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可以“讲”出精彩来

2013-08-15吴爱松

中学语文 2013年31期
关键词:强奸崇拜本质

吴爱松

语文课堂可以“讲”出精彩来

吴爱松

新教材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知道要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前提是就某一话题,学生有所“讲”,教师有所“讲”,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讲”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无论是哪种情况离开教师的“讲“总会导致教学过程低效甚至无效。

有这样一则案例:

有一次听某位教师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谈及马克思面对重重压力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时,教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经验,谈谈自己崇拜的人。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如下对话:

生1:我崇拜科比,他在NBA的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哪怕受伤或者面对强大的对手,他也能积极发挥,成为优秀的得分手。那年顶着“强奸”罪指控,他还是以“场均30.6分”,入选NBA第一阵容。

生2:一个“强奸”犯,有什么好崇拜的?

生1:我是说,“强奸”案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小事,你看他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

生3:成绩能说明一切?“强奸”,是一个人本质问题,怎么还值得崇拜?

生1:一般人面对这种情况,肯定心绪大乱,打不好球了,可他还能打得很好,这说明……

生4:这说明“男性本‘色’”!

显然在这个案例中,课堂无比热闹,学生参与发言积极性很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在和谐氛围中进行。但是众所周知,所谓“对话”必然包含有理解、评价、交流、反思等多种元素。并不是多个学生站起来就一个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就算是进行了“对话”。因为,在对话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阐述自己的看法,也要能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提取信息、适当评价、及时反思,才能有所收获。表面上看,学生有倾听,有表达,有交流,但对话依然是各自为阵的,事实上,对话中不同观点的产生,恰恰是课堂上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对话双方同时全面客观反思、调整自己的认知。但是本案例中的讨论双方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锋”,没有思维上理性的碰撞。生1看问题的重点在于科比的表现,“顶住压力,努力奋斗”反映了科比坚定、执着的品质;生2和生3看问题的重点是科比的人品,“本质不好,不可以崇拜”,并不是说科比的努力执着不值得肯定。生1并没有理解生2和生3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关键所在,所以不能有针对性地就“人品、本质”问题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而生2、生3也只是反复强调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却没有针对生1看问题的偏颇之处——人的“大节”与“小节”提出评价或批驳;生4更离谱,把对科比问题的讨论,引向了对“男性”的认识方向,且观点庸俗。其实学生的对话过程是各人说各人,没有理解、缺少评价,当然也不可能形成反思。对话始终停留在“对自我观点反复申诉”这一层面上,缺少思维的逐层深入,所以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观此案例,主要还在于教师引导的缺失,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发问者、点名者、旁听者,而没有让自己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讲”出自己的理解,“讲”出对发言学生观点的看法。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就要少发言,就要将课堂的所有话语权交给学生。这种认识非常片面,作为教学的对象,学生认知水平、语文素养是有局限性的,在对话过程中,出现话题游离、思维脱轨、认知肤浅、表述不清等问题,实属正常,这时必须充分发挥教师“讲”的作用,适时介入到学生的整个对话过程中,及时引领,及时点拨,打破学生对话中的游离状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关键在于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进‘问题’现象的纵深,攀向思维的新高”①。

如果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进行如此的参与,用自己的“讲”来引导,那么效果将完全不同。

师对生1:你崇拜科比的什么品质?

生1:他能顶得住压力,做好自己的事,打好自己的球,这跟马克思很类似。

对生2:你认为科比具有这种品质吗?就这一点而言你同意生1吗?

生2:从他整个NBA的生涯看来,他有这种品质,也值得肯定。

师对生2:你为什么不喜欢科比,就因为他涉嫌“强奸”?哲学上不是说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吗?人总有缺点。

(生2沉默)

师对全体学生:刚才有很多人对“生1”的观点都不以为然,现在谁能解决我这个问题?

生5:看问题也要分清主次,对别人进行侵犯,是一个人的本质问题了,本质不好,有一些小优点,不值一提。

师对生1:你怎么看?

生1:我不是说这事是一件小事。我认为人的一生挺长的,犯错误也难免,这个案子后来传闻很多,最终并没有立案,很难说是怎么回事,再者,他以后也没有再发生这类的事,我觉得还是应该看他的优点。

师对全体学生:那么如果对科比的指控不成立,或者科比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你们会肯定科比的坚强和出色吗?

(学生表示肯定)

所以看人我们当然要看本质,但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生1”本来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他心目中的英雄,可效果却出乎他的预期,为什么会这样?

生6:我觉得是例子的问题,不仅要看例子能不能说明自己的观点,还要考虑别人能不能接受。

生1:如果能把事情说得完整一点,也可以避免。

师对生1:那么,试着重新组织一下你的材料,讲讲你崇拜的科比,以及他和马克思的相似之处。

我们无疑会发现,由于教师介入与参与“讲”,及时引导学生的讨论紧紧扣住话题,并且学生能对对方的看法进行思考并反思,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特殊的阅读主体,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处身于阅读教学的最前列,应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的作用,敢于“讲”出自己的看法,积极在课堂中以“讲”引领课堂对话的有效进行,努力“讲”好。

“讲”课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教学中做到不偏不倚,并且日日践行,才有望“讲”出精彩课堂。要“讲”出精彩,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去探索,不断去尝试。

注释

①严华银,荣俊红:《“难度”和“追问”: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6期。

[作者通联:浙江苍南县灵溪中学]

猜你喜欢

强奸崇拜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童年的本质
“婚内强奸”行为的刑法规制
瑞典修订法律严惩强奸
西夏天崇拜研究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古埃及人的圣甲虫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