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民生新闻推进党报发展
2013-08-15陈少林
□陈少林
(景德镇日报社,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民生新闻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广泛使用报道对象的现场言行、热线电话等形式,尊重百姓的话语权,这些方面体现了新闻“三贴近”的要求。具体来说,拓宽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与途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以人为本,明确和扩大民生新闻的领域
作为社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新闻传媒当然要反映变化中的社会生活,问题在于如何抓准重点、难点、热点?当前,民生新闻理应把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五有”作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民生话题。虽然每个方面的切入口都是具体的小事,但是各地方党委机关报的编辑要做到心中有大局,有意识地对这五方面的报道做出报道计划,突出这些重点、难点和热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民生新闻聚焦于这些方面,就能真正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因为,从新闻价值角度看,这些选题具有利益上的接近性,如果舍弃这样的选题,民生新闻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关注。
正确引导舆论,畅通民众表达意见的渠道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存在地区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扩大,百姓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矛盾,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如果民众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权利受到压制,就可能酿成恶性事件。民生新闻报道的就是及时反映民众的生活,既自觉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又起到为民众提供表达渠道的作用。当前,各种新的通信技术不断出现,给民众表达渠道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市委机关报的《景德镇日报》,早在新世纪之初就创办了反映民生、民情、民意的专刊《新周末》,2003年又创办了民生新闻特色鲜明的新闻专刊《都市导刊》,专门辟出民生专版——《都市民生》。《都市导刊》积极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设置了助民热线电话,版面编辑手机、Q Q聊天室、编辑博客、读者投稿电子邮箱,随时在版面上反馈公众意见。
诚然,在为民众提供表达渠道,反映舆论的同时,地方党委机关报必须注意引导舆论的方向。因为,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往往牵涉到多方利益群体,各地方党委机关报进行报道时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平衡、理智的原则,尽可能地反映不同社会群体和人群的利益诉求和观点意见,提供多种声音良性互动的平台,尤其是在针砭时弊、呼吁公正的同时,必须理顺群众的情绪,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给社会公众以信心。
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实现有效舆论监督
民生新闻涉及较多人的生活问题,这方面信息的及时公开同样重要。通过报道民生新闻来传达政府的最新相关信息,本身也是对政府、权力的一种监督。
注重监督的合力。报道民众生活中不公正、不合法的事情,是民生新闻中的一个话题,往往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会形成舆论的压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使事情得到妥善的解决。但这不意味着是新闻媒体就能解决问题。新闻媒体的职责是揭示事实,通过这种揭示促使监督对象改进工作,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地方党委机关报在内的新闻媒体不能代替或干预行政和司法的职权。必须强调,问题的解决是各种监督合力的结果,新闻媒体绝不能越权、越位,不要使读者产生“找媒体比找行政部门更有效”的错觉。
舆论监督不能代替行政执法,新闻媒体不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只是一个信息传输和民意交流的平台,作用应局限于表达民意层面,而不应落到实现民意层面”。“媒体职责之外的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最终还是要借助于政府与社会的力量来构建一种制度性的安排。”所以,新闻媒体应坚守客观报道之职,通过自己的监视、监测来推动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重视对农村民生的报道,扩大党报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民生”中的“民”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村民,以及大量的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员。一些媒体将民生新闻仅仅理解和定位为面向城市、以城市百姓为题材和关注市民生活的新闻,所以,在大量见诸报端的民生报道中,往往忽视了对农民、农民工民生内容的报道,这样对民生新闻的安排是不全面的。
党和政府各项改革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广大农民的生活状态,给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诸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等问题,都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应该得到新闻媒体更多的关注。
总而言之,当今的民生新闻已处于有意识的、快速的发展状态,由于与读者(民众)实现了“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的沟通,民生新闻现已成为包括党报在内的各新闻媒体提升自身影响力的有效平台,民生新闻报道的好坏直接与报纸发行数和广告业务量紧密相连,由民生新闻形成的高产出与高投入的回报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其主流化的发展趋向也愈加显著。可以深信,民生新闻必将对地方党委机关报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