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五性”——以《文化生活》课为例

2013-08-15冉世国吴洪光

中小学电教 201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多媒体教学课件

☆冉世国 吴洪光

(重庆市万州国本中学,重庆 404100)

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其优越性是无与伦比的,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但是,认真审视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华而不实、盲目运用,以致课堂没有重点;有的信息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消化;有的忽视文本,让课堂变成了视听课。我们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但要用得“当”、“精”、“妙”,把握最佳时机,掌握正确的方法。这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需要努力克服,以便使教学改革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下面结合《文化生活》课教学谈谈我们的一些认识。

一、制作文化生活课课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合理取材

《文化生活》模块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新增设的模块。由于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形成一门比较成熟的“文化学”,教师面临着自己创造一个教学体系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文化生活》课观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优化,即所谓知识点的选择和配置。文化现象多种多样,文化素材浩如烟海,初上文化生活课,极易上成“资料展示课”,迷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遴选素材时在其意义和价值方面多下功夫,处理好素材与教材的关系,应尽量选取一些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经典,使课堂更富于文化气息。另一方面要用思想政治观点来统领、统筹素材,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根本原则,支撑起本课程基本观点。

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新课标要求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根据学生情况调整、优化教材内容,变“教材”为“学材”。多媒体的使用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供了方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围绕观点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然后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例如:在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笔者就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简单地处理了课本既繁又多又难理解的内容;上《文化塑造人生》时,则是以漫画、角色扮演等方式演绎了这一内容;在教学《文化与经济政治》时,笔者扩充了许多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背景材料,特别是提供了“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的资料和图片,做到了脉络清晰,生动有效。关于《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笔者则调整了教材的内容和顺序,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来开展教学,这样教学内容紧密,结构严谨。进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时,笔者还吸收最新成果“天宫一号”、“神舟十号”成功发射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结合和渗透,以增强教育功能,激活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动性。

二、把握文化生活课的“特殊性”,因课制宜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文化生活课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不仅要革新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更新,对什么课适合用多媒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一味滥用。文化生活课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精华、知识的骨架,是一堂课的概括和总结。它有利于学生在课后进行回顾,复习巩固,不宜一闪而过,有些甚至应保留到下课以后,以便使来不及品味和抄写的学生进行补救。侧重于理性推导的知识,以传统方式进行授课为好。有的课内容虽然抽象,但可以发动学生设计成活动课,效果会更好。

有的课教学内容体系性强、板书多;有的课理论知识很抽象(如文化生活第三、第四单元的大部分内容),需要生动的材料(文字、图片、音像等)来论证;有的课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这就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材料丰富的优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好。如:在教授《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一目时,用课件展示了当代文化激荡的场面,然后设置了这样一个辩题:“面对当代文化激荡,我们要自觉/自发应对”。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正方或反方,双方各选出一名代表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然后双方再派出若干名代表进行激烈地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文化生活课运用多媒体教学要突出“主题性”,准确定位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紧围绕主题,恰当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无论选择何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感官的承受程度;另一方面要围绕框题、课题、单元乃至全书的主题,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思维接受能力,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段。

《文化生活》课与框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用线穿珠、以点辐射”。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主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选好“珠”和“点”、用好“线”,恰当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在制作《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框课件时,就将教材相关知识设置成6个问题,每个问题隐藏于一个金蛋中,让学生自学后在课堂上“抢砸金蛋”,寓教于活动之中,使得活泼的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很好;另一方面要恰当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要将教学环节设置得过于死板,要留有师生课堂发挥的空间,既要设计学生的合作过程、反思过程和表述过程,还应设计对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样,是在教授《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框时,通过多媒体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探究情景中的人物是如何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并谈谈对自身有何启示,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课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度非常高。

四、文化生活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取材要与时俱进,关注“时代性”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和时效性是比较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过去这是教学的难点,使用多媒体教学则变成了教学的亮点。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增补最具时代气息的时政材料等内容,将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新观点、新现象引入课堂形成教学的最新素材。教师在制作课件或讲解文化生活课时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刷新材料,结合最具时代气息的时政材料来阐释抽象的理论或印证教材中的观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作为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如:在教学《文化创新的途径》一框时引用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明其重要性,这样取材新颖,效果很好。又如:在教授《文化生活》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框时,恰逢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发射,笔者以此为背景,选取了最新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本框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文化生活课运用多媒体教学要容量适当,注重“实效性”

《文化生活》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影像等大量信息于一体,大量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材料进入课堂,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从信息材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十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支持,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如:在教学《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笔者要求学生(分小组)利用网络查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事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成课件,下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在课堂播放,激起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样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让学生动起来,以丰富的信息、多彩的形式促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和为考试而被动学习的状况,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然而,过多的视听素材及过大的信息量,往往会违背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其结果却冲淡了教学的主题。上课只是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来放映幻灯片,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挖掘,用的虽是现代教学手段,但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满堂灌”,只不过是从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机灌”,让人觉得枯燥单调,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甚至有时在还没有吃透教材,把握不住教材编撰者对教材内容设计意图的情况下,就匆忙制作起课件,难免偏离或脱离教材,场面看似华丽,其实某些情境的创设要么置身教学之外,要么过于吸引人,致使学生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不能体味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无法转入本课的教学,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这就要求注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实效。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多媒体的特性,从课程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做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多媒体教学课件
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存问题探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以《文化生活》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