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补充研究
2013-08-15白琴,朱磊
白 琴,朱 磊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过去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人到前不久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不断发生,表明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再一次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推向了风口浪尖。人们的质疑、高校的担忧归结为:现行的高校心理健康体系是否符合现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否可以探索出新的模式来丰富现有的固定体系?这是值得每一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体系基于两条主线。一条是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路模式,另一条是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等量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论文中采用第二条主线,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某高职院校某系部3 1 7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测量信息的采集及施测对象
某系3 1 7名学生作为此次大规模心理健康普查的施测对象。为了保证测试的有效性,测试前召开动员大会,指导学生学习心理普查程序,并向学生讲明调查目的,以打消学生的疑虑,真实填写测评量表。
2.测试工具
该次普测采用两个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包括9 0个条目,共九个分量表,即F 1(躯体化)、F 2(强迫症状)、F 3(人际关系敏感)、F 4(抑郁)、F 5(焦虑)、F 6(敌对)、F 7(恐怖)、F 8(偏执)和 F 9(精神病性)。该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
测量结果经过筛查,317名学生当中有301名学生测试结果有效,其中正常2 8 8人,占总人数的9 5.7%;异常1 2人,占总人数的4.3%。
将某系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各因子作比较。结果显示,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平均分(M)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因子上的平均分(M)均低于全国青年常模,某系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全国青年常模在躯体化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
调查结果分析认为,被试在F 2(强迫症状)因子上的得分较高,说明被试近期偶尔有一些无意义的想法和冲动的行为发生,自己明知没有必要,但却难以自控。被试在F 4(抑郁)因子上的得分较高,说明被试近期情绪有些低落,内心苦闷,对学习、生活提不起兴趣,不喜欢参加任何活动和体育锻炼。被试在F 5(焦虑)因子上的得分较高,说明被试近期情绪有些不稳定,立坐不安,兴趣减弱,时常感觉到焦虑,并且注意力难以集中。被试在F 7(恐怖)因子上的得分较高,说明被试内心紧张、害怕,对周围环境充满了恐惧,即使无危险也过多地担心,过于敏感,考虑不必担心的事情较一般人多一些。被试在F 9(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较高,说明被试可能由于近期生活比较紧张,压力较大,偶尔出现一些不大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如思维涣散,难以思考问题或者幻听等。
2.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常用量表之一的UPI,具有简便易行、信息量大、实际筛选效果好等特点。该量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状况、生源、专业、入学动机等。第二部分是由6 0个项目构成,其中四个项目是测伪尺度(题号是 5、2 0、3 5、5 0),其余 5 6个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项目。第三部分是四道附加题,主要是了解被测者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评价和对心理咨询的需求。
该量表主要是通过总分、关键项目和附加题来确定测评结果。首先,要根据筛选标准,筛选出第一类为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此类学生需要尽快得到咨询与指导。其标准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1)UPI总分大于等于 2 5分;(2)第 2 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2题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第二类为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但不严重,应引起注意的学生。其标准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1)UPI总分在 2 0~2 5分者;(2)第 8、1 6、2 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只有一题做选择者。第三类为UPI总分小于2 0分者,此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暂时不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经过筛选,有2 9 5名学生的测评结果有效,其中第一类学生有3 2人,占总人数的1 0.8%;第二类学生有9 2人,占总人数的3 1.2%;第三类学生有1 7 1人,占总人数的5 8.0%。由此可见,可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需要尽快得到咨询与指导的人占到1 0.8%;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需引起关注的人占到3 1.2%;可能暂时无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占到5 8.0%。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有近一半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第一类的比例高达1 0.8%,这些应足够引起从事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重视,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3.UPI关键项目的选择频率
UPI中心理健康症状项目中,有四个关键症状项目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被测人员的一些心理健康状况。根据调查分析发现,认为自己和家庭不幸者人数最多,达到2 7人,占到全部测试人数的9.2%;常常失眠的有3 6人,占到全部测试人数的1 2.2%;有轻生意念者6人,占到全部测试人数的2.0%;对任何事情都毫无兴趣者1 9人,占到全部测试人数的6.4%。
在关键项目选择中,常常失眠的人占到学生比例的1 2.2%,说明学生中存在一定的焦虑人群。刚入学的学生对新环境以及将来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焦虑感和紧迫感,对将要面对的学习和生活都比较茫然,需要在学生入学阶段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引导。有9.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这反映了部分学生对自己过去的生活和家庭环境不满意,提醒我们这些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了解是什么因素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有准备地做好此类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的学生占到学生比例的6.4%,往往这类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和生活的动力,较容易成为班级的问题学生,所以这类学生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另外有轻生意念者的人数虽然不多,只占到学生比例的2%,但这类学生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对象,需要心理教育工作者及时干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防止极端的事情发生。
4.选择频率排在前十位的UPI项目
测量结果显示,选择“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占9 4.9%,排名第一;选择“认为应该对个人的性行为负责任”的占9 1.9%,排名第二;选择“你认为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占8 9.2%,排名第三;选择“心情开朗”的占8 8.1%,排名第四;选择“人缘好受欢迎”的占7 3.6%,排名第五;选择“你认为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婚姻”的占6 5.4%,排名第六;选择“你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可以接受的”的占6 1.7%,排名第七;选择“总是朝气蓬勃的”的人数占总测试人数的5 4.9%,排名第八;选择“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的占3 9.7%,排名第九;选择“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的占3 9.3%,排名第十。
从测量结果来看,9 1.9%的学生认为应对个人的性行为负责任,6 5.4%的同学认为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婚姻,6 1.7%的同学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关注恋爱和婚姻,且性心理趋于开放和理性,这跟以往的测试的结果存在差异。这也提醒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科学文化学习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恋爱问题和性行为问题,避免因不安全性行为而带来的后发问题和心理问题。有8 9.2%的入学学生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发展,说明学生对大学生活中人际问题认识清楚,且比较重视,这是一个良好的现象。
总体来说,被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不健康学生的比例达到4 3.3%。这些应引起学院的重视,也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多方面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近年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工作方式是通过学生入学的心理测试,筛查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教育辅导,帮助和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基本上沿袭传统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的模式,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实践证明,消极心理学占主导地位的年代,患心理问题的人口越来越多。而今西方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应该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如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基础上探索研究,试图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原理,补充丰富现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不仅仅要运用消极心理学,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还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如乐观、勇气、诚实等,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同时构建校园心理健康积极环境,让学生能运用自己的基本能力发现及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激发内在的积极力量、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
[1]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结果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2]王延伟.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10).
[3]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