道,那么教育面对的就不会再是平面化、单向度发展和缺少生机的个体,而是教育对象个性迥异、鲜活明朗,整个教育充满着催人奋进的激情与活力。
(三)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最有潜质的发展区域寻求突破,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这是教育的本真也是学校特色发展体现育人性的根本所在。例如,陕西师大附中秉承百年文化精髓和优良传统,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指引下,科研引领,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将项目研究渗入到课程改革之中,构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一是学科类课程。主要是与学科相关的内容,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开发;二是非学科类课程。教师发挥自身特长,开发一些兴趣类课程;三是活动类课程。将已有的学生艺术、体育等社团活动课程化,纳入到校本课程体系中,每18学时计1个学分。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对以下一些方面的探索,如: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在校内创办民办教育机构,引入国际本科预科和剑桥高中序列课程;开辟双语教学,在初中开设科学课,通过英语浸入式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以合作交流拓视野,以社团活动挖潜质;实施“春笋计划”,培养创新人才,等等,以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内涵,润泽校园文化,提升教育品位,使学校发展战略注重特色建设,真抓实干,不沽名钓誉,切实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四、走出学校特色建设的误区
特色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方能见效的,也并非穿新鞋走老路,更不是走形式、摆样子,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出前瞻性的探索与思考,使学校特色建设避免偏离发展方向和教育轨道。就我国当前学校特色建设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误区一:高升学率就是特色
我国大部分学校是这种情况,素质教育和特色建设声势造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却抓得扎扎实实。认为高升学率就是学校发展的最大特色,总是以升学的数据来说明特色建设的成就。对于多数学校来讲特色建设就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升学率,所以采取的教育手段也多是灌输式或高压式的,这与特色建设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误区二:学生有特长就是特色
许多教育者一谈到学校特色,就狭义地理解为琴棋书画、歌舞音乐。把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定义为学校的特色建设,这就过于局限,没有对特色建设做深度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学校特色的外延非常广泛,可以表现在办学思想、管理制度、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教学、学科建设、学校环境、师生行为等多个方面,也可以是内在的信仰、理想、品质等,学校特色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误区三:发挥地方特点就是学校特色
地方特点固然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基础,但不能在特点和特色之间划上等号。地方特点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基础或有效资源,挖掘地方特点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手段,打造特色是学校特色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目的。所以,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在挖掘和利用地方特点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特色,特色应该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一种区域比较优势,不能复制,需要改变和创新。特色建设没有捷径可走,需要脚踏实地、上下求索,只有深刻领悟特色建设,才能做到真特色,才会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有些学校把发挥地方特点或结合地方特点看作是自己学校的特色发展,这无疑是一种狭义的认识和走捷径的行为。
五、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是育人为本
学校特色发展是一所学校独一无二的办学风格和办学品质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其核心是要抓住基础教育的本质,以育人为根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更好的发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突出“特色”,关注学校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与学校发展的历史比较优势、办学理念的历史演变和未来预期、办学理念在教师中的认可和接纳的程度等要素,这就需要学校具备良好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强调的是培育和提升学校自主发展力。[2]如果学校自主发展力不足或没有自主发展的权力,学校就会被固化为一种统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因而也就失去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受到限制,政府高度集中了学校办学的各方面资源,或者市场不能有限介入学校办学,那么其资源配置就得不到优化,在办学的过程中就没有自主的空间,在办学资源的来源上就会陷入单一,这一切都意味着学校特色发展不可能实现。因此,学校特色发展要依靠学校的自主改革,挖掘本校的优势,秉承学校的传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特色项目并最终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学校特色发展要体现基础性,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何在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指学生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学校特色发展首先应从基础性抓起,培养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性质以及培养方向。基础教育作为人的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而不是单一营养的重任。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能把成人世界的标准和意愿强加给学生个体,而是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其次,体现在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养成其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学生成人的基础;第三,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培养学生拥有合格公民所具备的道德基础方面,而拥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拥有创新和坚韧的能力基础,是学生成才的基础。
(二)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东西
抓住育人为本这一主线,使学生有特色,这种特色不仅是说有特长,更是学生内涵的一种提升。以陕西师大附中为例,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可持续发展,不能因为教育的短视行为,过分地看重分数,以学生的身体成长、心理健康为代价。不能扼长补短,让学生死读呆记、不顾一切地去学习;不能死抠硬压、拔苗助长,让鲜活的生命失去童心、失去灵气。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学生由“工具人”变成“自由人”,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自主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按照外在束缚、强迫式的灌输,以及不顾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使之盲目服从的过程。因为教育不是一种谋取利益的工具,而是培养人身心健康、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在理解和掌握社会知识、接受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使其能够得到终生发展,这就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内涵。
培养学生有志、有识、有度、有才,尤其是具有可持续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这才是特色学校的本质所在。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和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这两所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而这种特色并非指学生有特长、升学率高,而是指这些学生有特色,如湖南一师的湘江三友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等,浙江一师的四大金刚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夏丏尊等,他们的事迹能够很好地诠释学校特色教育的真谛。
综上所述,特色是一种文化,本质是文化育人。[4]学校特色发展绝非限于一时或一域,限于简单的技术层面和具有优势特长的项目上,而是要从办学理念到教学实践的纵向和横向的整体层面上进行长远的谋划,在学校办学文化上不断修炼,遵循从点到面、由外到内的文化修炼发展路径。将文化元素逐步引入到学校原有的文化优势、传统特长或优势项目上,使学校发展的各个要素之间都渗透着文化的元素,用文化凝炼特色发展,用文化铸就学生特色。
[1]季苹.从起点到评价:学校特色建设过程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2(2).
[2]程灵.培育学校特色与创建特色学校的若干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8).
[3]汪启明.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思考[J].中国教育报,2006(1).
[4]李建国.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湖南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