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3-08-15武睿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生源日语校企

武睿达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 3 0 0 3 1)

一、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就业瓶颈

2 0 0 1年中国自加入WT O之后,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速,经济不断持续发展,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众多日资企业来华投资。加之国内企业对日贸易的不断升温,就业市场对日语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持续增加。但2 0 0 8年至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趋缓。为了应对危机,在华的诸多日企也纷纷削减用工规模,对员工素质也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但是,由于教育所固有的滞后性特点,在高校持续性扩招的制度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在快速发展之后,正面临着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与就业岗位的持续减少的供需矛盾、专业定向模糊所造成的学生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结构性矛盾。

(二)生源瓶颈

首先,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往往不能完成。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和就业选择日趋多元化,不少考生、家长仍对高职教育抱有成见。学生家长除了别无选择、委曲求全地让孩子接受高职教育外,鲜有把高职院校作为高考填报志愿的首选。其次,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其生源主要来自高考分数段中处于最低分数段的普高毕业生、三校生、五年制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储备欠缺、能力素质薄弱等问题。当然,日语专业也不外如是,生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专业的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质量,成为关系到日语专业持续性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二、关于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建设的思考

就业是民生大计,从这个角度看,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民生教育”。面对当前的困境,日语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转型升级的需求培养人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打造专业特色,坚持把学生“招进来、培养好、送出去”的“全过程培养”办学理念,只有把学生培养好,才能送出去。只有送出去,才能招进来。只有招进来,不断扩大生源,专业才能做强做大。

(一)解决“招进来”的应对之策

1.衔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教育的转型升级,首先在于建立现代的完整职教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应有自己的招生标准,不再仅仅是高考的第三批录取者。高职院校的生源应多样性,生源的主体应是“三校生”毕业生。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中职、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都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办学特点都要突出实践性和技能性,办学成果的最终评价都要着眼于学生对相关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办学层次的差异。因此,两者之间应该很容易实现“统筹协调”与“有机衔接”,进而构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生源危机。

2.采用更加灵活的学制,主动寻找生源

作为高职院校来讲,大门需要向学习职业技能的人永远敞开,以更加有弹性的学制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在日资、合资企业中,大量的初级、中级技能的劳动者需要通过接受语言的再教育、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成为高技能人才,我们可以以更加主动、灵活的姿态面向市场进行办学,尝试扩大生源的年龄层,承办各种日语技能考证、培训长短期课程,积极吸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社会劳动者),通过不一样的录取方式或教育方式,加大社会培训的比重,提高社会培训的质量。如此,既可以弥补高职院校生源的缺口,又可以为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3.打造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推进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招生寒流的生源危机,高职院校日语专业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生源情况,设置特色课程,推进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上,避免盲从、趋同现象,注意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理念,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就日语专业而言,必须以区域市场、对口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调研为支撑,以此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模块,实施校企互动的教学,体现办学特色;此外,还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横向科研,积极引进优质资源,联合办学,提升日语专业内涵建设,拓展日语专业品牌外延,塑造国际化职业教育特色。通过以上手段来抢占生源市场的制高点。

(二)“培养好”过程中的应对之策

1.动态“需求——能力”型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职业群能力描述模糊,专业特色不突出,是困扰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供需脱节的普遍现象,为了确保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符合市场需要,必须建立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于企业的高职教育培养机制,积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变化。

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产生于行业企业,其成果接受行业企业的检验,并为行业企业服务,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关系到职业教育提升发展的水平。因此,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必须突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是目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捷径”。只有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才能借鉴企业优秀文化推动专业建设,利用企业生产资源改善学校实习、实训条件,聘请企业生产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根据企业生产信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紧跟市场需求变化,才能促进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院校、企业共同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签订培养协议之后,企业明确提出培养目标,确定所需能力要求,然后双方共同对所需能力进行分解,制定相应知识模块,确定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教学方案等。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共同确定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与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才能最快、最直接地满足社会需求,解决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一般而言,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相对成熟稳定,而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技能课程则因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特征。在“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中,培养与职业道德有关的素质能力、日语应用能力、日文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课程模块为基础,“需求——能力”表示与该企业需求能力特点相一致的课程模块,并根据不同企业岗位的需要进行动态性设置,从而解决学科滞后、人才规格单一等弊端,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主动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化。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高职日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改变“教室讲知识,实训室讲实践”的现状,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着力探索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模式,实践技术教育与人文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的同时,积极导入区别于学科导向、更适合于职业教育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包括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诊断式教学、操作指导式教学、演练式教学等,辅以多媒体、网络实训、模拟情境、情景再现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实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达到实践教学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过程个性化和体系规范化,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满足高职人才培养工作需求。

(三)“送出去”过程中的应对之策

保证高质量的人才输送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最终目标。除传统的就业渠道外,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为探索校企合作,推动人才订单培养模式。而1 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主要有:实习基地、半工半读、联办培养、专业共建、订单培养等模式。通常,日语专业的对口企业大多对为期一个学期的学生顶岗实习、认知学习、专业实习具有一定的排斥性,认为反而给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不便,往往不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但是又有很多企业存在希望具有一定职业素质、特定技能和日语基础的学生来企业工作的现实需求。

高职日语专业不同于制造、工程等理工类专业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通常没有具体的行业的产业背景,但要求对口学生职业素质突出,特定专业技能突出。尽管很多企业需求该类人才,但是需求量有限,不成批次,呈现“多而精,批量化”的需要特征,统一规格的人才培养很难适应日语专业的就业现状。

为此,“宽口径、多方向、应用型”应成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根本原则,通过订单培养模式,使企业真正参与到日语专业的建设,构建长效校企合作机制,打造“需求职业能力”应用人才的流水线,实现学生、企业、学校的三方共赢。

[1]李小莉.几种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日语精读课中的具体运用[J].考试周刊,2010,(1).

[2]张超一.高职日语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陈玲娴.高职高专日语教育如何走出困境[J].考试(教研版),2012,(4).

[4]范可旭.关于高职日语专业发展路径选择的调研与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4).

猜你喜欢

生源日语校企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校企合作五反思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