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讨
2013-08-15谷二米
谷二米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 4 6 0 1 1)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为学生学习以后的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因此很有必要使学生们了解掌握基本的市场知识,下面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有没有兴趣对于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西方经济学》又是一门偏理论的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就是我们面对的一大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现在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问老师学了经济学能不能通过其挣钱,其功利性很强,因此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向学生谈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学习技术性的课程是短期投资,它可能使你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它告诉你的是怎样做;学理论课程是长期投资,可能不能马上产生效应,但它会告诉你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使你终生受益,让学生感觉到有必要学好这门课程。
另一方面,重视第一次课的讲授。讲授第一次课时,这门课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学生都急于知道这门课是学什么的,有什么用处,难易程度等,这时我们要利用好学生的这种心理,因势利导使其对这门课产生兴趣。首先要告诉学生《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我国现实行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讲授的就是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同时告知这门课程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常识性的知识,这就使其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促进了其学习动力。其次在第一次课时要简单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在介绍学习内容时要选择与学生贴近的内容。比如“苹果手机为什么卖得这么贵”“一斤豆角为什么4元”等问题,这些问题简单易懂且与其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比如现在的学生一般都知道通货膨胀,但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时就可以利用同学的求知欲使其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内容繁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容易全部理解掌握。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生源较差,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和宏观经济学部分,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更愿意学习微观部分,因为它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受,所以微观经济学的比重应大一些。
具体对于微观经济学这部分内容来说,应主要介绍价格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等,收入分配理论可简单介绍,而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等内容对高职高专学生就可以省略不讲了。在讲课的过程中,鉴于高职学生的数学理论水平不高,有数学推导的内容就可略过,讲授内容不要过于深难,介绍基本理论即可,重点应放在理论与学生具体的实际生活和以后的工作实践相结合的部分,比如工资是如何决定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垄断的结果是什么样的等。
对于宏观经济学这部分内容来说,着重介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失业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国内生产总值等概念即可。国民收入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总供给等理论可省略。
三、案例教学的应用
《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概念、公式、图表、模型颇多,不容易使学生理解,如何让枯燥理论真正为学生所掌握,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以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一个班的同学分成几个组,每次教师给定案例或让同学自己寻找案例,分组讨论。比如在学习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时,就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上学的机会成本,这样不仅使学生容易掌握机会成本的含义,同时又对其学习形成一种紧迫感,或者让同学们自己举例说明做某件事情的机会成本,从而让学生对机会成本有一个感性的理解,而不是只停留在书本的概念上。再比如学生现在也知道房价很高,在学习供给和需求及均衡价格时,可以以房价和家电的价格为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供给和需求的分析解释为什么城市中商品房的价格一直上涨,而一般的家用电器(如冰箱、手机等)的价格却在不断地下降。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讨论,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而且还能用这些经济学理论来分析身边的现实的问题,学习兴趣也会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及辩论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根据教学经验在教学中采取参与式教学和辩论式教学效果很好。
教师可围绕某一具体的理论,在课上布置一些讨论的题目,分组让学生课后查资料、整理、分析、总结,并在下一次课时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几组如有不同的观点就要辩论,学生往往会唇枪舌战,这时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为了课上的发言更加精彩,学生们在课前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理清所讲内容的逻辑关系,这种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解微观部分的“效用理论”时,让学生在课后就自己的消费进行效用打分,并且在课堂上发言说明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好,同时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效用是消费者自身的满意程度的概念,而且还锻炼了学生表达思想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的技巧,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发言,而且要允许其相互之间辩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比如“滞胀”这种经济现象,可以让同学们课下收集各国在不同时期解决这个难题的案例,由于各国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状况不同,必然所采取的解决方案也不同,这就必然会在学生发言时造成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同学们不仅可以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还可以了解经济运行的复杂性。
在以上的表述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是各个学科都要面对的问题,而案例教学法和参与辩论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所必须采用的方法,案例教学可以经常性地进行,参与及辩论法则要综合考虑,一般一个完整的理论就进行一次,一学期安排几次即可。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刘国光.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 [J].高校理论战线,2005,(9):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