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文化的兴起与宣泄性文化的合法化∗

2013-08-15刘怀光

中州学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现代性大众文化

刘怀光 高 迪

现代文化研究不能忽略的是流行文化的兴起。法兰克福学派就已经注意到了现代社会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国内学者也多从流行文化的形态、社会影响来分析、探讨流行文化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我们也应该关注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契合关系。可以说,流行文化的宣泄性特征代表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根本性的需要。

一、流行文化的兴起与大众的文化宣泄

大众的、流行的文化兴起,是现代性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流行文化,如果我们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流行的趣味和时尚,它可能具有很长久的历史。但如果我们把它看做是一种完整的文化形态,流行文化则是在现代社会才完成的。在传统经典文化中也不乏某种文化形式大肆流行的现象,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流行色彩,都只是一直处于从属于经典主流文化的地位。在现代社会,流行文化借助于媒体技术和市场运作,已然成为具有巨大穿透力的文化形式。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交互式的、大众广泛参与的流行文化时代,文化模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型。文化的体验和享受的主体已由少部分的文化精英变成了如今的文化大众,大众获得了更多文化表达的权利。大众型的流行文化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主流的乃至具有文化霸权的形式。

经典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传统社会文化的核心和象征。在流行文化兴起之前,占统治地位的就是这种经典文化。经典文化所代表的是精英阶层的文化诉求,经典具有文化权威的地位,引领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在经典文化中,不论是对于文本—阅读的文化传播模式,还是对于演出—观赏的文本形式,大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只能理解、消化、接受文本的意义。大众受制于精英的控制,摆脱不了经典文化的权威性。但在现代社会,流行文化借助于文化工业,打破了精英文化的核心模式,改变了以往理性教化式的文化传播理念,成为具有大众参与性与宣泄性的文化形式。在流行文化中,大众成为文化参与的主体。他们不仅作为最广泛的受众影响着流行文化的趣味与走向,而且他们也借助于现代媒体积极地参与文化的表达。因此,可以说,流行文化是大众具有一定文化表达权利的文化。宣泄则是大众文化参与的根本动机和文化表达的鲜明特征。

流行文化是一种情感型文化,宣泄是其基本的文化诉求。流行文化以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为宗旨,成功地贴近了时代的社会心理,满足了人类回归本性、追求世俗快乐的欲望。流行文化充满丰富的情绪化要素,其煽情、娱乐、狂欢的特性不断刺激着大众内在的情绪。

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表达总带有情感宣泄的成分。只不过经典文化是一种较为理性的文化,它强调的是思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解决;娱乐只是附带的,而且是被认为是无深度的;宣泄则被认为是负面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被压抑的心理能量没有多少释放的途径,顶多只能借助宗教活动或者社会节庆习俗间接地得到缓解,在此之外的多余性宣泄往往被看做是怪异、疯狂而遭到否定。而流行文化则以愉悦大众为己任,把娱乐看成是自身的首要功能,宣泄则被看做是人的正当的心理、情感要求,将宣泄型的文化合法化,并将之聚焦为文化的焦点。参与、个性作为现代流行文化的要素都指向焦虑的宣泄。感官的刺激、个性的张扬、文化表达的大众参与都淋漓尽致地把一种宣泄型的文化呈现在我们面前。流行文化的强势,使得社会大众有了一个合法的情感宣泄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娱乐进行合理的情绪释放。

流行文化的宣泄性特征也是大众文化参与的基本诉求和文化表达的基本特征。流行文化体现了现代人普遍的文化表达愿望,它把文化的意愿从零星、闲暇的文化享受变成基本的生活方式。流行文化游离了神圣和崇高,以大众意识和平民感受为视点,以人们易于沟通与理解的表现方式出现在实际生活中,具有深入人心的感染力。流行文化具有世俗化、门槛低的特点,适合大众进行文化表达。它简单通俗,便于人们理解,为人们的普遍参与提供了文化形式和路径。大众文化表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流行文化不可能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只能是感受性的情绪表达。人们在流行文化的氛围中,以生活化的方式宣泄内心被压抑的情绪。

流行文化的宣泄性特征也与现代社会生活机制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现代社会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制度性控制和压抑的社会。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理性的追求变成技术理性的机械化思维,自由的渴望体现为资本—市场的控制,人的创造性转变为“物化”的生存方式。在这个追求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时代,人们被要求努力奋进,这极大地肯定和放大了人们的理性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众内在的非理性力量。生活在一个合理民主化的社会可能是进步的、舒适的,但也是不自由的,使人压抑的。流行文化成为理性自持的人们非理性精神的最后领地。大众生活的时空被分为职业的、工作的方面与闲暇的、业余的方面。在职业时空中,大众面对的是工具理性的压抑,它把人变成了物、工具、机器,人们只能按照制度规则的要求进行机械化的劳作。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升学、就业、工作、生活等各种压力以及各种需要自身做出选择的境遇,都使得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现代人容易产生高强度、持续性的压力和焦虑。因此,在闲暇中人们需要的是在前者中集聚的心理能量的宣泄,只有这样,每个个体才能获得身心的有机平衡。流行文化正是契合这种二元存在,为个体心理能量提供宣泄出口的文化形式。

二、现代社会思潮与宣泄性文化的合法化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经典,而作为集合概念的经典文化是由无数文化经典文本组成的。文化经典不仅仅是以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存在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这种文本还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规范,代表了模铸人的思想、制约人的行为的文化力量。”①在过去,经典文化具有理性主义特征,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对于欲望、情绪情感的表达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开始的贬斥态度到后来的逐渐尊重。从整个近代以来的发展进程来说,个体性的欲求一直处于解放的过程中,但理性主义的态度自始至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要求。近现代社会的诞生并没有立即改变经典文化的主导地位,理性主义则是自启蒙运动以来这种文化的基调。在经典文化的氛围中,内心的原始情感始终处在理性控制与管理之下,宣泄性的文化不能得到肯定。

自叔本华、尼采以来,非理性主义成为一种日渐壮大的社会思潮。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人的潜意识的存在,为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提供了一种理性主义(心理学)的支持。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根植于人的本能需求,具有一种巨大的心理能量。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受到现实的制约,很多时候人的冲动性的本能会因为“现实原则”的约束不能实现。此刻如果个体消极地抵触、压抑这些情绪,就会在心理上积蓄侵犯性的能量。这种心理能量具有“物质不灭定律”的特点,如果你不去解决和疏导,这些能量会处于“潜意识”层,不会自动消失,反而成为深藏于个体内心深处的暗流,压力越强反抗力就越大。弗洛伊德认为,文明是压抑的结果,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被压抑的历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在于对本能的压抑和升华。“概而言之,我们的文明建立在本能的压制之上,每一个体都必须做出一定的牺牲,如人格中的权力欲、进攻性及仇恨性。正由于此文明才得以产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享。”②

作为理性主义者,弗洛伊德肯定了压抑的合理性,但是作为一个精神病专家,他又看到了文明与压抑之间存在的问题。在《图腾与禁忌》中,弗洛伊德认为“随着禁忌的维持,那种原始的想触犯禁忌事物的欲望依然保留着”③,“因此,任何被压抑原欲的超越将带来更显著的禁忌效果。对于这两种冲突的自然抑制,就产生了一种宣泄的需要。这种宣泄能够减弱优势一方所带来的压力:这也是强迫性行为一再被实行的原因(如不断地洗手或看手表等)”④。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人的这种内在被压抑的冲动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或者宣泄,就会使人产生焦虑不安等各种情绪,严重者还会产生神经症等精神疾病。因此,个体受压抑的本能能否通过合适的途径得到释放或宣泄,成了人是否会患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这无形之中肯定了人们有情感宣泄和表达的愿望,他的观点也恰好揭示了宣泄的合法存在。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为宣泄性文化的合法化提供了一个心理学的学理根据。文化发展的现代性诉求和后现代批判,则进一步助推了个体性的、宣泄性的文化的发展。

自启蒙运动以来,文化的现代性叙事逐渐被建构起来。现代性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但在文化特征上仍然表现为理性主义乃至权威主义。现代性文化是通过经典文化的表达方式来实现的,它通过宏大叙事来建构一系列文化经典。所以,现代性文化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它一方面提倡要尊重个人与自由,但另一方面,其宏大叙事的经典建构又限制压抑了个体的文化表达。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后现代思潮以其与现代性的不妥协姿态为其文化表征,后现代对现代性的种种宏大叙事进行批判和解构。严格意义上的后现代只进行解构而反对任何的建构。但是,通过这种解构,后现代思潮显示出对个体感受性、对真正在每个个体身上实现个性与自由的守护。后现代性文化以反等级、反权威、消解边界为特征,呈现出多元、开放、碎片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与流行文化的文化特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并因此能够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和利用的文化消费形式,是基于文化成为大众普遍的消费品而赖以确立起来的文化形态。”⑤经典文化那种深刻性、理性的追求,很难与大众的文化消费口味相协调。大众的文化消费只能是个体性的吟唱和情绪的表达。

实际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对立表达的就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对抗。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与颠覆,在其现实的文化样态上,可视为流行文化对经典文化的颠覆。可以说,在后现代崛起的同时,流行文化也前所未有地发展起来了,从过去处于经典文化统治之下末流的文化,发展成为主流的乃至强势的文化样态。流行文化整体上没有权威的宏大叙事,重点是个体性的情感及其宣泄。后现代的兴起,在学术上为流行文化的存在发展提供了合法的理论基础,并为其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间接肯定了流行文化感性的、宣泄性的特质。

流行文化实现了文化与商业、娱乐的融合,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文化形式。它与现代社会生活构成了一种“自洽”结构,一方面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工具理性压抑下带来的不断增强的焦虑和心理能量;另一方面,宣泄型文化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构成对人们生存压力的一种补偿。

三、宣泄性文化的流行文化路径

宣泄并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传统社会也有宣泄的需要和宣泄的文化渠道。只不过,在现代社会宣泄成为一种更为经常、迫切的需要,大众借助于流行文化元素,能够获得更加方便和日常化的宣泄。

传统上,民俗文化作为代代相传的大众文化,发挥着大众的文化宣泄功能。民俗庆典作为民俗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通常具有欢庆性质。在固定的节日中,人们可以尽情狂欢,宣泄自己的情感,乃至颠覆日常生活中各样的风俗伦理约束。在庆典中,人们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摆脱日常规范的束缚,表露最真实的自我,缓解社会世界对人的“本我”的压抑。比如喜庆婚礼中的“哭嫁”、“闹房”,送葬队伍中的“哭丧”,泼水节中的肆意玩闹,元宵节观灯以及庙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原始本能情绪宣泄。

在当代社会,民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结合,使人们的情感宣泄更加日常化。民俗文化的内容往往以片断的方式融入流行文化,进一步放大了其宣泄功能。人们可以在流行文化的氛围中借助艺术化的、日常化的文化形式,表达个体的内在情感,宣泄被隐藏的欲望。

流行文化之所以成为流行文化,是因为其包含着一系列的流行元素。正是这些流行元素的魅力,使其成为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同和追随的一种文化形态,逐渐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也正是通过这些流行元素,人们宣泄着在现代文明工具理性压抑下积累起来的心理能量。

娱乐元素是流行文化的本质性的文化元素,它具有直接的宣泄性质。在流行文化的形式下,大众可以有两种方式的娱乐选择。一种选择是对流行文化作品的观赏。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明星们的娱乐表演以及各种各样的媒体娱乐节目,它们或者打动大众敏感的情绪,或者直接刺激其娱乐神经。在这样的欣赏中,大众通过感受和想象,将自身置于娱乐状态,缓解其在工作时空中的压力。另一种选择是大众直接参与的娱乐文化。随着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流行文化借助于现代技术提供的各种文化工具,使得普通大众获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的文化娱乐途径。例如,卡拉OK使得没有多少音乐细胞的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音乐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游戏在流行文化时代,成为大众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各种各样的媒体为了迎合大众,也打造了许多大众参与式的节目,其口号即为“娱乐大众”。

时尚则是流行文化的表现性元素。时尚是流行文化感性特质的体现,它不追求深刻、永恒的主题,只有内心情绪通过不断翻新的花样的表达。在先锋人群中,人们追求的是前沿的时尚。从嬉皮士到时尚女装,人们通过所谓个性的、领先的文化潮流的表达,实际上满足的是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缺乏自信的慰藉。而在从众的人群中,则是对时尚的追赶。无论是全民“偷菜”式的文化参与,还是追星、审丑、焦点式围观,都带有明显的大众性宣泄的特征。

消费是流行文化的生活性元素,它具有双重的文化意义。一方面,现代流行文化是通过消费的方式来实现大众的文化参与和表达的。流行文化具有娱乐消费性,现代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从物的层面延伸到精神文化层面。另一方面,消费主义是现代流行文化的基本理念。人们通过消费刺激使内心深处的能量有了生活性的宣泄出口。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心情苦闷的人们也常常会借助于消费来削减内心的消极情绪。比如购物逛街,进行奢侈品消费,在花钱消费的过程中释放被压抑的感受;或海吃海喝消耗内心的能量。

总之,流行元素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悄悄地以我们不宜察觉的方式消解着我们内心的各种负能量。人们借助流行元素,通过各种娱乐形式来宣泄情感上的郁闷与生理上的压抑,在欲望与压抑的永恒矛盾中,寻求心理和生理上的暂时平衡状态,获得替代性的满足。

商业传媒是流行文化实现宣泄功能的载体。商业传媒作为一个文化互动平台,以其特有的及时方便、高度参与等优势在人们宣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内容上,商业传媒本身具有市场性、商业性、娱乐性等特点,它为了迎合人们的宣泄需要,生产出更多的消费产品,进而推广给大众群体,使人们在消费这些文化产品的同时可以进行内心能量的宣泄。另外,商业传媒在大众宣泄过程中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的技术手段,使文化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内容也更加丰富。文化大众依托商业传媒获得了表达、释放个人本能感受的权利。

现代网络传媒的出现将流行文化的宣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情绪常常受到压抑,总是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疏导和倾诉,而网络正是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即时性载体和宣泄的渠道。网络提供了多重的宣泄渠道,人们可以通过博客、微博、论坛以及跟帖等形式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自己。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放大了网络的宣泄功能。在这里,彼此都是陌生人,无关阶级与地位。人们可以尽情表达自己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也可以透过一些事件表达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情绪情感,甚至可以把生活中的不愉快带到网络中进行宣泄。与现实时空不同,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语言的规范性约束趋于弱化,宣泄性特征更为明显。同时,以网络围观为特征的网络实践,表达了大众的集体宣泄。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围观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主要指发生重大事件时网民集中关注、发帖、提供信息等网络行为。当一个网络热点出现时,大众有表达的欲求。在正义诉求的背后,对立的情绪、激烈的语言实际上表达的是大众性宣泄的需要。

在新媒体环境下,流行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这个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每个人都有文化表达的权利。文化大众可以借助各种流行元素宣泄身心被压抑的能量,人们的宣泄方式越来越日常化。在这种宣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中,文化话语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过去,传统的理性主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人们都以经典、神圣、崇高作为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理性话语是文化的主流,人们的宣泄情绪都在社会的理性控制之下。而今天在流行文化中,大众借助媒体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并且宣泄性的话语逐渐成为社会的经常性语言。这种宣泄话语本身代表了一种情绪性的文化表达方式。这种情绪、宣泄性的文化本身具有一种现实的合理性,它与工具理性主导的现代性制度带来的心理压抑的宣导需要正相契合。在某种意义上,流行文化正是工具理性主导的现代性制度许可的宣泄性工具。但是,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工具系统,它更是一个多样性的意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理性与情欲、价值信念与世俗享乐、精英式的经典与大众式的通俗等应该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

在流行文化成为强势文化的今天,文化的宣泄性特质不仅颠覆了经典文化的理性主义姿态而合法化,并且成为文化的常态。在这种情势下,文化的发展需要的是理性的再平衡。

注释

①傅守祥:《经典文化的焦虑:从精英掌控的标准到动态选择的趣味》,《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②[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2卷,吕俊等译,长春出版社,1998年,第617页。③④[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35、34页。⑤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猜你喜欢

现代性大众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