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层次
2013-08-15山西李晓雷
山西 李晓雷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层次就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质量级数。在高职院校中,班级管理是由班主任来完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班主任的管理质量和管理层次都在一个水平线上。班主任的思想与业务素质在客观上存在的差别,自然会反映到班级管理上来,出现不同的质量层次。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层次可以分为五级。这五级由低向高排列,高级别都涵盖着低级别的内容。对于班主任来讲,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尽快由低级别向高级别迈进,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第一层次是带领班级
这是班主任带班的最低层次。谁都不愿自己停留在这一低层次上,但客观上却大量存在这种现实。近几年来,大批的年轻教师进入工作岗位,无论是主动要求还是迫于领导压力,都大量承担了班级管理工作。但由于缺乏经验,更加欠缺对高职学生的了解,许多人只是带领班级走了一遭,只起到一个“传话筒”的作用。每日辛辛苦苦,付出很多却难有收获。班级管理一团糟,挨批挨训在所难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人员缺乏,不得不让一些不具备带班经验和资格的人勉为其难,另一方面说明对辅导员队伍质量建设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只是强调学生来了有人接、有人管,能开张就行了,至于其他的统统以后再说,唯一的具体要求就是“把人看住”、“别出事”。如此下去,怕出事却常出事、看住人却常丢人,从事班级管理的年轻教师得不到锻炼,甚至影响到今后的发展。久而久之,高职院校谈“班主任”而色变,能推则推,除非没办法,当过一届的也都是“好马不吃回头草”。
第二层次是服务班级
这一层次较之带领班级的层次之所以有所提高,因为有了“服务”的内容。班主任不仅要有基本的功能性服务,还要有超常的情感性服务。一些初为班主任的年轻教师在工作中,只是一种机械的、公事公办的服务。领导开会怎么讲,我到教室怎么说。不管有没有用全部照本宣科,缺乏为同学们提供情感性服务,更谈不上个性化服务。简单举个例子,开班会。有经验、负责任的老师一定会在会前像备课一样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从何而来?来自于平日里的检查、督查,来之于无微不至的关怀、用心。高职院校的学生较之以中专生,年龄增长、相对成熟,但在文化素养、日常行为习惯上由于中学时代的种种原因,仍然有着许多的缺点或不足。作为班主任务必牢记“学生无小事”,处理问题要及时。班会上切忌泛泛而谈,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注意不可一味指责、训斥,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关心自己,是“自己人”!
第三层次是管理班级
作为一个最基层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班主任带班过程中,要把管理班级的内容始终贯穿于全过程之中。学生需要服务,更需要管理!这种管理是更高层次的服务,是主动性强、目标化的服务。只有将这种目标化、主动性服务的管理内容融入班级之中,才是合格的班主任。
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人员复杂的群体,他们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在学校中的要求和目的也不一样。要把这样的群体统一到能充分配合班主任以及学校各级部门的工作上来,确实需要一番艰苦努力。正因如此,就更应该注意班级的管理工作。在班规班纪的制定上,在班内氛围的调动营造上,在内部和谐建设上,在各级各类评优评先上,在宿舍文化建设上,在纪律的约束限制上等等,都需要相应的管理性服务,管理是班级建设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
第四个层次是征服班级
如果说前三个层次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那么征服班级就应该是班主任的更高追求。对班级的征服主要依靠两方面:一是人格魅力,以高度敬业的精神,坦诚相待的态度,周到热情的服务体现出班主任老师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产生敬服感;二是能力展现,以丰富广博的知识,生动活泼的作风、机制灵活的决断体现出班主任高超的带班技能,使学生产生优越感。做到征服班级的层次上,班主任真正可以达到挥洒自如的地步,从而形成一种较高的职业境界。
第五个层次是驾驭班级
这是班主任带班的最高层次。在征服的基础上体现出更多的情感因素。如果说征服班级还停留在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服务与接受服务的简单的交换关系上,那么驾驭班级就应该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超越一般交换关系的友情关系了。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进行了成功的沟通,投入了更多的情感化的辛勤劳动,使学生忘记了你是老师,愿意与你真心相交,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学生进入一种无忧状态。这样,师生之间就永远变成了忠实的朋友关系。最终使学生对班主任老师产生永久的品牌忠诚!
教育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就是这门艺术中最宏伟的篇章。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势必会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浪潮。会有更多的学子步入高职院校的大门,也会有更多的有志之士站在管理者的岗位上,用更加科学的、人文化的方法丰富班级管理的内涵。
[1]刘洋,朱娟.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实践与思考.考试周刊,2011(64).
[2]吴政,吴娜.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初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