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模式的演变——从“同时胜利”论到“一国胜利”论

2013-08-15王美玲

天中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世界性俄国列宁

王美玲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与列宁革命的“一国胜利”论具有相同的理论内涵,即社会主义在一国确立后,通过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主张建立具有世界性和先进性的经典社会主义模式;革命的“一国胜利”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相结合,以建立落后性和世界性的革命的经典社会主义模式为理想;建设的“一国胜利”论形成了具有落后性和独立性的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社会主义模式的演变启发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从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转变。

一、世界性+先进性的经典社会主义模式

就先进性而言,同空想社会主义主张把社会建立在改良的资本主义或前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不同,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把未来社会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基础上,虽然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仍然带有诸如“按劳分配”等脱胎于旧社会的痕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痕迹终究是要被抹去的,资本主义本身的先进性决定了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性。

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便具有了世界史的性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机器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开拓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资本主义狭隘的民族地域限制,拓宽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而出现的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86,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世界性。

马、恩的“同时胜利”论指的是社会主义革命“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且将在一切文明国家,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1]241。按照马、恩设计的革命先后顺序,我们一般理解为,革命起始于英国,终结于德国,即由英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来引发包括德国在内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同时胜利”,并不代指所有国家,但革命至少会在西欧几个主要的文明国家获得胜利,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同时胜利”论既满足了社会主义建立的先进性,又满足了社会主义建立的世界性,就理论上的逻辑推演而言,是完美的。

根据“同时胜利”论的理论逻辑而建立起来的具有世界性和先进性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经典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具有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产品经济、没有商品和货币、劳动者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等特点,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是马、恩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为前提对未来社会进行的天才构想。

二、落后性+世界性的革命的经典社会主义模式

“一国胜利”论,即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后,继而发展为影响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取得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只不过这里的一国不再是享有发达资本主义文明的西方国家,而是落后的东方国家。“一国胜利”论包括革命的“一国胜利”论和建设的“一国胜利”论。革命的“一国胜利”论是列宁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之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国情相结合而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探索,革命的“一国胜利”论以确立落后性与世界性并存的革命经典社会主义模式为理想。

关于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独特结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2],俄国农村公社公有制因素的存在成为其跨越资本主义的重要原因,而要使农村公社成为社会主义的起点,就必须以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为前提,即在农村公社瓦解之前,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且作为裁剪现实的理论,他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的社会矛盾的变化,提出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战争不可避免、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等相关理论,探索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在革命方式上,与马、恩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剥夺剥削者的方式不同,列宁在《两种策略》中指出,俄国要进行的革命从革命性质来说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但处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要实行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实行工农民主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按照列宁的理解,这样的政权仍然是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第二步,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俄国的革命道路可以说是完全按照这个理论预演进行的,经过“二月革命”,在列宁“四月提纲”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可以说,革命的“一国胜利”论,是有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模式。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直接渊源于列宁的革命理论,只不过毛泽东把列宁的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更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民革命、农村割据的道路。

“一国胜利”论,将社会主义的首要确立国由发达的西欧国家转至落后的东方俄国,很明显社会主义的建立无法满足先进性的条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的落后性可以通过世界性来弥补。1882年,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针对俄国农村公社土地是否能作为社会主义起点做出预测,“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251,换言之,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首先要以俄国革命为起点,以俄国革命引发西方无产阶级的革命,并通过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补充最终实现全面胜利。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指出:“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此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但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由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做出榜样和积极支持。”[2]这里,恩格斯揭示了落后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普遍规律,但这一规律的实现必须以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给予支持为前提。对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恩格斯甚至将“世界革命”作为俄国农村公社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先决条件,恩格斯指出:“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之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而这个革命会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其中也为他们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其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资。”[3]282马、恩将社会主义的世界性作为对俄国社会主义落后性的重要补充,这也是“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和其他苏俄领袖共同的信念。在这一信念的指导下,俄国发动了推进世界革命的苏波战争并积极支持西欧的社会主义革命。然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还未完全释放,在资本主义还能并正在进行自我修复的时期,企图靠制造或对外输出革命的手段获得社会主义的世界胜利是注定要失败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触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也没有带来世界性的社会主义革命。正是世界革命的失败,使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革命的“一国胜利”论,将马、恩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与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两阶段的革命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仍然是以经典社会主义模式为理想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前后,列宁吸收了马、恩关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作为兼具落后性和世界性的俄国的理想发展模式。可以说,按照马、恩的理解,落后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所最终建立的社会主义也必然是经典社会主义,这种经典社会主义仍是以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为基本特征的。俄国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一政策逐渐被新经济政策取代,列宁曾将新经济政策看作“暂时的倒退”。很明显,革命的“一国胜利”论始终是以建立落后性和世界性的经典社会主义模式为理想的。

三、落后性+独立性的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俄内战时期,以列宁为首的俄共领导人,仍受到世界革命的影响,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模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便是这一模板的产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随着内战的爆发而提出和执行的,它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这一政策虽然使苏维埃获得了内战的胜利,但却使俄国面临更大的政治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经济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它只是对马克思建立在《哥达纲领批判》假定基础上的再次假定,在不满足社会主义先进性和世界性的前提下,任何企图建立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尝试终是要走向失败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世界革命推进理想的落空,使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建设的“一国胜利”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标志着落后性+独立性的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自由贸易,并开始实行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的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将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归因于国情。农民占俄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小生产的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任何强制和阻挡的方法都是行不通的,只能进行疏导。在保证无产阶级领导和生产资料公有主体的情况下,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可以成为将资本主义之前的生产关系改造为社会主义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列宁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将计划和市场并用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此相应的世界革命的思想开始被抛弃,革命的重心也开始发生转移。列宁不再把社会主义的胜利寄托在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之上,开始考虑独立地建设社会主义,以国内的经济建设代替了推进世界革命的策略,同时将革命的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革命转向了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

俄国虽然从政治制度上而言,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就生产力的发展而言,俄国无法跨越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充分利用了市场的活力,在落后国家独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很明显,按照新经济政策建设的社会主义并不是经典社会主义,而是城市国家资本主义和农村合作制的社会主义,这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然而,列宁还来不及将其理论系统化并在党内达成共识,甚至来不及在党内重要领导干部中达成共识便去世了。新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者斯大林怀着革命理想主义的情结,开始按照马、恩的经典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1936年,苏联模式正式确立,虽然苏联模式在苏联内忧外患的状况下对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只是马克思所批判的粗陋的、平均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否定了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劳动者名义上是国家的主人,但却无法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生产资料公有制表面上实现了社会平等,但新的官僚贵族代替了资本家成为了新的社会剥削者。至此,工人开始反对工人政府也就不难理解了。

有人说“一国胜利”论失败了。失败了吗?首先,“一国胜利”中的一国并不是特指俄国,只是泛指;其次,看“一国胜利”论是否失败,关键是看斯大林的苏联模式与列宁落后性+独立性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相符还是相悖。很明显,斯大林是按照经典社会主义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并不符合列宁对社会主义模式的构建设想。

从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所主张建立的具有世界性和先进性的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到革命的“一国胜利”论以建立落后性和世界性的革命经典社会主义模式为理想,再到建设的“一国胜利”论,形成了具有落后性和独立性的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我国主要体现为列宁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将列宁的革命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模式——新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将列宁的建设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始终处于古代社会阶段,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种反对资本主义的声音此起彼伏,在众多的思想中,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然而,遗憾的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套详细的方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们要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中国化,探索符合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赵民学.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EB/OL].(2010-11-09)[2013-02-05].http://www.exam8.com/lunwen/zhengzhi/makesi/201011/1742209.html_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世界性俄国列宁
科学家白蕊:我就是要解决世界性难题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基于社会网络小世界性改进的信任感知推荐系统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