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教学方案设计

2013-08-15张新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32期
关键词:血球酵母菌培养液

◆张新香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本实验的核心,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总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确定相应的子课题,通过开题报告→实施实验→结题报告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 选题与目的

本实验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学生已于必修1中学习了酵母菌的代谢特点,但对其在培养基中的数量变化规律还不甚了解。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能更加感性地认识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另外,本实验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抽样检测技术、显微计数技术和数学模型建构等。因此,它是一项有着多方面价值和意义的活动。也正因为如此,笔者选择这节课作为案例设计与各位进行交流,希望得到同人和专家的点评、指导。

2 困难与对策

由于酵母菌属于微生物,因此在对其进行培养和计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针对这些困难,尝试设计相关做法。

1)实验耗时长。本实验计划4周时间比较长,如果每个学生每天都去实验室操作不太现实。因此采取小组内成员轮流计数的方法,每组每天都有人进行计数,最后组内进行数据的汇总。

2)计数难度大。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对微生物进行计数,为了保证计数的准确,采取如下措施:

①开放实验室,学生在计数前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去实验室练习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②实验设置重复组,最后的结果取其平均值

3)培养易污染。微生物的培养极易受杂菌污染,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除了接种时严格的无菌操作外,在每次取样计数之后,舍弃用过的培养基。设计实验7天,那么开始的时候就配制42份相同的培养基,一半进行有氧培养,另一半进行无氧培养。每天从有氧培养基和无氧培养基中随机各取3份,其中1号、2号、3号是无氧培养基,4号、5号、6号是有氧培养基。7天每天分别统计每个培养基种群数量值,并计算出每天的平均值。所有的培养基计数后不再培养。

3 设计与创新

笔者的教学设计立意是这样的:通过探究,获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本实验的核心,然而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很多因素会影响酵母菌的代谢,进而影响其繁殖。因此,笔者设计让学生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的酵母菌增长规律分别进行探究,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总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确定相应的子课题。由学生自己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这样就增大了探究的开放性,有利于其形成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态度。

4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1)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又是首次接触血球计数板,因而独立实施实验探究难度较大,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和示范。可采用如下一系列的方法。

①师生共同准备。学生的分组、棉塞的制作、无菌马铃薯培养液的配制、分装和灭菌等在实验课之前完成。

②教师课堂演示。教师演示接种、取样、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初始酵母菌数量的计数等操作。

③师生共同讨论。围绕教师的上述演示展开讨论:接种为什么要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进行?血球计数板有哪两种规格?结构如何?如何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酵母菌计数?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是采用了什么检测的方法?记录的表格如何设计?等等。在关于血球计数板及其使用的讨论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计数时的图片,指导学生弄清不同规格的血球计数板随机选取中方格的原则和方法,明确计数的方法,能进行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推导计算。

④学生独立操作。在教师演示和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再独立进行接种、取样、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初始酵母菌数量的计数、酵母菌的培养等操作。

2)通过预实验摸索酵母菌培养的大致条件。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各学习小组经过讨论写出初步的实验方案。

4)笔者把能力强的学生吸收为生物小助手,与他们一起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等,包括血球计数板的准备、酵母的准备、土豆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各种实验器材的准备和灭菌等。

开题报告 经过准备之后,组织一个“开题报告”形式的实验计划讨论会。在讨论会上各组代表汇报自己组的实验计划,全班学生对其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不断完善。从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中选出一些较简单和典型的问题,经过讨论,预计最终能确定6个子课题,当然还会有其他的更多的:

1组:探究在无氧条件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2组:探究在添加青霉素后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3组:探究在有氧条件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4组:探究在紫外灯照射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5组:探究在非无菌条件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6组:初步探究在不同培养温度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在开题报告的最后,笔者再次讲解了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另外,笔者把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再次进行了强调。

实验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题的每一个子课题都是学生自己确定的,他们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应该充满期待,就让他们在这种期待中开始实验吧。

1)接种。无菌操作台的使用由生物竞赛小组的成员进行示范,然后各组按照制定好的计划分别进行接种。

2)计数。统一计数时间为下午6点半。

3)让学生在问题中成长。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连续7天的观察,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美国教育家克莱恩曾经说:“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者是一边做一边辨认。”这就是笔者设计的意图。

4)完善方案、重新实验。当出现问题时,设计师生互动、相互找茬活动,就其问题进行辩论,有理有据者给予最佳辩手称号。其目的就是集思广益,不断地完善实验设计,规范实验性操作。各组再把所涉及的问题汇总,再次进行实验,绘制曲线,建立模型,进行分析。3天后组织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与评价 各组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汇报、演示和分析,通过各组建立的模型明确不同条件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子课题),不难总结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的增长规律和原因(总课题)。

在对学生整个活动的评价上,笔者设计评价记录表,不仅对学生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更注重在活动中的收获与体会。

通过开放式的子课题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开题报告→实施实验→结题报告这个过程,不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显微操作能力、实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贫乏和微薄的,只有当他有机会从其经验中做出一点儿贡献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这就是笔者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1]陈廷华.以实验引领课堂教学,优化知识呈现载体[J].生物学通报,2013(9):49-56.

[2]叶丽琳.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生物学通报,2013(9):22-24.

猜你喜欢

血球酵母菌培养液
从一道试题再说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调整蔗糖、硼酸和pH值可优化甜樱桃花粉萌发培养液
不同培养液对大草履虫生长与形态的影响研究
血球仪日常保养及故障排除探究
库尔特Gen's血球计数仪低负压故障检修
超级培养液
让面包变“胖”的酵母菌
三种血球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蜂蜜中耐高渗透压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