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健康的中医治疗概述

2013-08-15赵性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3期
关键词:亚健康阴阳体质

赵性荣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友谊医院,济宁272600)

亚健康的中医治疗概述

赵性荣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友谊医院,济宁272600)

通过分析亚健康症状表现,阐述中医治未病理论、祝由理论、体质理论、平衡观念在亚健康治疗中的独特作用。

:中医理论;亚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亚健康是一组临床症状,特征是体虚困乏、易感疲劳、失眠、休息质量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情绪不稳定、抵抗力差等,但在医院进行全面系统检查时往往找不到肯定的病因所在。所以,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

亚健康状态多为身心性疾病,心因起主导作用,心理刺激导致的心理改变主要是情绪起作用,首先产生的是焦虑抑郁愤怒,随后伴见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等一系列变化持久过度的情绪反应可导致第三状态[1]。中医理论认为正常机体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出现偏失,但未形成显著的疾病状态,即为亚健康。亚健康的中医治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 治未病 防微杜渐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方法,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朱震享在《格致余论》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治未病,不仅包括了未病先防,也包括了非显性疾病的治疗,注重于“病”的临床前期、先兆症状,重在改善和纠正体质偏颇,消除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根据病理性体质与特定疾病相关性,确定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以进行重点预防和早期诊治[2]。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所谓“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时;所谓“羸劣”,即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的状态,而这些完全符合现代所说的“亚健康状态”。

2 调体质 因人施方

现代医学认为,体质[3]是人体在遗传、环境的影响下,发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决定着它对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故其无名可立,辨证极为困难,而中医学个人体质诊病就显示出对亚健康状态辨证诊治的巨大优势。《医宗金鉴》载:“人感受气唯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邪气因体质不同,而从化不一,是由于体质的差异导致病证的多变,如病因相同而体质不同,证亦不同。同样感受寒邪,由于个体体质的差异,有人出现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有的人则一开始呈现不发热、但恶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等阴寒证。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清病人的体质情况,通过调和阴阳,辨证与辨体相结合,进行扶正祛邪,这样就克服了许多有症状而无疾病的困惑,从而使遣方用药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4]。《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先度其肥瘦、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中医学认为体质[5]是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能方面的特殊性和机体阴阳气血盛衰的禀赋特点,以及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体质的人得病后的转归也不同,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李氏提出“瘀血质”体质,提出生理性瘀血质可存在病前期、病瘥期及病间期,具有潜在的病变倾向,属于第三状态;病理性瘀血质则是人处于疾病状态时的体质类型。匡氏将人类体质分为六大类: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晄质[6],为亚健康的分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中医治疗方法是针对一个人而不单纯是病,着眼点主要是不同的生理反应类型(体质)与病理状态(证型),完全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辨体论治就是治疗亚健康的最佳途径。

3 行祝由 移精变气

心理学认为,心理适应通常是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7]。《素问·经脉别论》记载,处于夜行惊恐坠堕、涉水跌仆等取决于个体体质的强弱及性情状况,“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灵枢·贼风》“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提示有宿邪潜伏体内而发作,因情感之变化,如有厌恶,或有怀慕而不能遂心愿,造成人体气血逆乱,与潜藏体内的病邪相合,而导致发病,阐述了情志因素与疾病形成及诱发的密切关系[8]。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等必然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如果不注意心理调适,不重视心理健康,则影响心理适应性,对变化环境适应不良则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出现行为等偏差,促成亚健康状态。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紧张劳累、力不从心、压抑感及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压力作用,以及个人的性格脆弱均可以成为诱发因素。移精祝由法对于各心身疾病皆可适用,对“因郁而病”者可为主法;对“因病而郁”者可羽翼于药物治疗。当然,预知百病之胜及先知其所从生之由十分重要。若见由于疑病识、惊恐迷惑或深情爱恋、情志不遂所致疾患,以及感到环境的严重压力而致精神和躯体上难以抵制和补偿时,本法尤应首选。祝由利用病人信仰以解除不良情绪,以及利用言语信号和环境气氛等综合措施来转移患者注意力,解除患者的亚健康状态[9]。张介宾在《类经》说:“然必先知其病所从生之由,而后以胜法胜之,则可移精变气,祛其邪矣。病有药石所不及,非此不可者,惟先巫知之,故可祝而已也。然则先巫用祝之妙,正不在祝,其机在胜之而已。”

4 权阴阳 以平为期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里的“平”与“秘”均指平衡,以阴阳为纲指出平衡是身心健康的根本。《素问·调经论》对平人定义:“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正常机体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中医认为人体以阴阳为代表的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和功能协调是最佳状态,阴阳之间这种平衡状态出现偏离,人体就会出现各种趋向病理的亚健康状态。调治从整体的平衡观出发,使阴阳平衡,脏腑气血失调恢复正常。利用药物“温、热、寒、凉”之气,“升、降、沉、浮”之性,逆其病势,“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期平衡。饮食要营养全面合理,既要重视五味对人体的促进作用,又要防止五味太过而损伤五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当是对合理饮食的极好指导。注意劳逸结合,平衡适度。例如喜可让人情志愉悦,血脉通利,但过喜则“气缓”。适量运动可促进血行,疏通经络,改善体质,增强机能,但过劳则伤津耗气。总之要“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适合个体为度,以“阴阳平和”为法。

综上所述,亚健康是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机体各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的表现。由健康到亚健康再到发生疾病是一个过程,是机体整体功能系统的阴阳气血偏离健康的一种状态。中医学研究的是人、健康、疾病关系的问题,对疾病和健康认识和研究方法是综合性、整体性的,既考虑到人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又考虑到生理功能、社会环境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特征,传统中医理论对未病的病因病机有明确认识,并具有丰富的防治经验,经过深刻研究,对预防和干预亚健康状态有积极的意义。

[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1):19-23.

[2]柳琳,蔡三郎,刘银伟,等.浅析中医体质学说与亚健康状态[J].中医药导报,2007,13(7):9-10.

[3]宋红普.体质分析与辨证论治[J].中医研究,1998,11(4):1.

[4]陈家旭.体质学说在中医诊疗中的意义[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3(1):1-2.

[5]何裕民.未雨绸缪,开拓生存空间——亦谈中医学术发展大势[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5):8-11.

[6]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88.

[7]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1):19-23.

[8]钱会南.论情志因素对体质及发病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6):11-13.

[9]林韶冰,李秀云,李秀华.中医意疗移精祝由法治病机理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2,4(3):184-185.

生地黄——滋阴凉血之王

【歌诀】

滋阴凉血王生地,

甘寒质润苦热移。

热病阴竭舌降渴,

骨蒸衄吐斑疹秘。

【释义】 生地黄苦寒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其甘寒养阴,苦寒泄热,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养阴津而泄伏热,善治阴虚内热,潮热骨蒸;又因性甘寒质润,故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

【药解】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①用于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②用于阴虚内热,骨蒸劳热。③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鲜用。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2.《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3.《本经逢原》:“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常用药类】 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之力虽弱,但长于清热凉血,泻火除烦,多用于血热邪盛,阴虚津亏证;干地黄甘寒质润,凉血之力稍逊,但养心肾之阴,故血热阴伤及阴虚发热者宜之;熟地黄性味甘温,入肝肾而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凡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皆可用之。

【临证应用】 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者,常配伍玄参、连翘、丹参等药同用,如清营汤;治疗阴虚内热,潮热骨蒸,可配伍地骨皮、知母等药,如地黄膏;若治疗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之夜热早凉,与青蒿、鳖甲、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摘编自人民军医出版社《临证药王歌诀》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3.110

:1672-2779(2013)-13-0164-02

吴义红

2013-05-21)

猜你喜欢

亚健康阴阳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