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文》补遗*
2013-08-15郑利锋
郑利锋
《全宋文》的编纂出版是学术界的一大盛事,为宋代文史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然而由于宋代历史时间跨度很大,作者即兴创作的时间、地点和载录方式多样,加上文献史料的庞杂和人物的众多,《全宋文》所收录的宋人宋文存在一定的遗漏,自在情理之中。现根据宋代地方志等相关史料,补出《全宋文》未录入的6位宋人的8篇记文。
1.补吕惠卿文:《杭州监酒厅记》
《全宋文》卷一七一九至卷一七二一共收吕惠卿《奏》83篇、《讼》1篇、《表》5篇、《书》2篇、《牒》1篇、《启》1篇、《帖》1篇、《序》2篇、《记》3篇、《碑》1篇、《铭》2篇、《祈文》1篇。其中,《记》3篇分别是:《杭州学记》、《筑四堡记》和《徐忠愍公禧墓记》①,而失录《杭州监酒厅记》,全文如下:
先王之制,凡宫室皆以其命数贵贱为之节。王公虽尊,不得侈于法;而列士虽贱,其所以享时节、具燕私者,亦使有以处之。此僭逼所以不加于上下而名位之所以别也。自先王之制废而庶人得以宅侯宅而弗问,则尚何等级隆杀之论哉。故当途势官高堂大厦尝废于遊观之所不及,而冗曹散吏有房奥不足以异子妇而暨茨不足以庇风雨者,亦其势然也。则今之为筦库官者,其为冗散尤甚。管库之事无大小一禀于其州,则州虽胥吏贱人皆得盗势舞威为勾刺。其间虽职之所当守而欲废兴者有不能自列,况其居处之私乎。杭于东南为大州,而其官府多因钱氏之故居,特为宏壮。自州之掾曹与比邑之主簿尉皆得大第以居,而管库官之舍以数十计,庳迫颓圯仅不得与其最比,此固足以知吾论之不过也。自吾为州之酒官长,上者继皆当世之能贤,而吾之亲实来待官期于此,居不足以容,于是得请于州而新之。凡材榦之入,工役之程,吾躬为之操算而评之。故其实不浮而得功多,栋宇之广倍于其旧,而缮治过之,以至于讲习燕休莫不有所。州之人习于畴昔之陋观,若以是为太侈也。予以为天下之酒利,杭最为厚,岁入钱以千计者殆四十万,以方他州之所入不啻数十。使计功以论享则其居若此,曷足以为侈哉。故予之来,唯恐会计之不当,以空其官责,虽终日起居于糟浆之侧,气臭酷烈、薰目逆鼻,而不敢以为劳;爱啬斗筲以驾御欺谩,毕力于贱丈夫之所为,而不敢以为辱;凡此者,亡他,以为吾方以是而蒙其获,不可以素焉而已矣。夫使吾莅其职者,君也;夫吾必待于此而莫之得已者,天也;君与天,皆吾之所制命而无以逃者,吾其敢不受而安之乎。世之君子,固有当其守而以服其役为耻者,非吾之所敢知也。吾于是道古今之故所以异吾之不可辞于命而记之,使继我知皆由是而有其居,为足以无愧焉。
按:此文辑自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五十五《官寺四》“行在赡军激赏酒库所”条下②。清嵇曾筠《浙江通志》卷三十九《古迹一》中“宋酒库”条下有“吕吉甫《杭州监酒厅记》,天下之酒利,杭为最厚,岁入钱殆四十万,管库之事大小一禀于州焉”语,即是引述此文。据《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吕惠卿传》,可知其曾两至杭州,一是“徽宗立,因曾布有宿憾”,由“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易节镇南”后,“徙为杭州”;二是在以“银青光禄大夫”身份“令致仕”后,于“崇宁五年起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③。《宋史》本传没有明确记载吕惠卿这两次知杭州的具体时间,查考《乾道临安志》卷三《牧守》,其内则详细记载了吕惠卿三知杭州的情形,补充了《宋史》记载的粗疏:在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四月巳酉,以检校司徒镇南军节度使知延安府吕惠卿,知杭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三月癸亥,为观文殿学士右银青光禄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徽宗“崇宁元年(1102)闰六月已未,以右银青光禄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吕惠卿,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八月,移知扬州”。在徽宗“崇宁五年(1106)八月癸酉,以观文殿学士知青州吕惠卿,知杭州”④,后又因“坐其子渊闻妖人张怀素言不告”,责为“祁州团练副使,安置宣州,再移庐州,复观文殿学士为醴泉观使致仕”⑤。由此可见,从哲宗元符三年到徽宗崇宁五年,吕惠卿曾三知杭州,一提举杭州洞霄宫,而此文则当作于其在杭州时,即作于1100年至1106年这六七年间。
2.补陈瓘文:《开元寺观音记》、《延庆寺净土院记》
《全宋文》卷二七八二至卷二七八五收录了陈瓘各种文体的文,如辞、劄子、奏、状、封事、表、书、帖、序、论、跋、说、记、铭、墓志、祭文、疏;而其中的记则只收录了1篇:《宗教记》,而别无其他记文。⑥现增补陈瓘两篇记文。
一是《延庆寺净土院记》:
明州延庆寺住持比丘,世有讲席,以天台观行为宗,自法智大师知礼行学俱高,听徒心向,继其后者,又皆得人,今百有余年矣。间有苦行精修之士,来依道场。元丰中,比丘介然修西方净土之法,坐而不卧,以三年为期。期满,谓其同行比丘慧观、仲章、宗悦曰:“我等各据一室,成此胜缘,后之来者加众而室不增多,今延庆西隅,尚有隙地,若得钱二千余万,屋六十余间,中建宝阁,立丈六弥陀之身,夹以观音,势至环为十有六室,室各两闲,外列三圣之像,内为禅观之所,殿临池水,水生莲华,不离尘染之中,豁开世外之境,念虑俱寂,了无异缘,以坚决定之心,以显安乐之土,所以顺佛慈而报国恩者,岂独我四人而已哉。所欲如是,其可成乎?”慧观等答曰:“以无作任运之心,作有为利益之事,四明多檀信,何患乎不成。”自是日营月积,更七寒暑,凡介然之所欲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初,介然燃手二指,誓必成此,元符三年三月落成之日,设千佛之供,复燃三指以增净誓。既成所难成,又舍所难舍,而原其用心无私己之意。于是见者闻者,莫不随喜,净习之士踊跃欣庆,而十有六室常无虚位,期满者去,发志者来,依胜境而获善利者,不知其几何人也。夫净土之教,古佛所说;诚心之士,谛受不疑。如来之叙九品,以至诚为上;上智者之造十论,破疑心之具缚。缚解情亡,识散智现,则弥陁净境,何假他求。若临明镜,自见面像,得者不由于识,受味者何可以情晓。超识习而不惑,度情尘而独造者,其惟诚乎!故曰:诚者,成也;成自成它,惟此而已。譬犹清净,满月普现诸水,影像非一月,体无二摄,流散而等,所归会十方而总于一;亦如十镜环绕,中燃一灯,光体交参,东西莫辨,然而方有定位。非无西境,名随相立,西不自西,智与理融,境将谁执,安可以在缠执方之见而测度如来无碍之境乎。慈恩有言曰:“凡夫业重,处处生贪,若不定指一方,何以系心专注。”此善知识,随方扶教,专护相宗。然论安养知足之胜劣,则以遍劝往生为最胜。乃知通人无悋,悋则多私;境强习重,盖由观浅心浮;易往无人,良以疑深障重。若欲尽除障垢,当以决定为心。湿薪如山,豆火能爇,千年暗室,日照顿明。释迦佛方便至深,无量寿说法无间,观世音如母念子,大势至如子忆母。古圣样辙,安可不遵幻境,虚无有何可舍。解脱长者不往安乐土,普贤大士亲睹无量光。亲睹者,初无动移;不往者,如是而往。普融无碍,然后空假俱中。分别未忘,宁免权实;互诤若此,则心安无日;得忍何期,乃知念念现前,然后决不退转。故曰: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者,我誓不取菩提;于菩提心有退转者,我誓不取正觉。此乃法藏比丘之本愿,而诸上善人之所随学也。发如是心,行如是行,起如是愿,趋如是果,不违法藏之大誓,则寓迹于兹刹,棲心于此室者,皆阿鞞跋致之士也。其为胜利,岂有穷哉。比丘介然倡一善念,四明信士应答如响,而所以利益一方者,其广若是,可以不记其事乎。今住持延庆明智大师,中立法智之曾孙也,行业完实,人所信服,以诚心修净土观,于介然之事有助为多,故并书之。大观元年八月初一日,延平陈瓘记。⑦
二是《开元寺观音记》:
明州开元寺大悲院千手千眼观世音像,木工孔仁谦所造也。仁谦巧由梦授,艺绝一世,杭明二像,皆出其手。在武林者檀供之,盛与天竺等。开元之像,寂无供事。崇宁中,住持比丘法中始集众缘,以黄金涂饰,易故为新,而比丘法臣继主斯刹,汲引同行,修大悲懺讽圆通门,以为佛事道场。严净四众随喜睹相者生敬,闻偈者起信,远游之士未还家者明了归途,必由此矣。乃知但弄音文,功不虚弃,况了名句之味而入不思议,首楞严之境乎。首楞严三昧之主,观世音圆通之最不证此,定流转不止,不入此门,不超余学,未有无因而得、不闻而成者也。观世音闻道之初,因入流相,闻复翳除,尘销觉净,净极先达,寂照含空,非文可诠而不离文字。世相常住,相不自显,一向多闻则阿难遭先梵之,况一向无闻,则天荫堕后有之苦。然则无闻多闻,其病一也。病在乎人,非闻之咎。闻闻于未声之前,思修于既闻之后。一处休复,群用皆息;往古先觉,斯门已成。今人圆明,古犹今也。未来学人,当依是法。从中证者,岂惟观音法臣以律为师,兼学台教,而能讽习了义,叩击斯门,盖天台四教以质多为宗,南山三部以木叉为本。木叉立而定慧,自足虑知正而止观,俱安旋倒,闻之机息,循声之妄,非涅槃一路,不得其门而入矣。智者以涅槃闻,闻之义演为生生四句。诃智良临终之问,回平生兜率之习,其所取者闻闻而已。南山常念观音委质净土,二教遍行于吴越,十念尤盛于四明。厌有者方诣化城,真离者既达宝所。浅深同说,不出此门;无量寿寿,齐虚空常;寂光光融,彼此权实,异说究竟,同归方便多门,其归一也。仁谦造化胜像岁月久矣,像之新故,亦同一时闻。闻而思修者,当自得焉。大观二年八月初八日记。⑧
按:此二文皆辑自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卷九,都明确冠有“陈瓘”名,其中《延庆寺净土院记》作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八月初一日,其后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十一《寺院·教院四》亦云:“延庆寺,子城南三里,周广顺三年建(略),忠肃陈公瓘记之。”⑨元代袁桷《延祐四明志》卷十六“延庆寺”也载云:“延庆寺,在东南隅仓东,周广顺三年建(略),《净土院记》陈瓘作。”⑩《开元寺观音记》作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八月初八日。
关于陈瓘生平,《宋史》卷三百四十五有传。传云:“陈瓘字莹中,南剑州沙县人,少好读书,不喜为进取学。父母勉以门户事,乃应举,一出中甲科,调湖州掌书记,签书越州判官。守蔡卞察其贤,毎事加礼,而瓘测知其心术,常欲远之,屡引疾求归,章不得上。檄摄通判明州。”后“用为太学博士”,又“迁祕书省校书郎”,既而“出判沧州,知卫州”;徽宗即位“又召为右正言,迁左司谏”,后“罢监扬州粮料院”,“改知无为军”,后“还为著作郎,迁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又“出知泰州。崇宁中,除名窜袁州、廉州,移郴州,稍复宣德郎”,后“安置通州”,“徙台州”;在台五年,始得自便。后又复官承事郎,卜居江州;旋令居南康,又移楚州,宣和六年卒。绍兴二十六年,高宗褒奖,谥曰忠肃。(11)由此可见,陈瓘一生官宦飘零,流转各地。
《宋史》陈瓘本传没有明确记载陈瓘辗转各地的具体时间。清徐乾学《资政通鉴后编》中则有明确记载。《资政通鉴后编》卷九十五云:徽宗“崇宁二年(1103)春正月乙酉,贬窜元符末台谏官于远州……陈瓘廉州”(12)。《资政通鉴后编》卷九十六云:徽宗崇宁四年(1105)秋九月“巳亥,大赦天下,御笔手诏曰:‘……应岭南移荆湘,荆湘移江淮,江淮移近地,惟不得至四辅畿甸’”(13)。其被诏量移者,凡五十七人,中即有陈瓘,此即为《宋史》本传所载陈瓘“移郴州”事。徽宗崇宁五年(1106)春正月“庚戌,三省同奉旨,叙复元祐党籍”(14),陈瓘当是在此时“复宣德郎”的。《资政通鉴后编》卷九十七载:大观四年(1100)冬十一月“戊寅,诏通州安置人陈瓘与自便”。此事缘自此年的三月,陈瓘之子陈正汇告发“蔡京有动摇东宫”之事,“事下开封制狱,知开封李教称,酷吏也,乃并下明州捕瓘,士民哭送之,瓘不为动”(15);后来陈正汇“以所言过实”流窜海岛,而陈瓘“亦有通州安置之命”(16)。由此可知,陈瓘之子陈正汇状告蔡京一案是由开封府审理,因此事牵连,陈瓘被安置在通州,而此前陈瓘则是居住在明州,所以开封府要“下明州捕瓘”。联系《宋史》所载可知,在徽宗崇宁五年,朝廷复用元祐党人,陈瓘复宣德郎后,当是在明州居住。一直到徽宗大观四年三月因其子陈正汇告发蔡京案,从明州被捕至开封府,事后被安置在通州。所以,陈瓘在徽宗大观元年、二年和三年都是在明州居住,而大观元年和大观二年正是陈瓘《延庆寺净土院记》和《开元寺观音记》写作之时。
3.补刘岑文:《蒋山大佛殿记》、《高座寺记》
《全宋文》卷三八八四收刘岑《奏》8篇、《帖》6篇、《启》2篇、《记》3篇与《诰》、《铭》、《神道碑》、《墓志》和《祭文》各1篇(17);所收的3篇记文是《忠节庙记》、《全州学记》和《亦爱堂记》,而失录以下两篇《记》,现补出。
一是《蒋山大佛殿记》:
宝公道场始于梁武,其女号曰永定公主,割舍私财,创为精舍。当时词臣陆倕、王均作为文章,以纪其事。我本朝大中祥符,赐榜太平兴国禅寺,加封宝公道林真觉。庆历改元,翰林学士叶清臣来守是邦,以禅易律。元丰,主僧曰法泉者经营辛苦,成大丛林,焚于建炎,复于绍兴云。大佛殿前,又有大毗卢阁,两翼为行道。阁属之殿,其余堂庑,极其雄丽,皆绍兴以来所建。淳熙十六年九月晦,一火而烬。今累年营缮,骎骎复盛矣。宝公旧像,父老相传以沉香为之,国初取归京师。陈轩《金陵集》载狄咸游蒋山诗云“旃檀归象魏,窣堵卧烟霞”,盖谓此也。本朝太平兴国七年,舒氏柯蕚遇老僧往万岁山,指古松下,掘之,得石篆,乃宝公记。圣祚绵远之文,于是遣使致谢,谥曰宝公妙觉。治平初,更谥道林真觉大师。按《建康实录》开善寺有志,公履唐神龙初郑克俊取之,以归长安,今洗钵池尚在,塔西二里法云寺基方池是也。寺西有曰道光泉,以僧道光穿斸得名,曰宋熙泉,以近宋熙寺。基之侧,有八功徳水。在寺东悟真庵之后,一云泉。在寺北,高峰绝顶。寺东山巅有定心石,下临峭壁。寺西百余步,有白莲庵。庵前有白莲池,乃策禅师退居之所。寺后向东北,有娄禅师之塔。
按:此文辑自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蒋山太平兴国禅寺”条,其下有云:“蒋山太平兴国禅寺,去城一十五里(略),本朝太平兴国五年改赐今额,庆历二年叶公清臣奏请为十方禅院”,下有小字云“侍郎刘公岑《蒋山大佛殿记》云”(18),即是此文。
二是《高座寺记》:
考图志,此山得名于晋永嘉中,名甘露寺。尸黎密多罗为王茂弘所敬,故留竺生法师,继号所居为高座。梁初,宝公主之,与五百年大士俱有灵光,师座山颠说妙法,天花坠焉,今号雨花台,则故仆卢给事中名襄字赞元者所命也。寺易今名,且百年矣,故藏古今诗刻皆废。可考者唐李翰林、本朝吕侍讲、王中父三篇而已。吾师遗言必求纪于耆艾,舍公而谁?宜余虽病,勉强捉笔。惟此父子能苦行自立于瓦砾场中,作大佛事,无毫发扰,可称也哉!可称也哉。乾道三年间七月望,徽猷阁直学士左朝散大夫吴兴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赐紫金鱼袋致仕刘岑记并书,左朝奉郎充荆湖南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赐紫金鱼袋张孝祥篆额。
按:此文辑自《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高座寺”条下(19)。元代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下“高座寺”条下(20),亦收录此文。清代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九十五《石刻文字七十一·宋刻四》亦载:“髙座寺记,学士刘岑撰。”(21)《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九《儒雅传》有刘岑小传:“刘岑字季高,本吴兴人,后迁居溧阳。天姿英伟,学问该贯,忠诚许国,宽宏爱士,有古君子之风。文章雄赡,字画遒劲,登第累擢至著作郎。再使金,通判兴国军,除湖北运判,辟川陕随军转运使,除金部郎,累迁权户侍。后出知太平州池州,移镇江府,除刑部侍郎,迁户部侍郎、知信州,谪单州团练副使,全州安置。在全五年,移建昌军居住。又历九年,绍兴乙亥冬自便。复官奉祠,起知泰州,移扬州、温州,除户部侍郎,车驾亲征,除御营随军都转运使。奉祠告老,除徽猷阁直学士。乾道三年卒,年八十一,官至左朝散大夫。”(22)据此可知刘岑大致的生平覆历。此小传中云其卒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而上述《高座寺记》末署此记写作的时间是“乾道三年间七月望”。由此可见,《高座寺记》当是刘岑暮年所作。
4.补刘宰文:《义役记》
《全宋文》卷六八四一至卷六八四六,收刘宰记文 66 篇(23),而失录此记,特此补出:
孟子曰:“仁政必自经界始。”斯言也,为分田制禄言之也。后世经界不正,利害所关,抑有出于井地不均、谷禄不平之外者,非役法云乎哉。古者地有上中下之分,而可任也者以是为差。又家毋过一人,岁不过三日,是故力役公而民不惮。司徒之职废,《大东》之诗作,役之病民也久矣。盖自经界紊而兼并兴,于是乎产有贫富,力有强弱,长民者惟知役民之力以奉乎己,不知计民之产以均其役。富者强者往往幸免,而贫且弱者莫或遑息,仁政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义役之利,力公于众而不弊于偏,事定于豫而不失之骤,行之以不忍人之心,其庶乎。然非接乎经界之后,则贫富之不失其平而强弱之莫究其实,虽欲行之,不可得已。平江为东南会府,常熟为平江壮邑。物众地大,吏黠赋殷,政以是庞。山阴君始至,会郡太守右文殿修撰张公嗣古取嘉定经界成例颁诸邑,君以未施信于民,难之。越明年,乃始奉命,釐其旧而新是图。既巨室无诡寄之欺,小民无抑纳之患,贫富弱强,了然在目。乃远稽乾道之诏,近述宝庆之旨,都为义役。奉达尊以倡其始,谕比屋而和其衷,佣闲民之无职事者以服其役。役之大者曰保正,以式法受政令而赋于下;役之小者曰苗长、税长,视岁时之宜,督租税以奉其上。保正则岁一人,及除而代。苗税长则岁各二人或一人,其都之甚大者什之,率义田以供役之费建义庄,以储田之入。田有砧基,庄有规约,选属都之贤者能者曰“措置”以提其纲,曰“机察”以纠其弊。稽凡费之入于邑者几何而使吏不得纵给,凡田之系于板帐者几何而使官不得逞。贵戚之家,毋以声势免;佛老之役,毋以香火辞;产业所隶,毋得以室庐而占诿。经始于端平丙申之四月,竣事于嘉熙丁酉之仲夏。合县之都凡五十;田以亩计,凡四万九千五百九十有奇;地以亩计,凡九百二十有奇;岁入米麦以石计,凡二万四千九百九十有奇;又赢田八百余亩,岁入米六百余石,积之慧日寺,属之寓公,以补歉岁之不足而犹以为未也。斟酌歇役之久,近权衡物力之低昂,断自丁酉年,次第其役之先后。十载上于台若府,又转而闻于朝。勅书寻下,以君修复经界义役职事修举,特赠秩,示旌异;仍下台府及县,永远遵守,且申严黠吏奸民破坏之禁,于是君成规可以永保而惠斯邑者,因渐被于无穷矣。君既繇县最进辖帑事,以书访余,漫塘上曰愿有述。余自杜门经纪一二义役,于先墓所多,历年而始,溃于成;阅君所示二编,盖事集于春月之间,利周于百里之广,然后知余智之不逮也。又张公与余同年,继张公者焕章阁待制王公遂与令同里,皆重所许可而第属令以君称首,余故喜为之书。抑余闻之经界之与义役,可以相因而行,亦易以相因而废,异时经界不正而骤正之,君固惧其难。经界之正,未几而义役之事继举,有不为,一为而二利以兴王君,殆知所先后者欤。其自于今思义役之成之难而败之易,盍亦反其本矣。否则吏奸或售,牒诉纷如,经界坏而义役随之,是田在官者不可复而役之,病民者且如故,吾为此惧于十年乎何居?虽然,其或继王君者,百世可知也。君名爚,字伯晦,登庚辰进士第,今官承议郎提辖行在左藏东西库云。嘉熙二年正月既望,朝散郎直显谟阁主管成都府玉局观刘宰记。
按:此文辑自孙应时《重修琴川志》卷十二(24),此文是刘宰作于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刘宰《宋史》卷四百一有传:“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陵尉,又调真州司法,后授泰兴令,又为浙东仓司幹官,职事修举。后不乐仕,亟引去告归,监南岳庙。理宗初既位,以为藉田令,屡辞;改添差通判建康府,又辞;乞致仕,乃以直祕阁主管仙都观。端平元年,升直宝谟阁,祠如故。未几,迁太常丞,至吴门拜疏,径归。后直显谟阁,主管玉局观,寻卒。”(25)《义役记》记末署刘宰官衔为“朝散郎直显谟阁主管成都府玉局观”,与《宋史》本传所载其晚年官衔正好相合。由此可见,此文当是刘宰暮年之作。
5.补刘无极文:《潜公井记》
《全宋文》卷三九九八共收刘无极《乞暂缓将华亭县市舶务移置通惠镇奏》、《相度掘断千秋岭路奏》两篇记文(26),而失录此文,现增补如下:
京兆统县九。惟余杭置自汉,其俗尊爱良吏,犹有两都之遗风焉。余承乏之三年,按行阡陌,问百姓所疾苦,耆老因为余谭开庆时事。方烽火,通甘泉,尹臣始议城京师,征发如雨,马方駥鼓而惊之。吾父子且不相聊,不图更生之至于今也。十余年间,穀熟蜡通,吏无妄赋,徭事不兴;诏书每下,务在蠲征。已责明良之朝,其况我甚厚,然未若遗我贤师帅之为厚也。吾阅师帅多矣,率病用不足;今潜公覃化宣风,壹是以仁义为本,耻言笼货事,府中不闻疾呼。亟步田里,密如而百,为克开取诸有而不竭。吾农隙尝试游都市,榜于河湖,黝然其澄,逝于梁胡,鳞然其新,登楼而酒贱,掬池而泉甘,嬉于湖堤之上。草木润而鱼鸟乐,迹其佚民生救民死备民患者,靡不致密而犹有余力,捐以予民。吾生于斯,老于斯,第闻输积吾聚,未有代吾输者。夫囷有余粟,机有余帛,然后人裕于为善,今而后吾子弟其知向方矣乎。居无何,邑有顾向荣者,聚族而谋曰:“丁桥,左朝行都,右通蜀广,行者重足,错毂且传遽,日夜川流而环运也。每盛夏,燠暍无所于醒,盍凿井以济焉。”族之为浮屠氏普观,又相与谋覆井以亭,且筑庵其旁,以容憩者。既买地鸠材雇工,佣不澹,则相与谒于府。公曰:“嘻,劳民劝相井象也,农之相旅也,如是盍劝诸。”乃斥缗钱三千,佽其役。既成,耆老又告余曰:“潜公寔父母,我祠而祝之,相兹可请名,井曰潜公井,令其为我识之。”余应之曰:“公润泽若河海,井云乎哉。”曰:“不然,井养不穷而以寒冽为至善。吾恐后之人詹公之象而未识公之心也,使于是焉观之,以笃不忘。”吾感其言重,叹夫开庆以前井泥莫渫,而再造以来得兹寒冽之为不易,其曰遗我厚也宜哉。公名说友,字君高,父括苍人,今以户部侍郎兼尹事。间者圄屡空,天子加赐玺书,固尝亟称其廉矣。
按:此文辑自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七“潜公井”条下。其云:“潜公井,在丁桥,邑人顾向荣即四方往来之衝,凿井甦旅暍而名,以帅守之姓。记文,刘令晞颜撰。”(27)查考《咸淳臨安志》卷五十一《秩官九·縣令》“余杭縣”下确有“刘希顔”名字(28)。由此可见,此井在余杭县,刘无极当时为余杭县令,因有此记;“晞顔”、“希顔”是刘无极的字,都是指刘无极一人。明夏时正《成化杭州府志》卷五十八《碑碣》亦载:“《潜公井记》,石在余杭县西十里丁桥,咸淳间邑人顾向荣以私财凿井,令钱希白题曰潜公井,刘希顔撰文。潜名说友字君高,括苍人,尹临安府。”(29)由此可见,刘无极此记写成后,刻于石上,在明代成化年间夏时正修撰《杭州府志》时,尚能见到此石及记文。此处“令钱希白”疑误,因为钱希白是北宋初年钱惟演的从兄。当时“惟演拜相,希白当制,世称弟拜相,兄草麻,自古未有”(30);而此时已是南宋后期度宗年间,时间不伦。所以,清嵇曾筠《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五《碑碣》引述《成化杭州府志》此语时作:“《潜公井记》,《成化杭州府志》:石在余杭县西十里丁桥,刘希顔撰文。”(31)无提“令钱希白”事,或与此有关。而记中本文也述耆老所言“令其为我识之”,亦可证明刘无极为当时县令的历史事实。
潜说友《成化杭州府志》卷三十七《名宦·牧守》云:“潜说友,咸淳四年(1268)以朝散郎直华文阁两浙运副除司农少卿兼知临安府,至七年(1271)罢。说友在官尝修《咸淳临安志》。”(32)《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咸淳临安志提要》对潜说友知杭州事,有更细致的记载,云:“说友字君高,处州人,宋淳祐甲辰进士。咸淳庚午以中奉大夫权户部尚书,知临安军府事,封缙云县开国男。时贾似道势方炽,说友曲意附和,故得进。越四年,以误捕似道私秫罢。明年,起守平江,元兵至,弃城先遁。及宋亡,在福州降元。”(33)考《四库全书总目》所载“咸淳庚午”是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越四年,当是度宗咸淳九年(1273)。也就是说,按《四库全书总目》所载,潜说友知临安府的时间是从度宗咸淳六年至咸淳九年;而这与上述《成化杭州府志》卷三十七所载潜说友知临安府的时间是从度宗咸淳四年到咸淳七年,正好错位二年。
查考潜说友“在官尝修”的《咸淳临安志》,发现志中记载了潜说友在临安时的大量政绩,有46处之多,涉及重建宫殿、修建廩仓、筑建祭坛、修治桥梁、缮修御道、增筑苏堤、增建楼堂、更作水口、修治官厅、增创府库、增辟府学、葺新庙祠;其中福星楼、振襟堂和公生明3处重修的时间是在度宗咸淳三年,潜说友官衔是“运副”;其他有43处,除两处无明载时间外,其余41处都明确记载了时间,跨度从咸淳四年至咸淳七年,所载潜说友的官衔是“安抚”;其中增建“府学”条下,还明确记载“府学,咸淳七年安抚潜说友买民地议增辟,八年安抚吴益踵成之”(34)。由此可见,咸淳七年是潜说友知临安府的最后一年,咸淳八年临安府的安抚已是吴益。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所载潜说友知临安府的时段有误(35),所以潜说友知临安府时间当是从咸淳四年至咸淳七年,即1268年至1271年,之后便“起守平江(今苏州)”,离开杭州了;因此,刘无极此文当作于这四年间。
6.补陈淳祖文:《景定重建签厅记》
《全宋文》卷七九八二共收陈淳祖《新建盐仓记》、《新置社仓记》、《庐山桥南题志》和《乌石山题名》4 篇记文(36),而失录此记,现增补如下:
自王茂洪以幕府名山,金陵幕为天下重,其来远矣。我国家中兴,置陪都,犹古京洛也。襟带江淮,键关东南,缓急常先四方。每开制置府,圣天子必选重臣莅之。其一时宾佐多元戎,所自辟常为天下选。宝佑乙卯秋,资政殿大学士裕斋马公,自京尹来为留守领使事。越二年,易镇京湖,策应夔府。上以金陵之思公也,明年,复归之镇。公先尝总西饷,至是命,复兼焉。凡所领四司事,三军之号令黜陟征调餫给与夫统理所部之氓,故亦繁矣。公率戊夜起,拑纸束卷,运笔飒飒然,立剖神决,枿去根株,铢两不忒,阃事辦则府吏骛行进矣。昼漏未下,饷事亦如之,退与宾客四邻交奏记表,请耳受口筹,一一詹举,出视议舍,井井无一敢懈者。公之再镇也,淳祖尝以新安贰郡辱置幕下。一日,公会僚佐曰:“秋风动矣,我辈当惜分阴。”顾事无一不当豫者。佥署下窄,弗称画诺,其议改筑。既而,淳祖以公辟守康庐,谍报靼虜由武沙闯江南,犯鄂矣。公遂提师至江黄,雨雪载塗,往来池口间,数四下流,恃以为固。丞相汛清江汉,中外底宁,公亦旋军治所。及淳祖被召,过而谢焉。间行廛邸,则见民熟其仁,军闲其律,吏遵其法,凡先贤风烈之可纪,足以为崇化厉俗之方者,靡一不举。青溪白鹭之上,斧藻连云,如跂斯翼入游帷幙,辩则堂除胪列,粲然华好矣。诸宾佐请于公,命淳祖记之,淳祖不敢辞也。尝从诸从事,后窃闻之,惟公足以一众,惟廉足以厉俗,惟勤足以集事,惟敏足以有功。公以一身兼之,气刚志正,自其知行所至,旦昼不能忘,寒暑不能变,壮老不能易也。夫事会无涯,精神有限,以清虚玩岁月,以谈笑资功名,忧国者所讳也。公之作新斯宇,岂不为相与任事者地,与鸾凤集林必将为治世之鸣,杞梓在囿必聚为大厦之器。公之爱士以为国也,固将取材焉,诸君子其毋忘公志,皆曰敢不敬蚤夜以毋忘公之志。役始于囗月乙亥,成于十月乙未,门生朝散郎新除秘书郎陈淳祖记。
按:此文辑自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37)。记中“裕斋马公”是马光祖,《景定建康志》即是在其主持下,由周应合等纂修的。据《宋史》本传,马光祖曾两知建康府。一次其官衔是“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兼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三郡屯田使,加焕章阁,寻加宝章阁学士”,一次是“以资政殿学士沿江制置大使、江东安抚使再知建康”;然而两次任职,都没有明确记载时间。查考《景定建康志》卷一所载“留守”,可知马光祖这两次知建康府的具体时间:一是在“宝祐三年(1255)八月,以宝章阁直学士安抚使兼行宫留守”,一是在“开庆元年(1259)四月,以资政殿学士再为安抚使兼行宫留守”(38)。陈淳祖是在马光祖“再镇”时“以新安贰郡辱置幕下”,由此可见,此文当作于开庆元年四月之后。又据《宋史·理宗本纪》开庆元年秋“九月壬子,贾似道表言大元兵自黄州沙武口(39)渡江,中外震动”,同年冬十月“癸酉,命赵葵为江东宣抚使,马光祖移江州应援鄂州,史岩之沿江制置副使移司寿昌军应援鄂州”;又同年闰十一月“丙申,贾似道表:大战数合皆有功。十二月己亥朔,贾似道言鄂州围解,诏论功行赏。丁未,荧惑犯房宿、钩钤星。辛亥,诏改来年为景定元年”(40)。这即是记文中“靼虜犯鄂”马光祖“提师”援鄂,“丞相汛清江汉,中外底宁”的历史本事。陈淳祖此记即是作于此次战事之后不久,“公亦旋军治所”,“被召,过而谢焉”之时。而由上述《宋史》记载可知,开庆元年十二月“贾似道言鄂州围解”战事结束,理宗也在本月诏改来年为景定元年;由此可见,此记当作于理宗景定元年左右。关于陈淳祖本人,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二七有云:“陈淳祖字道初,瑞安人,登嘉熙第,知钱塘,以治最闻,除提辖榷货务。上万言书论时事,忤宰相,出判徽州,以选知南康军,抚治有功,除秘书郎兼著作郎…兼知安吉州,赈恤有方,列城按堵,移福建提刑,召为吏部郎,迁司农少卿兼左司。时柄臣贾似道每以周公自拟,淳祖讥之,似道闻之怒,免所居官。久之,起为湖南转运副使,卒。”(41)
以上是根据宋代地方志及相关史料对《全宋文》进行的补遗,共涉及作者6人,增补8篇记文。
注释
①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一七一九至卷一七二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79册,第78—144页。②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五十五,《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4册,第3841页。③⑤托托:《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吕惠卿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709页。④周淙:《乾道临安志》卷三,《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4册,第3248页。⑥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二七八二至二七八五,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129册,第1—153页。⑦⑧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卷十,《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5册,第4947、第4946页。⑨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十一,《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5册,第5131页。⑩袁桷:《延祐四明志》卷十六,《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6册,第6367页。 (11)托托:《宋史》卷三百四十五《陈瓘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961—10964页。 (12)徐乾学:《资政通鉴后编》卷九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343 册,第 744 页。 (13) (14)徐乾学:《资政通鉴后编》卷九十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43册,第765页、第767 页。 (15) (16)徐乾学:《资政通鉴后编》卷九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43册,第786页。 (17)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三八八四,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年,第 177 册,第 310—332 页。 (18) (19)马光祖、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2 册,第2075、2084 页。 (20)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6册,第5706页。 (21)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九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32册,第57页。 (22)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九,《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2册,第2164页。 (23)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六八四一至六八四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300册,第70—158页。 (24)孙应时:《重修琴川志》卷十二,《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2 册,第1266 页。 (25)托托:《宋史》卷四百一《刘宰传》,中华书局,1977 年,第12167—12169 页。 (26)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三九九八,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182册,第278页。 (27)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七,《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4册,第3690页。 (28)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五十一,《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 年,第 4 册,第 3806 页。 (29) (32)夏时正:《成化杭州府志》卷五十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明成化刻本,齐鲁书社,1996 年,第 175 册,第 793、519 页。 (30)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26册,第113页。 (31)《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25册,第789页。 (3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中华书局,1965年,第600页。 (34)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五十六,《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 4册,第3853页。 (35)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补》(增订本)卷二《史部·地理类》六九“咸淳临安志”亦云:“咸淳庚午即咸淳六年(1270),本志卷四九载潜说友于咸淳四年戊辰(1268)正月十七日知杭州,七年十月十三日罢。卷七三又记咸淳四年安抚使在杭之事,足证《提要》‘咸淳庚午’为‘咸淳戊辰’之误。”中华书局,2005年,第117页。 (36)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七九八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345册,第429页。 (37)马光祖、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2册,第1737页。 (38)马光祖、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一,《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2册,第1339页。 (39)托托:《宋史·理宗本纪》记载元军是从黄州沙武口渡江而南,陈淳祖记云“由武沙闯江南”,《明一统志》卷六十一《黄州府》“关梁”条下有“沙武口”,云“沙武口,在黄冈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即沙洑口,宋夏贵与元巴延战地”,《湖广通志》卷二十载此地亦云“沙武口”,由此可见,此处地名当以《宋史》记载为确。 (40)托托:《宋史》卷四十四《理宗本纪》,中华书局,1977 年,第866—869 页。 (41)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二七,《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天启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43册,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