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研究

2013-08-15张琳琳

职教论坛 2013年4期
关键词: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

□张琳琳

新生代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80后、90后农民工,他们具有典型的 “三高一低”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但对城市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十分渴望融入城市,他们的转移不仅表现为“离土”、“离乡”,更表现为“离坟”。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与诉求,面对这些变化,教育与培训必须及时做出调整,而调整的首要环节就是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进行深入剖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因其教育对象指向明确,只针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作的劳动人群,所以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来看属于第二层次的培养目标,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目标。所谓“定位”即确定位置。“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则是指在我国教育目的指引下,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心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教育与培训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什么样的人。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是有效开展教育与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明确了“把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什么的样人”的问题,对进一步分析如何有效开展教育与培训活动,选择和组织教育与培训内容,选取教育与培训方式和方法,实现既定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对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开展具有定向作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对教育与培训的实施以明确指向,使整个教育与培训活动都能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一方面教育者能够在目标指引下组织、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使达到预期目标和培养规格成为教育活动的终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在目标指引下明确自身前进的方向,新生代农民工一旦明白自己的培养预期和规格要求,会自觉朝着目标的达成方向而努力,把目标的实现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对于教育与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教育与培训内容源于人类文化,而人类文化成果的多元性和广博性决定了教育与培训内容可选择的范围很大,有了明确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教育与培训内容的选择才有了依据。只有那些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需要,并与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与培训内容,才能够被纳入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内容之中,而那些不利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内容则被排斥于教育与培训内容体系之外。有了科学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选择了适合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就可以在二者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受教育者自身状况、服务于目标定位、符合教育内容特点的教育与培训方法与手段,使教育与培训的方法和手段能够真正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作技能的掌握、城市适应性的增强,实现其市民化、现代化的发展。

再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对于教育与培训活动开展的结果具有评价作用。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规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预期规格和发展方向,对于整个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开展具有定向作用,整个教育与培训过程都要围绕这一目标选择内容、方法、手段,并不断修正工作的开展方向和具体举措。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实施后,可以参照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对教育与培训的结果加以评估,倘若没有达到目标预期的结果,就必须对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反思与调整,只有达到目标定位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活动,其具体实施举措才是有效的。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

(一)终极性目标取向

从要求的特点来看,教育与培训目标可以分为终极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活动应达到的终极性状态和结果的规定与判断,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终极性目标取向。从终极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关系来看,终极性教育与培训目标具有发展的终结性,对各阶段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总的指导性和发展的指向性。终极性教育与培训目标是发展性目标的根本性依据,是确立发展性目标的指导思想。发展性目标是实现终极性目标的必经之路和具体策略,是终极性目标的具体体现[1]。发展性教育与培训目标虽然不可或缺,但只是教育与培训在某一阶段要达成的目标,不具有宏观指导性。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阶段性目标作为整体发展指向,用阶段性目标代替终极性目标,忽视了终极性目标的确定与具体化。如果把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仅定位在阶段性发展高度的话,那么将无法解决超越这一阶段后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如果把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仅定位或停滞于解决转移人口在城市的就业这一高度,那么教育与培训将只能解决他们从“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变,以及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初始阶段遇到的问题。对于超越个体就业之上的可持续发展、全面适应问题,教育与培训将无所适从,这必将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后续发展,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进程。另外,对于不同个体而言,由于转移状态和素质结构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已经开始从“农民工”向“市民”转变,如果我们仍然把教育与培训目标仅停留在实现转移劳动力就业这一初级层面,那么必将使教育与培训落后于转移劳动力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群体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进行反思与建构。当然,任何事物都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完全确定的终极性,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终极性高度,也不过是相对性的确定而已。

(二)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目标取向

确定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时候,人们总会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选择、确立与取舍的过程中体现出人们不同的价值追求。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作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根本。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价值取向正好相反,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两种价值取向都能够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提供一定启示,但绝对不能以其来简单代替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依据,因为这两种主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与社会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方面,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既要考虑人的发展,同时也要考虑社会的发展。

在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方面,无论是国家整体教育的发展定位,还是具体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在价值取向方面,都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的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根本价值取向,既要促进个人的发展,又要利于社会的发展,使人的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无论教育与培训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人的需要,价值实现的着眼点必须都落在人的发展上,没有人的发展,教育的社会价值也难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也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发展实现其有序转移作为实现人与社会发展双赢目标的基础,把人发展的方向、教育与培训目标的指向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只有把人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才能真正符合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和群体的需要,促进其顺利转移和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

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两个层次

(一)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市民”是指在城市地区,在社会身份上根据户籍制度被划为城市户口,而在职业身份上没有明确限定的劳动者。由于目前户籍制度对其社会身份的限制性依然存在,因此对于农民而言,不论其目前工作领域是否处于第一产业,都脱不掉 “农民”头衔,即使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依然被称为“农民工”或“民工”。相反对于市民而言,无论其在城市进行生产、经营或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只要其具有了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市民身份,他们就始终具有市民的社会身份,享有市民权利,其中既包括经济权利,也包括政治权利。理想型的农民和理想型的市民是一个连续发展过程的两个端点,从农民走向市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进程,更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必然。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已经进入城市,未来还将以每年大约850万人的速度继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意味着生活和工作地域的变化,而且将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在知识和技能上满足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要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发生转变,实现市民化。市民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从结果来看,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制度和政策的完善,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状态,实现作为一种职业的 “农民”(Farmer或Cultivator)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 “农民”(Peasant)向“市民”(Citizen)转变,从而实现其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统一;另一方面要使广大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各种因子,实现个人知识、技能、观念、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与提升。“发展出相应的能力(capability),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利用自身的市民权利,完全融入城市”。[2]具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和角色的转型,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二是在实现身份和角色转变的同时,通过外部“赋能”与自身“增能”适应城市,成为合格的新市民。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非农化,但无论是城市化还是非农化,农民在本质上都进行着市民化。“城市化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市民化的外部环境”,“在非农化的过程中,农民与现代城市因子相遇,已经开始在为全面的市民化做准备”[3]。无论是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还是他们的非农化,都是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市民化才是发展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应定位于实现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发展。

(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

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不仅意味着他们要在流入地获得市民身份,具备市民素质,成为城市平等的一员,从人与社会发展的更高层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从相对传统的农村社会转移到现代城市社会,还意味着他们要与城市人口一起面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挑战,必须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实现市民化基础上人的现代化发展。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单位和社会现代化的承载者,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这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性使然,更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人的现代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过程现代化以人的转变、人的发展为线索,强调人的传统性向人的现代性转变,这种转变过程是人的现代化实现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同时,人的现代化也是一种结果,即实现人的素质全面现代化,达成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一方面要使与现代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各种知识、能力、观念的全面提高与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人生存素质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发展素质的现代化。生存素质现代化可以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知识、能力和观念的适应性与现代社会条件的协调性。发展素质现代化可以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开放、市场体制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知识体系、能力结构、观念意识的超越性,即能够伴随并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4]。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从较为封闭和传统的农村社会进入更加开放和现代的城市社会,必然要在转移过程中面临来自工作与生活多方面的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自身素质与市民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问题,而且要与城市人口一起面临社会现代化发展给每个身在其中的人所带来的挑战。对于广大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不仅要通过教育与培训使自身素质在文化知识、工作技能、生活观念等多方面尽快适应现有城市发展的需要,实现其在转移城市的基本生存,达成个人素质的初步现代化,而且要随着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时间的延长、工作和交往范围的扩大、认识和适应能力的加深,最终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个人发展素质现代化和素质的全面现代化。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还应在市民化基础上,更高定位于实现转移人口的现代化。

(三)市民化与现代化两个目标定位层次的关系

市民化和现代化虽然都蕴含着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但从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现代化这两个目标定位层次的关系来看,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现代化是对市民化目标定位的深化和发展,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市民化和现代化两个层次是递进和加深的关系[5]。

其一,从内容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是其市民化的深化和发展,是其本质的完善。虽然教育与培训目标在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和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上都囊括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和观念的转变,并都可以通过外在教育和教化以及个体认识和内化来实现,但“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体现的多是对外在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现代化发展”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则要求人有更高的追求和更新的目标内容,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要富于创新和开拓,既要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又要具有超越精神。市民化目标定位的内容相对简化,它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取得市民资格的基本素质要求,而现代化目标定位的内容相对丰富,它是超越传统并获得现代人素质的更高要求。

其二,从实质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是他们获得各种社会本质特征,即获得社会性、实践性、能动性、意识性、自由性等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实质与市民化实质相联系,是市民化实质的深刻化,如果说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建立和初步实现,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完善和进一步实现,人的现代化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人只有达到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占有和实现人的本质。

其三,从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结果是他们获得市民性、社会性,具备现代市民素质,成为合格的现代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现代化的结果是他们获得现代性,实现素质的全面现代化。从市民化与现代化的结果比较可以看出,市民化不等于现代化,现代人高于一般社会人。新生代农民工只有在获得市民性、社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现代性,才能成为现代人。

其四,从作用来看,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发展,就可以使他们普遍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能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延续,使社会正常稳定地运行和发展。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使其普遍成为现代人,就能进一步有效推动、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显然,这两者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任何社会都必须拥有绝大多数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才能在稳定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基础上,将众多市民进一步培养成现代人,则能大大加速社会现代化进程。

总之,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其现代化的前提、基础,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是其市民化的深化、发展。教育与培训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使其能够适应城市社会的发展,成为城市中的合格市民,更要培养这些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一员,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与超越。

[1]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3-67.

[2][3]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04).

[4]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

[5]赵克荣.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1(01).

猜你喜欢

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新生代“双35”09式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