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和谐师生关系的诠释与构建*
2013-08-15李玉霞
☆ 李玉霞
(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南京 211200)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前提,是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它作为一种教育因素对教育效果及学生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教育研究的重心之一。在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过程中,随着网络化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行为等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但是也充满机遇。同样,作为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关系——师生关系也正发生着重大变革。笔者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就网络环境下和谐师生关系的诠释与构建谈谈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一、网络环境下和谐师生关系的诠释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学生的主体意识正逐步增强,学习环境更加开放,在此环境下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师生关系,即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一种在人格上平等和尊重、在交互活动中合作、在相处氛围上民主,师生关系更加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师生共同的进步。
首先,师生关系由服从权威转向民主平等。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教师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导致师生关系紧张。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网络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中小学生了解、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课堂学习不再是学生了解、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传统的学生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也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传统的教师角色也在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职能、信息素养、教学方式必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师生关系由服从权威转向民主平等。
其次,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信息的垄断者。教师是施教者,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状态。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信息垄断地位被打破,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自主化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特征。在网络环境下,要求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按照固有模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提供平等的沟通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与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不仅体现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中,也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中。
最后,师生学习和交流环境由封闭转向开放。传统历史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这种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在网络环境下,师生的交流更加开放,师生关系形成一个紧密的互动网,信息不断膨胀,传播、交流和学习的渠道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学生学习环境更加开放,可以满足学生获得不同信息的需求,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便捷、灵活、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而不需要集中性学习,这样就使师生关系由刻板封闭转向分散开放。在网络环境下,师生不必局限于校内课堂上的交流,而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聊天、个人网页等方式,随时随地、畅通无阻地进行交流。这样,师生交流方式也由单一的面对面交流走向多元化和开放化。
二、网络环境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师生关系受到强烈冲击并展现出新的时代特征。面对网络教育的挑战,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并对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教育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动态的、平等的、对话的、合作的、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以培养师生双方终身学习的能力。“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育的效果”。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平等、民主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有效地缓解和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实现有效教学,同时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一,调节矛盾的功能。根据矛盾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双方互相斗争,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互相促进、协调,从而促进事物的发展。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对学生的约束与学生渴望自由;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与学生本身的情况;等等。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能有效地减少和缓解这些矛盾,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激励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形成愉快的情绪氛围,从而调动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以好的心态投入教学,达到忘我的奉献,尽其所有把学生教好。
第三,教育功能。教师在教学中所教授的不单单是书本的知识,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在以自己为典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学生。师生关系也是教师与“人”相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不同的是相处对象的特殊性,在知识方面是主动与被动,但在人格或其它方面是平等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平等、民主、关爱为基础,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会对学生以后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网络环境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路径探析
现在必须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与网络环境相适应,以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对象,因此,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教师起着挑大梁的作用,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还需要教师“学会做人”,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
第一,教师要了解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他还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才有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础。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学习。一名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教学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历史课堂才能更加人性化,让学生从灵魂深处接受历史教育,这样才能为构建网络环境下和谐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师要积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随着网络教育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降低。而教师由于工作繁忙所获取的社会信息量有限,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积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中学教师面对的是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能力很强的中学生,许多学生就是从对某个教师的“崇拜“和“敬佩”开始对某一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也因此与教师更加亲近。教师需要不断开拓视野,不断学习,积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网络环境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三,构筑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实现与学生广泛交流与合作,不断促进“尊重、理解、平等、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使教育教学效果更上一个新台阶。教师要充分利用“QQ”、“博客”、“校讯通”、“电子邮件”等广泛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指导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给学生加油、鼓劲。同时,教师要利用个人博客、学生博客,开辟“家长留言”栏目与家长沟通,广泛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变化情况,便于及时与学生进行谈心、对话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四、结束语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和谐师生关系,既是网络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总之,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应该在富有创新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以新课程理念重新诠释和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和谐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型课堂文化,构建生动活泼、融洽相处的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信网络环境下的和谐师生关系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不断提高。
[1]王旭东.国外师生关系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许晶云.架起师生间那座美丽的“彩虹桥”——谈谈“基于网络环境条件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教师,2013,(6).
[3]梁霞.《基于网络环境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课题研究报告[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3,(3).
[4]殷际文.探讨网络环境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