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防范面众恐惧、增强积极社交能力与面众成功
2013-08-15赵向霞全开凤王洪礼
赵向霞 ,全开凤 ,袁 宜 ,王洪礼
(1.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与智能开发研究所;2.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3.贵州省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与贵州省心理学会,贵州贵阳550001)
面众恐惧(facing-audience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FACA)是继交流恐惧、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怖症之后由中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新概念。面众恐惧是指个人面对两人以上的听众、观众进行陈述性交流、伴有思考的发言、回答问题、试教、演讲、面试、办事时,个体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能力、知识与技能而表现出的以担心、紧张、焦虑、害怕为基本特征的情绪反应状态,有时还伴随有回避、逃避与他人交流的行为表现。具有面众恐惧的人在面众过程中,如上台面对听众发言,回答问题,接受面试,课堂或会场的讨论、提问、即席发言,临场表演,面众唱歌,交际说话等,常出现过度紧张、畏惧、焦虑、心跳加快、脸红、出汗、发抖、甚至言不达意、思维混乱、记忆中断等现象[1]。面众交流恐惧发生在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种社交场合,因社交交流引发负性情绪反应状态。由此可见社交能力对面众交流恐惧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通过对积极社交能力的分析,发挥社交能力的积极力量,从而探讨增强面众成功是可行途径。
面众成功是面众恐惧的反向概念,是指个体面对两人以上的听众、观众进行陈述性交流、伴有思考的发言、回答问题、试教、演讲、面试、办事时,个体没有明显的担心、紧张、焦虑、害怕等情绪反应状态和回避、逃避与他人交流的行为表现,而是镇定、大方、自信、主动、灵活、顺畅、积极地完成面众交流任务。
积极社交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良好的认知、适应、表达、协调、控制和善处人际交往关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在发展、形成和展示中较活跃、较成功、较优秀、较受人接受、认可和赞赏的正向的社交能力,是为了建立和保持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伴随智慧和积极情感的较高水平的社交能力。积极社交能力包括对社会交往正确积极的认知能力,对社会交往活动的主动参与意识,乐于结交良师益友,乐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能够主动进行适度的自我表露,对社交活动结果有正确乐观的预期,对社交活动碰到的挫折、困难有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积极主动地改善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包括与他人交往时对他人情感的感知理解能力,良好的情感表达和情绪控制能力,能够识别他人的负面情感,适度给予情感支持,能够利用正面积极的情绪感染他人的能力;包括理解他人言语的表面及深层含义的能力,简明扼要地表达个人观点、看法的能力,能够与他人进行顺畅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2]。
积极社交能力对面众成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通过先探讨积极社交能力对面众成功的促进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面众恐惧、增强面众成功的有效途径。
1 积极社交能力对面众成功的促进作用
积极社交能力是在积极的社交动机基础上,产生积极的社交认知、积极的社交体验、积极的社交归因、积极的社交品质以及有效的社交沟通能力的综合反映。
1.1 积极的社交动机是促进面众成功最基本的动力
积极的社交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交活动、交流交往场合中所能发挥出来的具有积极正向引领作用的交往动机,包括主动参与意识和较少自我卷入两方面。大学生拥有了积极的社交动机才能主动去克服面众恐惧,实现面众成功。主动参与意识,意味着培养自觉动机,是一种强而持久的内在驱动力,它使人积极主动参与到面众活动中,并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与资源,充分发挥在面众交流活动中的自主能力。自我卷入,意味着个体为自我的评价和接纳设置条件,认为只有当自己的行为获得了成功,赢得他人赞许或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会更好地评价自己,才会接纳自己。减少自我的卷入,有助于避免个体在面众交流活动中承受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比如在演讲情境中,可能你在演讲之前的潜台词是:“如果我成功了,就会赢得别人的赞许,我就是有面子的人,就是一个有用之人”,那么同样程度出现的相反的潜台词就会是:“我如果在这个重要的任务上失败了,我就完了,我就是一个无用之人”。这种在渴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之间的矛盾及其形成的张力,会令一个人将大量精力白白耗费在焦虑情绪上,而不是活动本身,演讲的过程将不再轻松,甚至毫无乐趣可言,反而充满了对成败得失的担忧和焦虑。
因此在面众交流场合,拥有主动参与、较少自我卷入的积极动机,会让我们更主动积极、更轻松愉快地参与到面众交流活动中去,并能将注意力集中在面众交流活动本身和应对突发事件上,从而更好地实现面众成功。
1.2 积极的社交认知是促进面众成功的认知基础
积极的社交认知包括正确积极地对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活动进展的乐观预期,在面众交流活动中积极的社交认知对面众成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准确而又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在面众交流活动中,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面众交流中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评价自己能够克服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还能够形成全面、正确、积极的自我认知与定位,这有利于个体面众交流活动的角色定位和良好心态的建立。
积极的他人认知对面众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保证。积极的他人认知既包括积极观察他人行为、主动聆听他人言语以及主动感受他人情绪情感,更包括准确推测他人内在真实情感和正确理解表层言语的深层含义,只有这样,在面众交流场合才能实现更有效的交流和更深层次的互动。
乐观预期对面众成功也有着积极影响。乐观预期不是盲目地想象最好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对未来结果的一种积极期待,这种预期影响着我们现在的行为,使之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种期待并不同于会带给我们压力的目标或要求,它只是一种不断引领我们向前、趋向美好的类似于希望一样的力量。有着严重面众恐惧的人,往往是偏悲观的人,对失败的担忧早已让他们心慌意乱,从而无法顺利实现面众交流。保持乐观的预期,在积极力量的感染下,面众交流活动正如预期那般自然顺利地实现了成功。
1.3 积极的社交体验是促进面众成功的先期体验
弗瑞德和布雷根的心理学实验证实: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倾向,积极情绪能扩展个体的行为和思想,而消极情绪则会缩小个体的行为和思想[3]。在面众交流活动中,总是混合着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当我们关注并体验着消极情绪时,我们的意识、思维变得狭窄、收紧,进入“对抗或逃跑”模式,这就是面众紧张、焦虑的状态;如果我们的意识继续狭窄、收紧,超出威胁、超出困难,我们就会进入下行螺旋,狭隘的意识使得完成任务更加困难,而受挫的感受再次加深消极体验,使得我们从内心对面众交流活动产生恐惧感。而若我们能倾向于关注和体验积极情绪则正好相反,它使我们的思维得到扩展建立,扩展的思维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使得面众交流活动更能获得成功,而交流活动的成功又将增进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再进一步扩建,从而形成愉快面众、成功面众的良性循环。在面众交流活动中,淡化消极情绪,关注积极情绪,使社交情绪呈上行螺旋,是面众交流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4 积极的社交归因是促进面众交流从失败到成功的保证
对面众交流活动的正确归因也是保证大学生面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将归因风格分为两种:乐观的归因风格和悲观的归因风格。悲观型归因风格的人会将事件的发生归因于内在的、自身的、稳定的原因,则个体的自尊、自信心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无助感会持久存在,个体会失去做出反应的努力;而乐观型归因风格的人则会将事件归因于外在的、他人的、不稳定的原因,则其自尊完好无损,无助感会很快消失,个体会努力改变现状[4]。积极的乐观型归因对于增强面众成功发挥有着微妙而又强大的功效。例如在面众交流活动中的上台试教情景中,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的第一次试教难免会比较糟糕,且面对突发事件有无措感,悲观归因风格的人会将试教的不顺利归因于自身的能力问题、性格问题,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这种工作,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这种场合等等,从而打击自尊心与自信心。而乐观型归因风格的人则不然,认为试教中的问题是突发事件,具有偶然因素,自己第一次遇到不懂处理是正常的,下次再出现就有经验了,同时也会归因于自己准备还不够充分,继续努力,争取下次更好。
虽然积极的乐观型归因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自我的低评价,但是失败挫折带来的现实打击依然是存在的。如何在面对生活的逆境、压力和挫折时仍保持良好适应的这种能力就叫作心理弹性,也称复原力,复原力对最终实现面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我们真正不畏惧面众场合的压力,不会被可能的失败挫折所击倒,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面众恐惧。
1.5 积极的社交品质是促进面众成功必不可少的交流品质
积极的社交品质有很多,本研究认为爱、感恩、宽容是三个对面众成功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的积极社交品质。
一个在爱中成长的人,有着更高的安全感、自信、自尊;一个相信爱的人,对社会更信任、更主动、更乐观;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有着更好的同理心,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爱的品质通过影响个人的情意素质来影响着个体在面众交流活动中的表现。爱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它不应只狭隘地存在于亲子与爱人之间,广义的爱是指超越功利的接纳、欣赏与付出,可以是对人也可以是对事物。拥有爱的品质的人,在面众交流活动中会以他的真诚、热情获得大家的认可与欢迎,而他自己也能从面众交流活动中用一颗有爱的心体会更多、收获更多。
拥有较高感恩水平的人,他们往往关注事物美好的一面,对他人更具亲和力,更加随和,这也使得他们在面众交流活动中更受欢迎,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感恩之心还有助于逆境中消极情绪的调节,缺少感恩的人更易纠结于得失而陷入消极情绪,而倾向于感恩的人则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关注活动中积极的一面。例如,懂得感恩的人在各种交流中更容易交到新朋友,而且往往收获更多,因为他们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捕捉思想志趣上的“花”,而不是“花下的刺”,而这种欣赏能带给他们思想、情感上的双收获。
宽容指的是在面众交流活动中对外界有着较强的容忍度,宽容的人在面众交流场合能更好地改善面众困境。一个对面众交流场合有着长期、慢性的高敌对情绪状态的人会经常回想起受挫情境,从而使得他在面众交流活动中的回避行为增加。如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境,答错题被同学哄堂大笑或受到老师批评指正之后,就对同学或老师有敌对情绪,这不仅影响与同学老师之间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也使得自身开始回避甚至畏惧课堂上回答问题。而宽容则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宽以待人,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如果想到自己作为观众的一员在同等情景下也会因为同学的回答错误而失声发笑,那么对同学的无心笑声就会容易接受;如果想到老师是因为对自己不认真不上进感到失望,而失望源自期望,就更能懂得老师批评中的苦心。宽容的人更懂得用角色互换的方法设身处地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因而也能更积极主动地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虚心接受在各种面众交流场合所犯的错误,并认真体会与总结,从而不断向面众成功靠近。
1.6 有效的社交沟通是促进面众成功的可靠条件
实现有效沟通的能力要求包括理解他人言语的表面及深层含义的能力,简明扼要地表达个人观点、看法的能力,能够与他人进行顺畅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社交沟通能力。在面众交流时要做到积极有效的沟通除了言语表达要求清晰明确、贴切易懂、及时反馈之外,还要遵循礼貌原则、应变性原则和忌讳性原则。积极的沟通理解不是指停留在表面的寒暄与礼节,更指要求自己能站在他人的立场,结合社交情境,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懂得他人表达的真实含义。在面众场合,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能让交流更流畅;具备良好的观察、理解能力,能让交流更有效。如果在技能层面上,我们能准备充分,那么自然就更容易实现面众成功。
2 防范面众恐惧、增强面众成功
通过积极社交能力对面众成功促进作用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要增强面众成功,涉及到大学生的思维认知、人格信念、情感体验以及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更不是想转变就能轻易转变,而是在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发挥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作用,实现对面众恐惧的防范,是增强面众成功的最基本途径。而又以家庭和学校这两个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场所最为关键,下面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讨论如何防范大学生面众恐惧、增进面众成功。
2.1 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帮助青少年防范面众恐惧
2.1.1家庭对爱的培养
家庭是每个人感受爱的起源地,生长在爱的家庭中,孩子才更有可能拥有健康积极的人格。明智的父母会懂得真正对孩子的爱,就是无条件接纳的爱。无条件接纳是指无论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都是接纳他的,而不会从心底对他产生嫌弃和厌恶感,能否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长远的影响。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有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孩子不会因为做某件事没有达到父母或他人的要求,或受到他人评判,就轻易怀疑自己不好,就此贬低自己的价值。低自尊者,更在意且害怕他人的评价,这也是面众恐惧出现的内在因素之一。能够得到父母无条件接纳、欣赏和爱的孩子,往往能在爱的体验中获得爱的能力以及爱的品质。拥有来自家庭的无条件的接纳、欣赏和爱,是实现防范面众恐惧重要的第一步。
营造和谐、温馨、民主、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家庭要造就一个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良好环境,父母就应该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这样的环境最能养成青少年的良好性格,同时也为教育孩子创设了最好的学习条件[6]。在民主型的家庭氛围中,首先给了青少年一种安全感,满足了青少年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与被重视和尊重,同时也学习到了怎样关心、接纳、爱护他人与尊重他人,增强了自尊和自信。这些都无疑为青少年乐于与别人交流交往,善于面众交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能非常好地做到防范青少年的面众恐惧。而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能使青少年获得支持感,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犹豫不决时,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和鼓励,从而吸取力量并得到启发指导。因此,在民主和睦的家庭教养方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热情大方,善于和别人相处共事,社会适应和心理发展良好,这些方面都大大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积极社交能力和面众成功。
2.1.2 家庭对积极认知的培养
在家庭这个我们不断成长的地方,我们观察着、模仿着,也探索着、思考着,从而形成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父母对孩子担负着认知培养的责任。
认知的培养不是理论的灌输,而是让孩子参与到生活中去,生活实践的经历能够直接增加孩子的认知经验。认知培养包括培养观察能力、反省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在亲子互动中,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小时候可以尝试用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体会不同角色的不同思考,长大些就引领着青少年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学会理解他人并反省自己,这对于实现有效面众交流和建立良好面众关系都是很重要的。在孩子本身的伙伴关系中,合理处理小孩子与其他玩伴之间的矛盾也是增加经验认知的机会,父母不应偏袒自己的孩子,也不应为了自己的面子随意指责谩骂孩子不懂事,凡事以合理教育为主,那么每一次挫折、不愉快的经历都会变成经验认知,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做包办父母而剥夺了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通过处理自己的问题,孩子不仅能增加认知经验,增强做事能力,还能在一次次小小的困惑受挫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提升抗打击能力。以上这些对于面众交流都很重要,面众场合是随时可能出现变化或遭遇挫折的情境,如果不善于观察,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如果不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对挫折的承受力,很容易就会陷入面众失败,进而出现面众恐惧。
2.1.3 家庭对社交能力培养
家庭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交场合,在这里我们学习与人交流、与人相处的最初社交能力,然后进入社会后再将这些能力迁移出去。父母应该营造积极、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面,每个人都是受到尊重的,都能够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并参与讨论,这能极大地提升孩子的交流沟通能力。日常生活中往往难免有些误会和争执,这个时候需要引导孩子“以你心,换我心”,站在对方的角度,让他们发现不同人的感受和想法都是不同的,从而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小孩子的社交不能局限于家庭,家长可以带着孩子适度出入一些人多的场合,尝试着让孩子在面众的场合说话发言,体验多了自然不再害怕。在家庭中学会的民主、尊重以及换位思考,对于以后的面众交流有着很好的正向迁移作用,这种正向迁移有助于提升交流沟通、理解他人的能力,也有助于在面众场合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青少年的情绪情感体验在他们的交流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要通过经常与孩子们的交流谈心来了解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加强青少年对各种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同时家长应该均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应该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与孩子建立起一种亦尊亦友的关系,坦诚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正的关注和照顾。要让青少年学会明确生活目的、端正生活态度、乐观开朗,热爱生活,学会自我暗示,排除情绪的困扰,让青少年在情感体验中提升道德能力,如对尊老爱幼、感恩之情等的体验。青少年只有对各种情绪情感得到积极体验后,才能在与别人的交流交往中感到轻松自然、流露真情,这样有助于减少面众活动中的消极情绪。
2.2 学校教育对实现防范面众恐惧、增强面众成功的作用
2.2.1 学校课堂教学中防范面众恐惧
课堂教学从两个方面可以实现对面众恐惧的防范。一、发挥教师作用;二、灵活教学形式。
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榜样的作用,创造严肃而又和谐的课堂氛围,热爱关心帮助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公平公正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他们的每一个正当要求,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考虑仔细回答。如: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不批评、笑话发言出错的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用微笑和鼓励的眼神来对待不敢表现和畏缩的孩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用严厉的眼神制止想要捣乱的孩子;了解学生内在情绪思想,不仅是对学生自尊的保护,也能真正改善学生的行为;对于表现好的学生适时给予鼓励和赞扬,通过社会学习和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说、敢问、敢做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到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使学生勇于、乐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学生的面众恐惧。学校要用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每一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让每一位老师都有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功底,培养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掘学生的潜力,在教学中融入情感,从尊重、理解、信赖和欣赏的角度出发,不仅能维护学生的自我、自尊、自信,也能促进学生不断挖掘自己的优点,敢于展示自己的优势,这是增强学生面众成功的基础。
对于大班教学课堂,任课教师应该多组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观点辩论、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等能多让学生交流发言得到锻炼的教学活动;而对于有条件的小班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可以把座位安排成半圆形或马蹄型。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互动式”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不仅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极大兴趣,更是提升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在课堂上体验交流合作,展示自我,面众发言以及协作提高的机会,这些形式丰富的实践训练,对提升面众交流表达能力、实现面众成功具有显著作用。
2.2.2 学校班风建设中防范面众恐惧
班集体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塑造青少年良好性格的主要环境。好的班风可以促使每一个同学在这个小环境里积极改变与成长,还能促进广大青少年的集体意识,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和谐的环境氛围,有利于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交往,从而有效避免面众恐惧。加强班风建设,可以从规范班级体的各项制度,师生之间的各种交往交际,以及采取轮流班干部制度让每个学生锻炼等方面着手建设。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或班干部轮流值周制度,让每个学生在担当责任的过程中,提升和锻炼自己与人交流表达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与学校领导、老师交往的机会,扩大交流领域[7]。这样每个青少年在与教师或领导交往的经历中能有效做到防范面众恐惧。
整个班集体要尽可能地创设支持性的沟通氛围,班级成员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友善、健康的人际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克服面众恐惧。
2.2.3 学校课外活动中防范面众恐惧
学校要让青少年参与更广泛的交流交往从而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丰富多彩的交往不仅可以扩充认知视野和优化认知结构,而且还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开阔胸怀,加强青少年的各种交流技巧。注重社交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培育是性格塑造和预防面众恐惧的重要措施,学校和班级体可以有计划组织文娱联欢活动、体育竞赛、旅游参观和社会调查等活动,从中增强学生主动交流交往意识,培养主动交流交往习惯,锻炼交流交往技能[8]。从而能顺利完成面众交流任务,实现面众成功。
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开辟口语交流交际的新途径。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口语交流交际的天地,把训练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方面可以开展校内的口语交际活动,如各种形式的语文兴趣小组等;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口语交际素材。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利用课余或节假日到商场或百货店等进行调查,了解商品的名称、质量、行情等。让学生们接触社会,熟悉生活,通过这种活动,使口语交流交际训练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让学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流交际能力[9]。
在课堂外,学校要为学生交往创造条件,比如可以开展“小记者”采访活动,城乡少年“手拉手”活动,开设红领巾银行。还可通过在各种游戏中学习角色适应,如“模拟演播室”,有导演、播音员、编辑、摄影师、灯光师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表演活动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适应不同角色,克服面众恐惧的能力。
语言是交往沟通的主要媒介,课内课外应双管齐下,加大训练强度。在课内,适当增加一些朗读训练来丰富学生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语感;在课外,通过“故事会”、“演讲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10]。
学校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最丰富的面众资源,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面众资源、创建面众机会,来不断地发掘并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并在各类社交实践中获得积极的社交能力与面众成功,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 总结
面众成功是面众恐惧的反向概念,对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求学受教、求职工作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在面众交流活动中的表现不仅受社交能力的影响,还与自身性格息息相关,因此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共同的作用与影响,塑造青少年良好性格、培养积极社交能力,是防范大学生面众恐惧、增强面众成功的基本途径。
[1]王洪礼,邹维兴,等.中国大学生面众恐惧的心理测量学再探[J].心理科学,2012,35(5):1218-1224.
[2]姜山,王洪礼,袁宜.试论面众恐惧与心理健康素质、积极社交能力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8-23.
[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41-42.
[4]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82-85.
[5]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58.
[6]李晓敏.浅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40-43.
[7]凡莉.浅谈中学生社交能力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14).324.
[8]吴锡改,张慧.心理健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建塑[J].教育科学研究,2007,(6).43-46.
[9]范军.浅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 ,(16):163.
[10]苗玲.小学生交往能力培养初探[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8,(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