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你幸福吗——对互动学习模式下信息教学的几点建议
2013-08-15陈梅
陈梅
(苏州市吴江中学,江苏 苏州 215200)
一、引言
笔者在某班级看到学生的个人目标栏,好奇之下对目标略作分类统计,四十多人的班级中有九成多学生的目标都与考试成绩相关,词句中不乏“刻苦”、“困难”、“奋斗”之类的励志语句,只有三位同学的目标中出现了“快乐”和“幸福”。难道我们学生的目标就这么单一吗?难道高中学习生活只能以“成绩”和“苦”、“难”为标志吗?那么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否也如此呢?
二、信息技术课堂,你幸福吗
笔者就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生学习生活关联的问题,从课程学习的幸福感、课程地位、课堂学习感受及提升建议等方面以“信息技术课堂,你幸福吗”为主题,对本校高二年级492名学生开展了简要的网络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441份,调查结果部分汇总如下:
1.就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幸福感而言,142人选择“学习信息技术很快乐”,占有效总数32.20%,154人选择“不快乐”,占 34.92%,133人勾选“很无聊”,占 30.15%,其余12人选择“无所谓”,占2.72%。
2.就信息技术课在高中学习中的地位的问题,189人选择 “不重要”, 占42.85%,130人认为 “很重要”,占29.48%,其余选择“无所谓”,占27.66%。
3.就信息技术课对其他课程的影响的问题,216人认同 “信息学科加入学业水平测试增加了学习负担”,占48.98%,106人赞同“信息课对其他学科有帮助作用”,占24.04%,93人表示“无所谓”,占21.09%。
4.就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体验问题,165人选择“学会一些”, 占 37.41%,83人选择 “不用教也会的”,占18.82%,129人选择“教了但没学会”,占29.25%,另有64人选择“不想学”,占14.51%。
略过学生五花八门的建议和意见不说,从简单的调查数据中就能明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缺少甚至失去幸福感。而不少同行也抱怨,在学习负担原本就不轻的高中课程学习中,信息技术课成了 “鸡肋”,信息教师成了“勤杂工”,学生把信息课当成解压课、娱乐课、自习课,存在教学内容用处不大,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率很低等诸多问题。
三、谁动了我的幸福
现代幸福感研究的不同流派中基本都有提到,幸福从眼前看是满意生活的积极情绪,往长远看是人生意义的自我实现。那么,是什么让高中生对信息技术课感到如此“不幸福”呢?笔者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见端倪:
1.“以考定教”的课程定位方式让信息教学走偏方向。自从信息技术课程加入省级学业水平测试的行列,随之而来的则是应试复习,导致不少学校和教师由 “以学定教”的初衷改变为“以考定教”的决定,要么只学考试能出现的,要么平时不开设课程,临阵再磨枪。在连续的高强度重复训练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没法幸福的。
2.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减少了学习乐趣。不少高中生总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用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的附属课,但进了信息课堂发现并非如此,加之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与其他课程略有差异,导致学生不太适应。目标与现实的反差,学科间不同的学习方法不能适时切换,致使学习享受不到更多的成功或快乐。
3.课程教材上的软件选择走了雷同路线,引发“视疲”。虽然课程目标是层层递进的,但不可否认,各学段教材在选择软件时,确实存在某些软件在不同学段出场次数较多,而部分教师也习惯了教材主打教学,导致学生看教材时产生心理上的“视疲”,有重复学习的错觉,上课提不起兴趣。
四、幸福互动,踩“点”进行
笔者认为,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幸福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和总导演,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精心准备与设计学习方案,踩着“点”与学生互动,现场导演孕育幸福的课堂,务必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拓展知识和能力,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并切实应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乃至受益终生。
1.研究学情,找准起点
学生的起点决定了我们接下来的教学,不符合学情的学习过程是痛苦的。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笔者认为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学情,找到学生的现有发展区,确定学习基点,学习活动才有幸福的土壤。不符合学生学情的学习,会让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多走弯路,过多地经历失败,打击自信。
因此教师在研究学情时要考虑到学生有什么样的知识经验来支持新的学习;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是否适合进行该内容的学习;活动体验是否贴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及兴趣爱好等。例如:在进行《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前最好先考察学生是否已学数学必修三《算法》,对算法的基础掌握到什么程度,是否有可能建立学科间的整合与互动,以此为基础来设计教学。
2.精创情境,踩到兴趣点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才可能让学生获得幸福体验。有趣的情境可以通过学生与教学资源的互动,点燃学习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有深度的情境可以通过学生与自我思想的互动,享受思维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合作的情境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体验交往合作,互助和分享,感受自我价值。
教师应该不拘泥于教材课本,努力去寻找或创造更丰富、更独特的学习资源,建立生活化、社会化、综合化的互动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网络搜索技巧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安排了虚拟的电视台记者的角色情境,大家兴致勃勃地聚在一起研究记者常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合作探索技巧,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学习音视频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这节内容时,我们安排了实地体验,利用周末带着他们到消防大队参观拍摄,深化学习的同时,与消防官兵互动,拓展视野,感受幸福生活,体会爱国之情。
3.引导交流,抓住“爆破”点
课改后的学科教学模式渐渐走向开放式和多维度,更有利于思维“爆破”点的形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互动,鼓励学生与自身对话、与他人交流,在发现可能引发思维爆破的地方适时进行深挖和拓展,让学生享受思维的洗礼,迸发智慧的灵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互动式的启发与引导让思维的发展成为可能,而师生的对话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循环结构综合运用的教学中,笔者在学生运用语句画圆的体验过程中不断地巡视、观察学生状态,找准思考的“爆破”机会,通过“圆的角度被切成多大合适?”“画线和画点语句运用在程序中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是在同一个地方反复画一个圆还是在不同地方画多个圆?”“还有哪些变量变化在影响图形的形状和质量”等一系列提示,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中建立联接,同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分享思想和成果。而学生在体验时相互之间针对某一“疑”点的“求救”讨论、“抄袭”思想、分享帮助,都在为尝试自己心中的图形而努力设计着代码。他们通过相互交流,体验思考的兴奋、动手的乐趣、分享的愉快、收获的喜悦。
4.多“点”评价 触动情感线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应让儿童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2]”单单注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是“骨感”的,融入情感、体验价值的课堂才能“丰满生动”。教师应在学习互动中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和理想,培养开朗、乐观的学习生活心态、引导从容、坚持却不偏执的行事风格,扶持宽容热爱的情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才能立足于眼前的幸福,期待未来的幸福。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不同的情感互动 “点”,通过师生间对人、事、物的评价,升华思想,探索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实现。例如在网络信息搜索体验中笔者安排较有争议的“人肉搜索”的讨论点,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体验如何客观地评价问题;在算法实现的软件开发过程体验中,笔者通过目前市面上热门软件设置互动点,引导学生分析软件开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体验中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协作意识和行业价值观,并鼓励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宽容,从眼前的情感延伸到未来的价值观。
[1]张焕玲.给孩子撑起一片快乐的天空[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3),22-23.
[2]弗兰肯海姆.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