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脏腑学说与归经学说关系探讨

2013-08-15张立艳

天津中医药 2013年1期
关键词:学说脏腑经络

张立艳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1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和与脏腑的关系。

2 归经学说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在治疗中这种特殊的亲和作用表现为对某脏腑经络病变的特殊治疗作用。归经学说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逐渐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中药的归经理论建立在中医脏腑经络辨证的基础上。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疾病,确定疾病病位,因此其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不论是六经辨证理论,还是气血辨证及卫气营血的辨证理论,最终都可以用脏腑辨证来统率[1]。

3 脏腑学说与归经学说的关系

3.1 归经学说起源于脏腑学说 归经学说起源于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2],《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灵枢·五味篇》亦云:“五味各走其所苦,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些记载阐述了药物的味与不同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对药物的归经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表明了药物的五味与相对应的脏腑具有选择性作用。中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结合四气、五味理论,把脏腑与药物的功能结合起来论述,如大枣“安心养脾”、大黄“荡涤肠胃”、沙参“补中,益肺气”、地肤子“主膀胱热,利小便”等。汉代张仲景在治疗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疾病的病变部位,其采用的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对后世归经学说的创立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到了明代李时珍将归经理论与脏腑辨证理论结合起来,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方剂的配伍原则,将归经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深化了归经理论的研究[4]。

3.2 中药归经多以脏腑命名 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发现,药物主要通过对脏腑的生理机能与病理变化的影响或改善而发挥治疗作用。脏腑是机体重要的组织及功能器官,脏腑学说是以脏腑为中心,不但是认识人体生理功能的核心理论,同时也是辨病治病的重要依据,因此后世对药物作用的归纳,也往往以脏腑名称作为标志,尤以明清以后,逐渐重视脏腑辨证用药,药物的归经也逐渐由用经络归纳转为用脏腑归纳,直接归于某脏、某腑,如归心经、归肝经、归膀胱经等[3]。归经以脏腑命名,而不提经络脏腑全名,因为经络与脏腑之间是有区别的,如张仲景《伤寒论》是以六经分型论治的,如用麻黄、桂枝治太阳病,入太阳经,麻黄、桂枝入膀胱经,却不入小肠经,石膏、知母能清阳明经热,归胃经,却不归大肠经,又如木通入心经清心火,通草归肺经除肺热,却甚少有木通入手少阴经,通草归手太阴经的说法,柴胡能和解少阳,能入少阳胆经,综合起来看,归经以脏腑命名相对准确[5]。

3.3 脏腑(经络)学说是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 中药归经理论是建立在中医脏腑经络辨证的基础之上,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治疗病变所在部位为依据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脏腑(经络)学说广泛用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方药等各个领域,自然也与中药归经理论的产生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不同,经络循行部位不同,病变特征不同,临床表现病证各不相同。如心主神明、主血脉,故心经病变常见眩晕、胁痛、巅顶头痛、抽搐、痉厥、目赤昏花等症;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故肺经病变常见感冒、气喘、咳嗽、胸闷、水肿等症;再如胃主收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故胃经病变常见食欲不振、胃脘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临床治疗时,当选用酸枣仁、柏子仁、丹参、红花等药,心经病变得到缓解或治愈时,便是归心经的;当选用柴胡、郁金、天麻、菊花、枸杞子等药,肝经病变得到缓解或治愈时,便是归肝经的;当选用麻黄、桂枝、杏仁、桔梗、桑白皮等药,肺经病变得到缓解或治愈时,便是归肺经的;再如当选用木香、砂仁、半夏、陈皮等药,胃经病变得到缓解或治愈时,便是归胃经的。至于一药归数经,是说明治疗范围的扩大,如龙眼肉既治惊悸怔忡、失眠健忘心经病证,又治食少体倦、便溏泄泻的脾经病证,故归心脾两经;再如知母上清肺火,以治肺热咳嗽,中清胃火,以治胃热烦渴,下泻肾火,以治阴虚发热,故入肺、胃、肾三经。由此可见,中药归经学说的形成与机体自身因素、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特点有关,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对临床显效部位观察,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6]。

3.4 根据脏腑病证认识药物归经 归经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同属补药,也有补肝、补脾、补肺、补肾的不同;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偏于清胃热、清肺热、清心热或清肝热的不同,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药物的归经属性也得以体现。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因而与脏腑病证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诸痈痒疮,皆属于心”,故金银花、连翘、黄连、紫花地丁等治疗痈肿疮疡的药物都归经定位于心。又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羚羊角、钩藤、天麻、牛黄等治疗肝风抽搐的药物多归经定位于肝。又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如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等治疗水肿胀满的药物多归经定位于脾。在临床上,能够治疗心悸、怔忡等心系疾病的药物归入心经,如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能够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肺经,如紫苏子、杏仁止咳平喘;能够治疗食欲不振、嗳气呕逆等脾胃疾病的药物归入脾胃经,如麦芽、山药健脾益胃;能够治疗阳痿、遗精等肾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肾经,如仙茅、仙灵脾温肾壮阳;能够治疗郁闷不舒、胁肋窜痛等肝系疾病的药物归肝经,如柴胡、乌药疏肝理气[7]。

3.5 根据脏腑辨证选择归经药物 脏腑辨证是治疗内伤杂病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四诊合参、辨证审因,判断出病变所在脏腑部位,按照药物的归经属性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对提高疗效具有直接作用。如热证,有肝火、心火、胃火、肺热等不同,由于脏腑病位不同,选择归经的药物也不同。若肝热目赤,当用夏枯草、决明子等肝经药以清肝明目;若心火亢盛心悸失眠,当用珍珠母、丹参等心经药以清心安神;若胃火牙痛,当用石膏、黄连等胃经药以清胃泻火;若肺热喘咳,当用桑白皮、地骨皮等肺经药来泻肺平喘。根据脏腑相生相克理论,一个脏腑病变可涉及另一个脏腑,脏腑之间互相影响,紧密联系,治法有补肾益肝、培土生金、培土制水、扶土抑木等。如喘咳原属肺系病证,若是由肾虚引起,可选用归肾经、补肝肾的山茱萸、蛤蚧等;但病因若是由脾虚引起,可选用归脾经、健脾胃的白术、麦芽等。月经不调属下焦病证,若是脾虚血亏引起,可选用归脾经、生气血的黄芪、党参等;但病因若是肝气郁结引起,可选用归肝经、疏肝解郁的柴胡、白芍等[8]。

综上所述,归经学说不仅是重要的药性理论,同时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部分,中药归经学说的产生与形成是伴随着脏腑学说的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的,反言之,中药归经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又促进了以脏腑为核心辨证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完善[9]。将脏腑学说与归经学说结合起来讨论,深刻体现了中医辨证的哲学思想和宝贵的临床经验。

[1]雷载权,张廷模.中华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6-91.

[2]李华贵,杨文宏,王卫群.中药归经探源[J].新疆中医药,2002,20(2):33-35.

[3]李钟文.归经学说的探讨[J].新中医,1981,13(1):19-23.

[4]李玉清.略论李时珍对归经学说的贡献[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2(3):7-8.

[5]王绪前.对中药归经学说的几点看法[J].黑龙江中医药,1982,18(3):37-39.

[6]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4-66.

[7]徐树楠.中药归经研究方法概述[J].浙江中医杂志,2003,28(12):523-526.

[8]吴永健.试述中药归经理论在临床的应用[J].四川中医,2001,19(7):21-22.

[9]李名勇.中药归经理论的新探[J].今日药学,2008,18(2):22-23.

猜你喜欢

学说脏腑经络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旷云学说普通话
经络考证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