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通俗化探索李泽英(常州广播电视大学财经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2013-08-15李泽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考核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高职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高中起点三年制高职和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均开设了此课程。这样一门其他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都认为“难学”的课程,高职的同学也有同样的感觉,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实践应用能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的目标。

一、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课程繁复而课时压缩

《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体系严谨,章节之间逻辑联系强。专门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鉴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依然需要覆盖全面。《西方经济学》在专业计划设置中,一般规定为5 4学时(其中包含总学时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实验实训学时),实际的理论教学学时大约在4 0到4 5学时之间。如此精简的课时导致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主观性强,为了在规定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要么面面俱到,每个章节均蜻蜓点水一般,要么,教师挑选个人认为重要的部分进行讲授,使学生对于经济学内容的掌握不够客观,进而影响学生对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掌握。

2.学生偏好可操作而课程理论性强

鉴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性强,注重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学生也偏好可操作、应用性强的课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如果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就理论而理论,学生容易产生该课程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感觉,逐渐对本课程失去兴趣,甚至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3.学习要求高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

和其他一些社会科学的课程相比,数理分析是《西方经济学》很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的基础。根据专业计划,大部分高中起点三年制高职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高等数学》也在该学期同时学习,要求学生研究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就不是很现实;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的同学,一般在三年级时学习该课程,其数学基础更为薄弱,导致不少学生认为课程艰深难懂,掌握该门课程比较吃力。

按照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或知晓个人、企业、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如何参与经济运行,各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目的、行为方式以及经济行为的衡量标准,对价格机制及其运行规律、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运行方式等有基本的理解。能够结合实际,认知和简单分析当今社会中发生的一些经济现象、国家经济运行政策等。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像其他专业课,与岗位、职业高度相关,有着明确具体的行业技能目标,本课程更注重的是把学生引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认识、关注并学会初步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普遍的分析能力。另外,就高职学生的特点来说,强调经济学的数理表述,对学生有着不小的难度,对于其掌握经济学理论反而是一种障碍。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该课程设计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没有理论基础的分析只是生活中的“闲聊”而已,但仅仅记住了“机会成本”“需求”“边际收益”等学科名词,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还是不会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社会问题。

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教’和‘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以什么形式进行为好?”“基本能力的训练如何开展”等等问题,对实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照高职教育“适用、够用”的原则,《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方式务必要向“通俗化”转变,所谓“通俗”是指普通被学生所广泛理解的、适合学生的水平和需要,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不复杂的一种普通需求。概括来说就是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采取学生易懂、易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

二、高职《西方经济学》通俗化教学的必要性

三、高职《西方经济学》通俗化教学的主要手段

1.课堂授课内容以文字模型为主,图形模型为辅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文字模型,即通过文字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二是图表模型,即通过坐标图形、表述变量关系的表格来反映经济学原理。三是数理模型,即利用数学符号描述经济问题。三者比较而言,数理模型的逻辑性与解释力最强,但恰也因其专业化、标准化程度高,反而降低了其效用。从对学过《西方经济学》的学生调查来看,学生学完该课程一段时间以后,首先印象模糊的是数理模型,其次是图表模型,然后是文字模型。因此,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对三年制学生授课内容可以以文字模型为主,图形模型为辅;五年制学生主要采用文字模型,对这两类学生均应弱化数学模型。

2.以生活事例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较其他社会科学稍显艰涩难懂,因此教学过程就更应该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教师应仔细观察生活,寻找、总结生活事例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该门课程。比如在学习市场失灵章节,研究外部性的问题时,以某同学逛街时提醒路人小心小偷为话题展开讨论,从是否愿意做好事、内心愿意为什么现场时却不一定会去做、怎么样才能更有利于弘扬乐于助人的好风气等方面研究了外部性、正外部性也会导致市场失灵、如何解决正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等问题。从课堂效果来看,因为事例贴近学生生活、问题具有参与性,同学更容易产生感官认识,从而加深对“外部性”这一概念的理解。许多经济学概念、理论均可以用学生周遭生活中遇到的生活事例来解释。例如商场打折可以联系价格需求弹性来分析,也可以用来研究利润最大化。现实中关于“边际效用递减”“寡头竞争”“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用精心挑选、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讲解经济学,学生理解与记忆效果较好,也更容易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3.采取小组教学法

小组教学法是按照每组人员相当、自愿组合的方式将班级全体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选出组长一名,作为本小组课程学习的组织者。组长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和组员各自的特长、能力分解任务、进行分工,包括制订活动计划;搜集、整理资料数据;撰写实验实训报告;制作P P T;后期图文、音乐加工;小组汇报,后勤保障等等,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完成教学目标。项目活动结束,各小组对除本组以外的其他小组作业进行点评,并给予评分,教师小结。该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客观性及对策”“包含经济学理论的小品排演”均是通过小组活动方式完成。这样的学习方式,既给了学生个人发挥特长和创造能力的空间,又要求其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既要求学生自我学习,又要有团队合作;考核与评价的重点是小组全体成员的学习成果,完成目标和任务需要全组成员的精诚合作。

4.建立综合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同样要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过程性考核的内容中除了平时作业、平时表现等,需要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验实训应成为过程性考核的主要内容。实验实训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情景剧、对抗演讲、调查访问、热点问题讨论等形式。期中、期末考核可增加生活事例的分析,考核检验学生实际分析、应用的能力。

通俗化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西方经济学》的“教”与“学”中来,使其感受到经济学的理论不是停留在课本的定义、概念,而是就经常出现在自己鲜活的日常生活中,进而对课程产生兴趣、愿意思考,进而能主动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经济生活,课程教学的目标也就得以实现了。

[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五版)[M].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白红光,肖远飞.经济学研究模型的比较[J].经济纵横,2011,(1).

[3]张西平.小组教学法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2,(2).

[4]尚林,赵立彬.探究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8).

[5]刘金石,刘方健.教学方式创新: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考核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内部考核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年终考核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