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
2013-08-15常英
常 英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平136001)
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
常 英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平136001)
近年,癌症的高发病率和年轻化的趋势,使人们逐步陷入了癌症的包围圈,在目睹或经历着亲人、朋友甚至自身的痛苦时,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这就要求对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放化疗前后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法、宗教信仰对癌症患者身心的影响等有所了解。
癌症患者;心理特点;应对措施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死亡率也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癌症对人类的威胁却逐年加剧。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900余万人患癌症,癌症为男性第一位、女性第三位主要死因。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12万例,每分钟就有6人被确诊为癌症。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等癌症发病年龄均出现提前。随着癌症的高发病率癌症人群的年轻化也为人们和社会生活带来痛苦和负担,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难治性疾病,就目前来讲,大多数癌症,特别是中晚期癌症患者还不能得到彻底治愈。因此,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治疗癌症患者的主要目的之一。生活质量是由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状况决定的。由于癌症是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大敌,“谈癌色变”并非夸张,人们一旦发现自己患了癌症,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对癌症患者进行躯体护理的同时,对引发的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将是疾病康复的重要环节。
1 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
1.1焦虑反应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对疾病、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护理措施、住院环境和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引起。
其应对措施主要有:针对焦虑反应产生的原因而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如有选择性的让患者了解疾病诊断、诊治方案、程序及各种检查、治疗方法的必要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提供温暖、舒适、亲切和倍受关怀的环境,宣传健康知识并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指导病人自我心理调节,学会控制情绪。为其推荐呼吸法、松弛疗法。
1.2抑郁反应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疼痛带来的不适感,病情的加重,生活和经济的负担。
其应对措施主要有:解除或减轻各种躯体症状,尽早地向患者提出治疗有希望的信息,使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提供安全护理,积极参与到自身康复的活动中,消除悲观、失望的心理,激励病人采取积极的自我护理,实现自尊需要,提高生存质量。家属成员要给病人创造倾诉的机会,因病人的内心更需要得到援助,渴望亲人的体贴和关怀。鼓励病人采取积极的心态。
1.3敏感、疑虑及防御心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患者不能很快地进行患者角色的转变,以自我为中心,关心自己疾病的微小变化,对周围人产生不信任和敌视心理。
其应对措施主要有:要及时向患者有选择的介绍其病情、诊断及治疗方法,提供康复措施、预后等信息,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要态度明朗、回答问题明确,要经常、及时地倾听患者意见。
1.4孤独感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因生病而离开家庭和工作单位,住进了医院病区,所接触的都是陌生人。
其应对措施主要有:主动关心患者,向患者介绍病区生活制度和治疗安排等,使其尽快熟悉周闱环境。夜间值班多巡视,增加患者的安全感。适当安置患者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允许家属探视及陪伴,联络患者亲属来院探视。
2 癌症病人化疗期间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2.1化疗前病人常见心理特点及对策化疗前病人常见的心理特点:当病人被确诊为癌症时,最大的心理特征是恐惧、思想压力非常重、担心病情预后、情绪波动大、悲观,甚至轻生拒绝治疗。焦虑是大部分病人的常见心理,往往对疾病的化疗信心不足;副反应的产生,也使病人顾虑重重、焦虑不安,难以接受治疗。
化疗前的心理对策:通过护患之间的密切接触交往,了解病人的心理难题,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帮助病人处于最佳接受治疗时间,必要时让癌症病人参与治疗和护理决策可以减轻其疼痛、焦虑和抑郁的程度,增加依存性,提高满意度,使其能更快的康复[1]。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介绍康复病例及化疗药物种类、作用及毒副反应,选择治疗和护理方案,认识化疗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化疗产生的效果。向病人介绍不良反应的局限性和暂时性,使病人放下包袱,主动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2化疗过程中病人常见心理特点及对策化疗过程中病人常见的心理特点:为孤独、寂寞、信心不足等。病人住入病房,环境生疏,生活与平时不相适应,产生孤独感、情绪低落,加之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副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使病人食欲下降、失眠、烦躁不安,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因难以忍受化疗反应,拒绝或被迫停止治疗。
化疗过程中的对策:首先要尽量创造条件,帮助不同情况的病人适应环境,提供信息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病室要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床铺干净舒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密切接触病人,分析和发掘病人的正性心理反应,动员家属配合,使病人从多方面感到温暖,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身状态;其次要减轻胃肠道反应,为帮助病人承受化疗期间的各方面打击,给予及时的思想动态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应使病人保持心身愉快,转移其注意力;对于呕吐、腹泻严重的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剧烈的疼痛给予心理暗示与治疗,必要时给予药物止痛;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监测液体平衡,保证入量,多食新鲜蔬菜,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少油腻、清淡食物,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3化疗过程中病人常见心理特点及对策化疗后病人常见的心理特点:经过1次或多次的化疗和综合治疗后出现的情况:治疗效果好,病人自觉完全正常或临床有望治愈,病人心情好,治疗信心十足;病情好转,生活接近正常,治疗有起色,病人容易树立信心;病情逐渐加重或发生远处转移,治愈已无望。进入垂危阶段,此时病人及家属,情绪消极非常痛苦。
化疗后的心理对策:对于化疗效果好,病情有望治愈的病人,护士应讲清主次连贯治疗和综合治疗的意义,消除病人由于感觉正常而认为治疗已属无用的心理;对于化疗有效但带瘤生存,生活接近正常的病人,更要注重心理护理,要帮助病人树立信心,介绍康复病例;对于病情加重的要多沟通,给予信心,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动向,以防发生意外。
3 癌症患者放射治疗中的保护
3.1基础保护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护理人员要更新价值观,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全体护理人员要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白衣天使”的形象,给患者带来感染力,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决不带给患者,在任何情况下不可流露出厌烦或消极的失望情绪,以良好的形象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其对生活的信心,家常式的谈话勾起患者对以往美好生活的回忆,鼓励其对生活的向往。
创造愉快和谐的生活氛围:在保持病房安静、整洁的同时,创造愉快和谐的生活氛围,有计划地为病情允许的患者组织一些集体娱乐活动,如看电视,听音乐,让家属陪伴患者。
保证基础护理:对患者的饮食、排泄、睡眠、皮肤等进行全面的护理照料,并定时为患者擦身,床上洗头(头颈部放疗的患者洗头和颈部时不用肥皂、洗发液、毛巾搓洗,可用温水轻拭,如皮肤破损暂不洗),督促陪人保持床单的整洁等。护理中应注意保证睡眠环境安静,尽量减少夜间护理操作,夜间巡房时注意动作要轻。
提高各项技术操作能力:由于肿瘤患者住院时间长,许多放疗患者出现照射区皮肤红肿、破损,常规穿刺困难,而患者接受过化疗及长期的药物及支持治疗,静脉损伤较大。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可采取深静脉置管,定时换药,防感染,并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如压疮、静脉炎及皮肤湿性反应的预防极为重要。
口腔护理:头颈部放疗肿瘤患者由于口腔黏膜受到照射,其口腔经常出现炎症、出血、溃疡,并引起味觉改变,甚至合并真菌感染,所以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并观察口腔内有无异常改变。口腔出血应使用3%过氧化氢液含漱,霉菌感染可使用2%碳酸氢钠清洗,溃疡可使用双料喉风散、锡类散或根据医嘱服用中药。
皮肤护理:及早指导患者穿棉织宽松的内衣,放射野标志应保持清晰,照射野禁贴胶布,禁用肥皂酒精擦洗,禁冷热刺激,照射野的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及风口下。如出现干性脱皮和瘙痒时忌用手抓挠,以免损伤和感染。湿性反应时应暴露照射野皮肤,用盐水擦洗、消炎药粉外涂,保持局部皮肤的干燥和完整,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2放疗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分析恐惧:由于患者平时身体健康,突然得知患有癌症,加之周围人的紧张与过分关心,加重了其心理负担。而患者对放疗的过程及效果了解甚少,且在放疗过程中出现一些并发症,使症状加重,这些都会使患者出现恐惧心理[2]。
焦虑:是由紧张、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映。患者刚刚接受了患有癌症、手术、化疗等恶性刺激,又面临着放疗病区特有的不良刺激,加上惧怕放射线对人体造成伤害,表现为焦虑不安。
抑郁心理: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局部反应相继出现,尤以口咽为重。患者出现口昧改变、口腔黏膜糜烂、疼痛、甚至霉菌感染,进而难以进食,体重下降;照射野皮肤瘙痒和(或)糜烂等。由于患者的外貌发生了改变,患者很痛苦、自卑,对一切都感到悲观失望,对治疗缺乏信心。
求知心理:大部分患者经过种种心理变化后能够面对现实,希望生存下去,因而需要更多关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和康复的知识,表现为求知心切,到处打听,容易误信上当。
3.3放疗患者心理指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根据在不同的治疗阶段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适时进行不间断的护理评估,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前要求护士与患者家属默契配合。要向患者的家属进行宣教,使其情绪稳定,表现出能战胜肿瘤的信心及能和患者共度难关的决心。家属要能理解由于肿瘤本身和放疗相关反应对身体的影响,会造成患者情绪不稳定,并在情感上予以支持,生活上给予细致的照顾。对患者关怀要适度,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心理护理的技巧:性格开朗有求知心理的患者,能客观理性的看待肿瘤疾病,希望生存下去,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治疗肿瘤。对于这类患者,可以及时地将肿瘤放疗的知识、新进展和新成果介绍给他们,增加其治疗的信心;性格急噪的患者,在放疗中产生各种副作用及未顺利达到预期目的时,易产生急躁、焦虑的情绪。应适时向其宣讲放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产生原因、注意事项、人体耐受程度的知识,并向其指出放疗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情绪稳定有利于肿瘤的控制和健康的恢复;性格内向抑郁的患者,喜怒不溢于言表,不愿意和别人沟通,易产生抑郁、恐惧的心理和自杀倾向,必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客观对待肿瘤疾病。
放疗不同阶段护理的注意事项:对新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及培训,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感。由护士介绍放疗程序,带领患者参观放疗机房及放疗设备,讲解放疗毒副作用及其预防和处理的方法,说明治疗时坚持体位的重要性和单独留在室内的原因等,并就患者提出的放疗问题一一答复。这种针对性教育课程可以以团体方式进行,并同时辅以录象、小册子等形式;在放疗过程中,要重点向患者宣教放疗副作用(如口腔皮肤急性损伤)的护理方法,人体对放疗的耐受性,正确评价治疗的效果;放疗结束出院时,要向患者详细说明出院注意事项及定期复查的时间。
4 宗教心理应对对癌症病人的身心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研究证明,宗教心理应对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宗教心理应对与癌症病人的抑郁、焦虑、自尊丧失、控制力丧失呈负相关,与幸福感、生活质量呈正相关。表明宗教心理应对可降低癌症病人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精神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因此,在我国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采用多元文化护理.以减轻癌症病人的负性心理。宗教心理应对对癌症病人的身心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减轻癌症病人的躯体症状负担延长生存期宗教信仰给予病人信心和信念支撑,产生积极心态,转移病人对躯体症状的注意力,缓解压力。研究证实,有效的心理治疗可提高免疫力。
4.2缓解癌症病人对死亡的恐惧有宗教信仰的病人往往更容易接受疾病的真相,而且会采取较为乐观的心态面对。有宗教信仰的病人认为疾病是上帝的考验,而非惩罚,疾病未给他们带来压力。相反却将疾病作为刨伤后自身成长的经历,认为人的生死早已注定,因此,在面对死亡时,更能坦然接受,对死亡的恐惧也远低于无宗教信仰的病人。在临终关怀方面,有宗教信仰者对临终关怀的接受程度高于无宗教信仰者[5]。
4.3帮助癌症病人承受治疗副反应据统计,57.4%~68.3%癌症病人认为宗教信仰可引导他们选择更积极的治疗决策。Peter等也证实,有宗教信仰病人比无宗教信仰病人更容易承受治疗带来的各种痛苦(如脱发、恶心、呕吐、疼痛等),尤其是在生命末期,他们更容易接受延迟生命的治疗(如呼吸机、心肺复苏等延续生命的治疗手段)及治疗产生的痛苦。宗教信仰的信念支撑影响病人的治疗决策,使其选择更积极的治疗方式。
4.4缓解癌症病人的负性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宗教信仰是癌症病人的主要精神支持,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精神幸福感,减轻心理压力。宗教心理应对有多种形式,藉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安慰、支持、鼓励、自我控制。早在1995年Jenkins等证实,有宗教信仰的癌症病人有更健康的心理和精神状态[3-5]。宗教信仰通过多种介质(如希望)调节病人的心理状态。建立有效、积极的应对方式,勇敢面对由癌症导致的危机,从而间接减轻病人精神痛苦,缓解心理压力。
4.5可提高癌症病人的自我效能感个体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完成既定的任务,对自己的信心越大,产生消极情绪的可能性越小。有宗教信仰的病人有强大的信念。当面对疾病时.他们会有足够信心去战胜疾病,降低压力水平,成功适应压力环境,提高自我效能感。
4.6提高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由于受疾病和治疗的限制,病人无法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对他人依赖性增强,自我价值感丧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有研究证实。宗教信仰是影响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宗教信仰与病人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宗教信仰得分较高的病人生活质量更好。宗教信仰通过积极的心理应对促进癌症病人的功能康复,使病人获得希望和社会支持,帮助病人刨伤后成长,降低情感抑郁,提高病人自我价值感。提高整体生活质量。但在癌症病人治疗过程中,宗教心理应对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由于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而癌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变化,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所以要重视对癌症患者的心理干预与精神安慰。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他们抗病的信心与毅力,进而使他们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早日回归社会。
[1]马丽莉,何仲.症病人参与治疗护理决策的现状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5,19(2):12.
[2]于保法.瘤患者心理变化及探索[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3(4):89.
[3]Caterina M,Kathleen G,Shannon RP.Spiritual pain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in palliative care[J].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2006,9(5):1106-1113.
[4]Peter V.ohn R.eligion,riskand medical decision making at theend oflife[J].Aging Health,2008,20(5):545-559.
[5]Lea B.Jimmie c The system of belief inventory(SBI-15):Avalidation study in Israel[J].Psycho Ontology,2001,10(1):534-540.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3.076
:1672-2779(2013)-13-0110-04
杨 佳
201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