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中高职衔接问题研究
2013-08-15唐林伟
□盛 健 唐林伟
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在过去三十多年取得了显著成就,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已在“形式上”实现了接轨。[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相关改革如火如荼。但在深入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热潮”中,我们也须保持清醒头脑,深入思考这一工作的逻辑起点、其面临的深层问题及发展路径。本文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角度,对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冷静思考,以澄清认识,正本清源。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的前提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定位,以及由此决定的学生在接受完职业教育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的规格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其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组织以及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等的基本依据,是中高职进行有效衔接的基本前提。
(一)对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的再认识
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分歧是贯穿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探索的一条主线。一般认为,技能型人才习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反复训练的、归纳的、经验的过程;而技术型人才知识与技术的获得则主要是把所掌握的较为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不断解决技术难题、演绎的、迁移的过程。[2]众多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工作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强调从生产实践中学习,逐步提高技能,丰富经验,增长知识,掌握传统的经验技术,所以其主要培养目标为“技能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则突出学习掌握科学系统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具体的技术领域,培养具有解决技术问题的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但从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本看,似乎对这一定位也在不断地摇摆,比如,历史上较长一段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为 “技术型人才”,后来又提出过 “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等种种提法。这一现象一方面表明,时至今日我们对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没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客观上体现出职业教育现象的复杂性。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不同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生源的多样性等因素,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复杂性特征。职业教育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决定,笼统地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划分犯了简单“二分法”的错误,好像是非此即彼,事实却远非如此。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岗位,比如烹饪、家政、酒店管理等专业,即使是高等职业院校,其培养的目标也仍然是技能型人才;而像机电等高技术专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即便是中职学校,也可能要以技术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的这种复杂性对中高职衔接进行人才培养造成了客观影响。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对中高职衔接的基本要求
事实上,不管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这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充斥着“工具主义”的价值期待,都缺少对职业教育人本价值的关注。此外,鉴于职业教育的复杂性特征,我们认为,不管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整体而言,社会对“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期待包括两个方面,即培养合格的从业者和合格的公民。培养合格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培养合格公民又是教育本质使然。从功能与价值看,职业教育注定是一种“折中”的教育类型[3]:它既要满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满足学生一次就业能力的同时,又要满足学生再就业能力的提升。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职业教育本体价值的关注,内在地要求为学生搭建起满足其终身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期待又客观地要求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种规格,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这种“双重性”一方面要求建立起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体系,但同时这也对中高职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中高职既能内部有效进行衔接,又各自相对对立,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留得下、用得着”的各级各类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思考
由于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加之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功利倾向,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中,以下三个问题尤其应引起我们思考。
(一)问题一:盲目进行中高职衔接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宏观政策指引下,目前各地都在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改革和实验,“3+2模式”、对口升学、“单考单招”等不一而足,但一个亟需深思的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需要进行“衔接”?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系统,同属于职业教育类型的两个系统在层次上有高低之分,两者之间的衔接需要在系统内各个层面实现沟通,而在系统外也需要实现与由产业结构决定的职业结构的协同。[4]中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有层次的高低之分,但同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都强调以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职业专门化人才。因此,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同时,还要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及学生就业的需要,进行具体安排,对区域内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行整体设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这种意义上讲,中高职衔接更应该成为学生(包括公司、企业员工等)职业成长的通道和立交桥,而不是仅仅是学历提升的途径。
(二)问题二:高职能否“引领”中职发展
在推进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有一种错觉或错误的认识,即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那么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过程以及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就要“引领”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从实践和理论上都是值得商榷的。从历史发展上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技校)的历史要明显长于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在如何办好职业教育这方面的经验上看,可能中等职业教育更有发言权,更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征。从人才培养目标看,中高职应当有各自的清晰定位,如果认同中高职分别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由于这两种人才类型的成长和培养规律的内在差异,中高职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是有区别的,这也决定高职难以“引领”中职发展。这正如我们从未听说研究生教育要“引领”本科生教育一样,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研究生教育是针对部分本科生的,它是部分学生发展的通道,而不是专业教育的衔接,一味“引领”的恶果可能使后者失去个性,变成前者的“附庸”,使后者沦为升学教育。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从就业这个角度上看,对某些专业而言,在中西部欠发达及落后地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义甚至要大于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在清晰各自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内涵,提高教育质量,而中职要向高职学习,或可以称作是“高职引领中职”的方面可能包括科研、学校管理及文化观念等。
(三)问题三: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被弱化
中高职衔接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步骤,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有助于解决高职生源问题,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学历层次的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目前存在着中高职衔接的功利化取向,这种功利性使得中高职衔接不仅没有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反而弱化了其吸引力:以吸纳生源为直接目的的中高职衔接会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没有进行很好设计的情况下匆忙招生,这可能会造成高职入学门槛的降低,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在没有建立起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合理的高职招考制度的前提下,中职生源的升学“冲动”势必影响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的独特魅力在于其能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规格适合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能够“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是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天然吸引力”,而如果高职成为“抽水机”,中职变成了高职的“蓄水池”,那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自身的吸引力、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三、中高职衔接的策略与建议
1999年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把职业教育的功能界定为:“技术与职业教育既是职业准备的手段,又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为就业准备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有能力继续学习和接受高等教育打好基础的教育。”[5]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双重属性决定,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好学生可持续发展与满足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平衡问题。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一)提高认识,对中高职衔接进行合理定位
种种现象表明,功利化的认识倾向是造成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的重要根源所在。我们有必要在现实改革中不断深化对相关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对中高职衔接进行合理定位,从而实现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性看,中高职衔接不是高职引领中职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也不是解决高职生源危机的应景之举;中职不能仅仅是高职的“蓄水池”,更应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中职毕业生不是劳动市场上的“半成品”,而应该是基本合格的高素质“准劳动者”;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学生学历提升的通道,而是他们职业成才的通道。因此,我们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它是中职教育实现从终结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的主要手段,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职业教育培养更高层次合格劳动者和合格公民的必要措施与重要手段。
(二)合理规划,引导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从目前中高职衔接轰轰烈烈的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看,不仅我们的相关理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我们的思想需要解放,而且我们对中高职衔接更缺少系统化的顶层设计。首先,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格、层次需求是不同的,这要求各地要对区域人才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合理规划职业教育,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其次,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我国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发达,资源丰富,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以及人们对终身学习观念的接受,迫切需要建立起甚至包含本科层次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而对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中等职业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意义远远大于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意义。最后,职业教育专业的复杂性要求,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要进行“中高职衔接”,对于技术含量低的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就足够了;而对于与高技术相关的技术含量高的专业,对相关理论的掌握、心智技能的获得恐怕需要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各地、各学校,甚至是各专业,都要认真调研、科学决策,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年限以及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切合实际的系统设计,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引导中高职协调发展。
(三)完善通道,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高职衔接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步骤,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前提和重点并非中高职衔接,而应该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立交桥”的建立。只有建立了教育体系间的“立交桥”,实现了学生(包括公司、企业员工等)的自由流动,才能真正发挥不同层级职业教育的功能,从而自然地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首先,要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相关制度。只有真正建立起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了职业院校内部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系统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才能实现学生的自由流动和身份、角色的不断转换,从而不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其次,要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及普通高校招考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应该包括与中高职衔接的相关招考制度,还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促进学生在职教与普教系统之间、学校系统与工作系统间的流动和转换。再次,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开展包括岗前、在职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是未来学校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职业院校通过自身内涵建设承担越来越多的职业培训任务是促进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形成学校学历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的基础。最后,要加强对发展技术型本科等方面的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以及独立学院等举办技术本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可能性及科学性的论证、构建以“专科——技术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为主线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的研究和论证以及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等值与互认问题研究等。
(四)走向微观,深入开展中高职衔接相关工作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模式设计上,从宏观走向中观和微观,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关键。我们需要系统考虑的问题包括:第一,专业方面。有哪些专业需要进行衔接、专业如何设置、如何对口等。第二,评价手段方面。如何确定要“衔接”的生源对象,我们需要建立怎样的筛选机制,通过哪种方式的考试,还是通过获取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第三,课程与教学方面。中高职院校如何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如何设置,教学如何安排,如何建立有效的学分转换制度和综合性的资格框架,加强对先前学习的认可等。第四,学生方面。中职生源与高职生源的有哪些不同,他们有哪些优势以及如何发挥他们的优势等。此外,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兼顾通用技能的培养,还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生涯指导机制,通过提供更有效的生涯咨询,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目标导向的升学和就业信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特长成长。[6]
[1]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2004(05).
[2]严雪怡.为什么必须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J].职教论坛,2009(25).
[3]琳达·克拉克.职业教育:国际策略、发展与制度[M].翟海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
[4]武金陵,闫智勇.中高职衔接的系统模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10).
[5]张健.对职业教育功能的再认识[J].职教通讯,2000(06).
[6]李玉静.学生有效流动:中高职衔接的关键[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