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山区芝河镇新农村建设主导模式探讨

2013-08-15马静花张爱国

关键词:红花农村建设

马静花 张爱国

(山西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041000)

我国关于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关于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划分有36种不同分类依据和分析视角[1].其中,张利庠按照发展路径总结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8种可借鉴的模式:工业企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畜牧养殖带动型、休闲产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2].

但是对这种模式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如很多关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中未突出产业的主导作用,二者研究脱节等.本文主要以芝河镇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内容,对芝河镇进行实际调查走访、收集资料、分析其优势条件,并提出了产业带动新农村发展的相应对策.

1 芝河镇选择产业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合理性分析

1.1 自然条件

芝河镇年平均气温9.5℃,年平均降雨量为500mm左右,无霜期183天,最长199天,最短16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 541.7h,年平均降水量554.3mm,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海拔685~1 421m,相对高差736m,地形以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河流主要是芝河干流及其支流,芝河属于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永和县城东北20km的坡头乡的李家崖村的四十里山,在交口乡佛堂村前的取材湾汇入黄河,全长62km,流域面积792km2.山区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决定了芝河镇适合发展蔬菜业和林业.

1.2 区位条件

芝河镇包括榆林则村、刘家庄村、杜家庄村、东峪沟村、药家湾村、红花沟村6个行政村,位于永和县域中部,辖15个村委,共12 030人,S328通过了榆林则村和东峪沟村,X579通过了药家湾和红花沟,境内交通方便,为芝河镇开展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1.3 产业基础

芝河镇产业基础条件好.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主要是薯类、谷子、杂粮、大麻、蔬菜,薯类主要种植在东峪沟共有0.07km2、谷子主要种植在刘家庄、杜家庄和榆林则共2.73km2,杂粮主要种植在杜家庄、药家湾和红花沟共1.61km2.蔬菜主要种植在药家湾和红花沟共0.1km2.大麻主要种植在药家湾共0.13km2.葵花主要种植在红花沟共0.07km2.

红花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占地总面积0.02km2,于2011年开工建设,示范点一期工程投入建设资金160万元,已建成育种房100m2,拌料场300m2,办公房120m2,菇房15间1 100m2.主要品种为平菇、金针菇、杏孢菇、百灵菇.

1.4 政策优势

2003年-2012年,党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连续出台了9个“一号文件”.特别是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且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临汾市提出的:“产业连片发展、道路连线建设、公益设施共享和文明社区共建”,鼓励各县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2006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的决定》(晋发[2006]17号)正式启动实施了“两区”及贫困区的开发战略[3],为芝河镇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2 山区贫困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分析

目前,芝河镇在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没有专门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和为产业服务的组织.其次,农民缺乏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芝河镇特色产业开发层次低、产品质量低、产业价值链还没有建立起来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芝河镇产业的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芝河镇新农村的建设.伍应德曾提出:“山区新农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走产供销一体化之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着重培育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使贫困山区真正脱贫”[4].结合以上内容,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

2.1 成立新农村领导组,组织专业合作

芝河镇应及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由永和县专门派专员组成,专门负责指导和协调,以利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整合县内资源,形成合力,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5].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等各种形式,通过统一标准、统一标志、统一价格、统一营销,扩大规模,创立品牌,指导农户生产,壮大产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6].

2.2 调动社会各种力量,鼓励乡村创业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进村入户向农民全方位宣传新农村建设,并充分利用县内和镇内的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鼓励“能人”与科技人员乡村创业,改变乡村的农民结构,“能人”是指那些善于和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们可以是来自农村土生土长但已经在城市闯出一片天地的农民,也可以是来自城市的市民;科技人员是指那些原先在城市各个部门工作,具有一技之长但在城市又不能很好发挥的人,制定优惠政策让他们下乡创业,他们的行为将会对农民产生巨大的示范与带动作用[7].

2.3 实现产业连片发展,建设产业园区

考虑到山区自然环境、生态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在芝河镇的榆林则村、刘家庄村、杜家庄村、东峪沟村和红花沟村发展核桃连片生产,在杜家庄村、东峪沟村、药家湾村和红花沟村实现蔬菜和杂粮连片生产(杜家庄村、药家湾村和红花沟村发展3.33km2蔬菜大棚连片基地、杜家庄村、东峪沟村和药家湾村0.67km2杂粮连片生产区).产业达到规模并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建设红花沟村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园区项目,用农业园区建设带动整个连片产业的大发展.重点完成5 000头猪的养殖、0.67km2食用菌种植、实现1.33km2蔬菜种植园区,初步形成现代农业综合性示范园区雏形.整个园区于2014年全面建成.园区建成后每年可创经济效益5 000万元,可安排劳动力2 000人,产品除满足永和县群众需求,还可辐射周边的县市,建成2.67km2的现代农业园区.

在产业发展后,打造芝河核桃、芝河小杂粮和芝河绿色蔬菜和食用菌品牌.

[1]陈润羊.新农村发展模式分类述评及其对西部新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启示[J].开发研究,2011(6):42-43

[2]张利庠.可资借鉴的八种新农村发展模式[N].农民日报,2006-05-26(3)

[3]张存先,任红燕,王英巧,等.山西省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5(19):146

[4]伍应德.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及支撑产业[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6,21(5):48

[5]张存先,任红燕,王英巧,等.山西省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5(19):147

[6]赖邦凡.对山区贫困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思考[J].重庆行政,2006,8(6):30-31

[7]葛深渭.欠发达山区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以浙江畲族自治区雁溪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 273-7 274

猜你喜欢

红花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红花榜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红花榜
红花榜
红花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