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
2013-08-15于芳逯阳
◆于芳 逯阳
(大连外国语大学)
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因而学习语言时不可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学习者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因此语言教学中要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大学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更要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和了解中英两种文化,把握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超越基础阶段的单词、语法的讲解,更多地进行文化输入,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特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和对篇章的理解,深层次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一、以文化教学为中心的理论基础
吴新祥、李宏安两位学者在1987年曾提出语言系统可以分为表层语符系统、深层语义系统和修辞层语用系统。语符系统反映语言符号之间的约定俗成的关系;语义系统反映语言符号所表述的客观物质系统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系统反映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主观精神系统中个体意识的交际关系。而对学生来说,其认知系统即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学习知识符号为中心,从学习知识符号出发,经过知识语用层次和知识语义层次,再回到知识符号层次,以掌握语符知识,培养语符技能,养成语符能力。
第二阶段以学习知识语义为中心,从学习反映客观物质系统的知识语义出发,通过知识语符层次和知识语用层次,再回到知识语义层次,以掌握语义知识,培养语义技能,养成语义能力。
第三阶段以掌握知识语用为中心,是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反映知识创造者的认知心理系统的知识语用层次出发,经过知识语符层次和知识语义层次,再回到知识语用层次,以掌握语用知识,培养语用技能,养成语用能力。这是高级创造阶段。两位学者的语言系统三层次的假说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依据这一理论,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着重于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等表层语符认知学习。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在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的基础的同时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并能够顺畅自如、准确无误地应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外语。在具备了这一语言习得能力后,学生要进入下一阶段的深层语义和修辞层语用认知过程。学习者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该国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等。只有了解了文化,学习者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语言产生和变迁的历史背景,强化其语言基本技能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因此,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高级英语课程十分有必要。高级英语课程的目标就是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语言、文学、哲学、法律、宗教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逻辑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各国文化的理解,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深层次上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二、有效地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高级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篇章的前提。由杨立民先生总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是高级英语课程非常好的教材,文章大多是富有哲理的名家名篇,内容涉及政治、宗教、文学、法律、风俗等各个方面。只有在结合了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者才能从深层次上理解语言和篇章,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在讲解《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中Martin Luther King Jr.的“Where Do We Go from Here”这篇文章时,老师不能直接讲解文章,而要对文章发表时的美国社会时代背景做介绍,让学生了解美国当时的黑人运动、越南战争、反文化运动以及女权运动,只有把文章放在时代大背景中,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当时黑人的境况、黑人运动面临的挑战和演讲者内心深出发出的呐喊。
在导入文化背景时,教师除了采取单方面的讲解外,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尽可能地调动和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1.布置学生做与文章相关的课前演讲。如在讲授“Professions for Women”一课时,老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做有关Virginia Woolf生平、作家的代表作、意识流等话题的课前演讲,并在演讲结束后让大家就话题提问讨论交流,然后对学生的观点加以点评总结。
2.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调动和加强学生的文化文学欣赏能力。仍以这篇文章为例,在讲解“意识流”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播放一部名为“The Hours”(时时刻刻)的电影,这部电影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讲述了不同时空里三个女人的一天,影片时空交错、围绕着一本书一个名字——黛洛维夫人展开。看完这部电影学生会对“意识流”这一特殊的文学手法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寻找相关的资料,并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强调中英文化差异
中英两种语言形式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不同的文化理念,赋予了中英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使其在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家庭观念、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如在宗教方面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大多信仰佛教、道教,重视伦理和尊卑,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人合一,在价值上以人为本;而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源于古希腊文明,强调理性平等,认为“人性本恶”,告诫人们期待上帝的救赎,在价值上以神为本。《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深深地渗入到欧美作家的创作中,已经成为西方文学长流不息的活水源头。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中,作者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Let us be dissatisfied until that day when the lion and the lamb shall lie down together and every man will sit under his own vine and fig tree and none shall be afraid.”这句话就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如果老师能够结合《圣经》指出羊就是被宰杀献给上帝的祭品,学生便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中羊的象征意义——被歧视和隔绝的黑人。如果老师能够进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中西宗教观念的差异对比,将会进一步地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的第二课“Two Kinds”讲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冲突。文章中的母亲历经磨难移民到美国开始新生活,但骨子里依然保存着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并将这种理念强加给她的女儿。母女冲突的一个表现就是谦卑和顺从。特别是对父母的顺从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孩子应该没有什么条件地服从父母,因为父母被认为具备教导和控制孩子的意愿和能力。故事中的母亲告诫不听话的女儿:“Only two kinds of daughters.Those who are obedient and those who follow their own mind.Only one kind of daughter can live in this house.Obedient daughter.”然而,女儿出生于美国,深受美国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民主等观念的影响,无法理解母亲所坚持的中国文化。其后果就是女儿对母亲的教导和要求采取不合作、叛逆的态度,因此我们听到女儿向母亲吼到:“I am not your slave.It’s not China.You can’t make me.”教师在讲解这一冲突的时候,就可以延伸到中西方家庭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并可组织学生就这一话题展开辩论,讨论两种文化理念的利弊,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四、加大文化能力测试力度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是衡量和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的有效手段。最大程度地利用测试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水平并进一步巩固提高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因此,高级英语教学中也应该重视对考试方式方法的修改,加大文化知识能力的测试。考试的范围不能局限于书本中的知识点、语法点,而要增加对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但不一定是课文原文中体现出来的文化主题的测试。考试的形式要尽一步加大主观题的比重,如考试的最后一部分可以设计成essay writing,让学生针对某一话题进行观点阐述,阅卷人根据学生答题的思路、完整性、准确性、开放性等来检测学生对某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与否。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的第八课“The Merely Very Good”为例,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综述课文的主题,然后进一步提问:Do you think it is right to say to be highly focused or not is the cause separating the great ones from the merely very good?What is your view.
五、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人民的交流和接触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变得日益重要,而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使用得体的英语,才能理解英语所蕴藏和承载的社会文化。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我们有必要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其对文化的学习,增强其对文化的敏感性。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文化比较意识,让学生学会尊重和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两种不同的文化能够沟通,培养其尊重外族文化的宽广胸怀。
[1]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2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3.
[3]雷镇阊,林国灿.宗教知识宝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4]佟德富.中西宗教观之比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吴新祥,李宏安.语言系统三层次与外语教学三阶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1).
[6]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