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和“小语文观”
2013-08-15张丽丽
张丽丽
提倡大语文观,是让语文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让语文给人生以温暖;通过语文的学习,让我们探求生命的本原,去追寻人生的理想,在语文中找到自我,去认识人类社会。提倡小语文,是让语文成为我们生活的工具,让语文丰富我们的生活;通过语文学习学会表达自己、展示自己。
一、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或说是大语文思想,即语文的人文性。那么,什么是人文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简单地说,人文性是“人和文”的统一,是人和文化的统一。作为社会的人,拥有丰富的情感,而这情感正是借助文化而代代传承下来的。人文性包含的是人类丰富的情感、意志、思想、观念等诸多内容,让它有别于自然之物而显示出丰富的人文色彩。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人们在认识外在事物的时候注入了自己的情感、观念或思想。语文的人文性赋予了文字特殊的魅力,让它彰显了人类所独有的人文性特点。语文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
(一)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从一定角度上讲,语文是用一切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人的心灵的工具;从教学角度讲,语文也正是通过语言中所蕴含的真、善、美来磨砺学生的品德,让学生在文化的学习中去了解人类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思想,以此来反观自身,让自身的品德得到净化,让人格得到完善。古人有“文以载道”之说,意谓文章寄托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观点、见解,那么,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自然就学习了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观点、见解。当作品中的那些优秀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时,品德得到净化,人格趋向完美。
(二)陶冶情操、培养情趣
语文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蕴味。音乐、美术等艺术如果缺少了语文,艺术表达也会黯然失色。无论是时光的流转还是空间的变化,语文所蕴含的艺术魅力都不会缩减,反而在传承中得到不断丰富。孔子的“礼”、孟子的“仁”被世人所传诵和接受,并以之为行为规范,这无不表明着语文给人们的影响。学习语文,就是在这丰富的艺术熏陶中去让自己的情操得到培养,通过品味来生成出自我理解,在这理解中去感悟生命、懂得人生。教师要做的,就是要让语文的美去感染学生,通过引导、点拨去让学生体会作品的真、善、美所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去认识真、善、美,去辨别假、恶、丑,最终在美的陶冶下去认识美、追求美,让生活在美中进行。不然,所谓兴趣、自主、发展都将成为空谈。
二、语文教学的“小语文观”
语文不是简单的字和词,它是日积月累的积淀。积累决定语文的厚度,也决定“小语文”厚积薄发、学以致用的工具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语言这一工具,才能彼此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彼此,在了解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创造出美丽的世界。
(一)语文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外界事物经过人们的感觉器官而被人们感知,人们在感知后才会做出一定表达。而很多时候,人类的思维并不是需要直接表达出来的,它是在内心中凝聚起来,以其它的方式(如哭、喊等)表现出来,但这并不说明人类此时就没有语言行为发生。在心理学中把这叫内部语言,即人们没有通过发声器官而发出的声音,但它却真实存在。与内部语言相对就是外部语言了,人类对外部事物的认识通过什么来表达?语言!完美的语言!正是因为有了语言,人类的思维才变得更加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语文是人类交流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增加了我们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从这一角度讲,语文教学所要做的是让学生以语言为基础,逐步提高表达能力,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成了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必须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不断提升来达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语文是人类学习的工具
语言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思想和文化知识一一记录下来,这样,后人才能通过这些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来进行学习。从另一方面说,人类对知识的学习主要以间接方式进行,人类无法去经历历史,也无法去经历别人所经历的事件,而通过语言,人类能了解历史,能感受别人的感受,能学习别人利用文字所记载的知识,从而让自己在学习中不断获得知识、技能,让生活、学习变得更加顺利。
语文就像建筑的基础一样,如果基础没有了,再美的构思也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语文教学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不断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才有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