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课堂练笔应重视对教材的依托
2013-08-15浙江
浙江
时下,许多公开课、评比课、教研课甚至平时的常态课,都必会安排一定时间的课堂练写。最常见的套路就是在结束时,老师对学生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拿起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埋头写作,然后请几位学生读一读。听多了,细细揣摩学生发出的感叹,要么套话连篇,要么错误百出。而老师对这些无关痛痒的感叹只是盲目的肯定,使人感到有些生硬、茫然。如何使每一堂课的练笔更有效,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增量,更能体现学生在原有表达水平上的提高,而不是现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复现?我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起点、文本特点,关注于学生的学情,充分依托教材,活用教材,合理有机地寻求课堂练笔点,有效促进学生言语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一、依托教材——写好一句话,用好一个点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追寻有效的语言训练就是抓住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只有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始终以为有效的课堂练笔应从规范起步,哪怕是运用了课文中的一个词写一句话,引导学生学会用上合适的标点写一句话,或者在一句话中用上时间、地点、人物这几个要素。我想,只有先在乎于一个小小的细节,再去扎实于课堂的每一个行动,那么将会收获于每一次课堂练笔。记得一年级的课堂作业中有这样的一个口头造句练习,用“像”造句。例句是:“太阳像火球。”当时课堂上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第一个站起来的学生说:“月亮像小船。”这个学生话音刚落的时候,四五个学生相应放下了手,显然他们的想法一致。于是又请了另外几个学生:“月亮像香蕉”,“月亮像月饼”,“月亮像圆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模仿着例句,找到合适的对象进行比喻,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我觉得这样还不够,比喻手法的运用不就是为了使句子的表达更加的形象生动吗?于是,我顺势提醒学生们联系课文中学过的词语对句子进行充实:“老师记得,我们学《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时就用‘像’字说了很多这样的句子,如果你们能再进步一点,把句子说得更美些,那就更棒了。还记得《小小的船》这篇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吗?”这样的一个小提示,唤起了学生们的回忆,于是全班同学兴奋地齐声答道:“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这时,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来,说:“红红的苹果像小小的灯笼。”“真不错!”我表扬这个学生的灵活机动,其他同学也不住地点点头。显然,学生的这句话多了些修饰,听上去美多了。有了这个学生的示范,其他的学生也都陆续开动脑筋说开了:“秋天,被风吹落的树叶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随风飘动的柳枝犹如春姑娘的长发。”……接着学生的话语,我说:“瞧,咱们班的同学真能干,知道该怎样把句子写得更美了。现在就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吧。能干的同学还可以把你所说的句子写到课堂作业本上!”学生们一个劲地点头,开始了他们愉悦的抒写。
其实,在一二年级的课本及作业中,有许多这样重复的用词造句题型,其中“好像”、“犹如”、“一边……一边……”等词语造句的题型就经常出现,学生在这一类练习中,写出的句子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就我们班的学生而言,但凡遇上用“好像”造句,总有至少二分之一的学生会写上“天上的太阳好像一个大火球”。作为老师想从中发现一些具有个性色彩、富于创造性的句子也很难。真可谓是佳句难寻、妙语难觅。学生的思路为何会这么狭窄呢?除了部分学生不愿动脑,不善动脑外,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在学生学会生字新词读音、字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这些词语的用处,体会用法的精妙,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写话练习,取得的效果就好多了。比如《北京亮起来了》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街道上,照明灯、草坪、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学习“犹如”这个词语,我让学生们先去掉“犹”读句子,让他们说说句子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发现句子是通顺的,但是没有“犹如”那样有语言起伏的感觉。我又让他们换个词语,他们找到了“仿佛、好像”,在对句子的朗读中,大家都喜欢这个新的词语。我也适当地告诉他们:“很多词语可以用别的词语进行替换,多学习词语会让我们的语言更丰富。”在对好词进行及时消化的基础上,学一点用一点,让学生们尝试着用“犹如”来写话,学生们的思维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一个学生写道:“秋天到了,橘树上挂满了一个个金黄的橘子,犹如挂起了一盏盏小灯笼。”另一个学生写道:“雨后的南明湖,犹如童话中的仙境。”学生们的写话不再千篇一律,他们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了词语,自然也就能准确生动地运用了。
就低年级的课堂练笔而言,用词造句是一种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写话练习,如果每一次造句只让学生重复使用以前写过的句子,或做相应的小幅改变,当然在作业时、考试时,可能错字会少一点,正确率会高一点,老师批改都会容易点。但学生在这样的一次次的应试教学中,可能会产生思维的惰性,这样的课堂练笔失去了语文教学对语言发展的本真,又何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二、依托教材——感悟一方法,迁移一写法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例子,在教学中感悟其写作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精彩片段指导学生迁移仿写,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空间,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1.领悟结构,迁移仿写
小学课文中自然段的段式结构与构段写法有好多种,最常见的是总分段式。小学三年级学生一开始接触这种结构,对总分段式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所以在练笔前先要将这种结构方式向学生进行分析讲述。比如在教学第五册《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当讲到第五自然段“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热情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时,我先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夜晚的香港是灯的海洋?”学生说道:“港湾里闪烁的灯光”“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和“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中可以看出。然后我告诉他们:这一自然段以“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一句话为总起句,后面写的都是灯的海洋的场景,这种结构段式就叫总分段式。接着,就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此段的写法,围绕“一到节假日,民俗乐园就像热闹的海洋”为开头写一段话,让学生活学活用,当堂掌握总分写法的段式结构。
2.感悟修辞,迁移抒写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是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在学习课文中领悟常见的比喻、拟人等修辞的方法,并运用于课堂练笔中,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把握文本内涵,促进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飞跃。在大量的写景状物的文本中,借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练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言语表达的效果。我在教《荷花》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学生有的说:“我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有的说:“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以后还可以结成莲子!”有的说:“我听到风姑娘说:‘哇!多么美丽的荷花呀!让我再为她们跳上一段欢快的舞蹈吧!’于是荷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还有的说:“我听到池中水的说话声:‘看!长在我上面的荷花多么美丽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练笔,把学生对语言的悟性和灵性充分挖掘出来了,既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又展现了学生的言语智慧。
三、依托教材——拓展一文本,扎实一练写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让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光想不“做”,光讲不“练”是不行的。语文教材是学生最频繁最直接接触的语言文字材料。挖掘教材的习作资源,巧妙地构筑习作训练场,扎实于课内阅读,拓展于文本练笔,学生必大有文章可为。
1.情感拓展,引导续写
学生面对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且内涵丰富,其中不乏暗含着的许多情感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小练笔里飞扬起来。《四个太阳》的结尾写道:“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噢,画个彩色的。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循着文本所呈现的情感线索写写有了彩色太阳的春天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写道:“我画了个彩色的太阳,挂在春天的天空。草地上的草绿了,公园里的花红了,河边的柳树发芽了,小燕子们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小朋友们可高兴了!”“我画了个彩色的太阳,送给春天。瞧,油菜花黄了,迎春花也黄了;桃花红了,杜鹃花也红了;小草绿了,柳枝也绿了。春天真是一个多彩的季节。”……
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这样的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情感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2.文本补白,想象扩写
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数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章内容生动,耐人寻味,语言优美规范,结构合理,详略得当。作者也常常会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要用心与文本对话,寻找、发现每一处“空白”,让学生把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相关内容文章中没有直接表达,这就给学生留有了想象的空间。在教学时,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发挥想象,练习说话,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一年级课文《自己去吧》中写道“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小鸭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文中没有描述。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学会的本领才经得起考验。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看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同时他们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这样的随文练笔,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习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只要我们依托教材、活用教材,精心设计课堂小练笔,沉下心来坚持长期有效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从所学的课文中积累、感悟,模仿、迁移,从而提升言语能力。
[1]董世琴.依托文本巧练笔.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2]郭黎明.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训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9期
[3]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实行)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