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养气现风骨——谈中学作文教学

2013-08-15修永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学科作文语文

修永生

(贵州省桐梓县高桥中学,贵州桐梓563212)

前几天,笔者偶然翻阅了几篇中学生作文,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中的描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我参加过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评阅工作,在所阅过的近两千篇文章中,很少能看到字句完全通顺的,更无以奢谈文采,而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1]对于此种现象,笔者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把语文纯粹化,人们习惯于在教辅材料中去寻找“语文”,而不是在生活的感受中去体验“语文”,不是在知识的储备中去积累“语文”,语文自然就成了缺少基础的建筑。语文如此,作文也就变得机械化。在一篇作文中,我们如果既看不到作者的生活内容,也看不到作者的精神面貌,那么,这篇作文还能得到什么好的评价呢?

追究起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我们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乃至家庭环境。在学校里,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数学、英语是当然的大学科,而地理、历史、生物、美术却是绝对的小学科。当前学校教育还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对待“小学科”,总是以“将就”二字对付了事,这样,学校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或者说根本不能提供学生学习所需的场所和设施,尤其是农村学校更甚。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只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利用率非常低,甚至“用不起”,因为学生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损坏。而这些还与后续的支撑有关,一方面是经费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是一些东西在市场上根本就买不到,比如,地理教学需要一幅《中国地形图》挂图,而找遍县城却只有政区图,没有地形图,更遑论那些配套的教学设施了。这样的境况如何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而老师对待学科地位时也是态度鲜明,认为“小学科”可有可无,大学科随便占用小学科的时间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则一味地按照教育部门的考试要求去学习,使考试变为学习的中心,而把知识的积累边缘化;再看社会和家庭的反映就更现实,书店里大学科教辅资料前人头攒动,小学科教辅资料前却冷冷清清。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但这样的“工具式教育”恰恰犯了语文学习的大忌,尤其是作文教学。因为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是综合性最强的部分,作文需要的并不是单纯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更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从而表达现实生活,思想情感。阅读作文时,我们总是要求思想境界要高、感情真挚动人、叙事符合逻辑、文章构思巧妙、语言耐人回味、用词新颖别致……可见,要写好一篇文章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提升学生精神道德性情品位之外,还需要引导督促学生去做积累诸多学科知识的工作。不难想象,一个缺乏历史、地理、生物、美术乃至伦理、逻辑知识的人,其作文将是如何缺乏神采、语句平庸、表达匮乏……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

一、保障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曾撰文《读韩愈胸中之气》[2]谈过塑造学生性情,提升作文水平的问题,从中国传统教育来看,那属于养气的范畴,属于精神、性格范畴。而现在看来,除了“养气”外,还有必要谈谈言之有物的问题。要使学生在作文时达到“言之有物”,必须让他们知道“何为物、为何物”。刘在复先生曾说:“崇高有两种,一是外在的崇高,这是指人身外的巨大存在物,拥有广大空间的,可见可触的伟大事物,如高山、大海、原野、森林、星空等。另一种是内在的崇高,这是指人身内的伟大和刚强,是人的身内之物,即人的思想、精神、品格、智慧等,也就是人的生命力,包括智慧力、道德力、意志力等”。[3]可见,对学生进行“物”的教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篇作文不能没有这些“物”。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打开学习的大门,让学生看到更多的物,明了更多的理,唯有如此,作文才有可能做到言之有物。因此,在教育设施投入时不可偏废,置所谓的小学科于不顾,而应因地制宜,用好现有的资源,转变观念,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各学科教学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学校应建立起相关的工作机制,以确保学科教学的正常进行,切不可忽略了历史地理,生物美术对于积累知识的重要作用。要利用大量的图片、模型和实验器材,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知识发生的过程和结果,让他们了解自然知识、历史知识、风土人情……在生活中积累知识,在积累中蕴藉情愫。

二、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当前很多中学生还不会读地图,自然知识与精神境界的相互关系可见一斑。这一点已经反映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上来,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催生新的教育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已经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人格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减少艰深的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4]。“西方近代科技则把系统观察与实验同严密的逻辑推理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中国的传统科技重综合,西方的近代科技重分析,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成为中国古代科技的一大特色,但是通过实验对每一个部分加以具体分析,揭示现象背后的实质,则相对薄弱,中国是最早发现哈雷彗星的国家,但从来没有人从中分析研究其中平均出现的周期,结果英国人哈雷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此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5]很明显,这一段关于历史科技的论述凸显了理论和实验的重大意义,也反映了我们传统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作文教学也是一样,我们应该知道,大自然的一切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关于学科的划分只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世界时采用的一种手段而已。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通过对植物、昆虫、候鸟等自然事物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整理,进而分析研究,创立了物候学;美国著名博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在《这个世界的音乐》一文中也说明了这个观点。语文作文需要丰富的各学科知识作为支撑,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人为地把语文作文孤立起来,让语文净化而纯粹,而不注重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教育,是不符合现代科学教育精神理念的。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学科间建立起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促进各学科的全面发展,学生在作文时才能做到信手拈来、驾轻就熟。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意义在于在读书行路的过程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校应在教育上下功夫,教师应多给学生以引导,多开设实践课、情景课、制作课、讨论课等课程,制作动植物标本、辨别不同的岩石和土壤、观察山脉起伏走向、记录水文消长等。一方面,学生在收集、整理、制作的过程中获得观察分析自然现象的经历体验,增长了对自然知识的认知能力,也许还会产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或者冲动,应该说,这将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方法和设施也日渐丰富,更有利于学校教育的长期发展,利用多媒体获得更多的图片视频信息,让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无限的知识路径,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学习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知识体验,学习研究就从空洞的瞎编中解放出来。在有条件的地方,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某种自然场景之中,感受和想象大自然的巨大力量,登高望远,看山脉纵横气象万千,峡谷清流,听鸟语花香风流妙唱。这种教育方法在黔西南天赋中学高一地理“土壤,岩石,植被剖面分析”教学时收到过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一旦有了这样的亲力亲为,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语言就会通顺,用词会变准确,表达会更有条理。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6],这是要求作家必须积蓄渊博的知识,有了渊博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的想象左右逢源、任意驰骋。“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酌理以富才”,则是要求了解客观事物之理(也就是规律)。渊博的知识与艺术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知识贫乏,那就难有丰富的艺术想象。作文亦是如此,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会“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从而为成为诗人、作家、科学家打下基础。多学科知识的积累综合在一起,构建起知识、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这样发自内心的作文自然会散发出素质信息。我们必须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教学,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写出言之有物的作文,写出气韵生动的作文。

[1]北国骑士.汉语,我想对你哭[N].羊城晚报,2007-11-19.

[2]修永生.读韩愈胸中之气[J].科技促进发展,2007,(5):37.

[3]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24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2002.2.

[5]朱汉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5.

[6]刘勰.文心雕龙[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猜你喜欢

学科作文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