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2013-08-15黄晓兰
黄晓兰
(福建中医药大学 人事处 福建 福州 350108)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阿吉里斯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使用。在这本书里他只是用心理契约来说明一种上下级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对其做出概念性的解释。随后,施恩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约定,虽然不是有形的契约,却和有形契约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心理契约的内涵,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差异性三个特点。所谓主观性,是指心理契约的内容是个体对于自身责任与义务的认知,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个体对于与其他个体或组织之间关系的一种自我见解;所谓动态性,是指心理契约不同于正式的合同契约那样稳定少变,心理契约往往会随着个体的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差异性,是指心理契约与个体的期望之间存在差异,心理契约中个体有期望,但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而这两者往往是有差异的。
二、对当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现象,是维系学校的一种精神力量。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里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学是社会精英的聚集地,大学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大学本身的发展,而且对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文化熏陶、师德风范等都有待提高。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各层次比例失调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基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精神文化是整个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然而,许多高校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却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比例严重失衡。部分高校在建设校园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使得高校的文化建设千篇一律;还有一部分高校办学时间短,不仅没有自身的精神文化,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也滞后。高校扩招使大学生人数增加,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部分高校不仅校园环境差,就连教育科研所必须的设备、图书资料等也非常短缺,极大地限制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此相反,部分学校领导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而轻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他们以学校占地面积大小、建筑物多少等来衡量学校的发展,并不知道“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制度文化建设上也出现了与自身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一方面高校去行政化进程缓慢,使得官本位思想仍然非常浓厚,无法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整个和谐校园的建设;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惩多奖少,使得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等现象泛滥。
(二)主体与主导功能的缺失
学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当前的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却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在许多高校中,大学生的文化活动是由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去组织开展的,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学校的相关安排,部分流于形式主义,与学生的实际相脱离,与学生的期望相距甚远甚至相背离,所以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指令性的被动参与,这对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没有推动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教师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教师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师生共建更有益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然而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将大部分教师排除在外,再加上学校教师结构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广大教师未能广泛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这就“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洞性和肤浅性”。
(三)人文关怀的缺失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给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给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带来诸多挑战。经济多元化必然引起文化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又必然导致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改革开放后西方思想的涌入,既给广大师生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思想,同时又使师生们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滋生蔓延。部分学生沉溺于享乐主义之中难以自拔,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利益化了,以致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些教师以享受代替教学与科研。面对学校部分师生存在的问题,学校往往只是重视组织生活的开展,而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
三、以心理契约来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内部的心理契约关系包括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心理契约为指导来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完善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还能够为师生创造合理的环境,激发师生共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实现学校与师生间的互动,增强整个学校的凝聚力。实现这一建设,学校除了做好三个层次的文化建设外,最核心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作用。
(一)在学生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
1.充分运用激励手段。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对于物质奖励的有限性,精神激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上的获得更重要,这种精神激励也是在学生中构建心理契约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从真实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实施,才能够增加信任,更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激励一方面是成果上的激励。“如果比较的结果相同,则个体心理上会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比较的结果让个体觉得不合理,就会产生不满,这种不满会导致成员采取措施追求他认为的公平,比如减少自己的付出等等。”对于学生取得的成果,学校要建立公平的奖惩机制,在实施上注重公平,给学生以应有的奖励来为学生建立更高的期望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在成果激励的同时,学校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满足,增加学生与学校期望的协调性。其他方面如目标激励、反向激励等激励手段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建立操作性强的考评体系。与激励手段相适应,学校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且操作性强的考评体系。考评是整个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考评的公正公平对于激发学生参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以此来消除考评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具体操作过程过中,应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去考评,不仅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鉴定,也要对过程进行考量;要对考评结果予以及时的反馈,并负责解释考评结果。这样的考评可以有效地建立相互信任,减少双方的对立倾向,为良好的沟通建立起一座桥梁。
3.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国外学者在对心理契约研究后指出,心理契约的产生与维持主要有三个影响因素:“雇佣前的谈判、工作过程中对心理契约的再定义和保持契约的公平与动态平衡。”而要构建并维持一个稳定的心理契约,沟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手段。有效沟通不仅可以让心理契约建立在一个坚固的基础之上,还能消除一些因素对心理契约的消极影响以维护心理契约。因此,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是更好地发挥学校与学生互动作用的一个关键环节。一方面,学校或者教育者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本身的期望和学校的管理与教学之间的差异,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予以合理有效的解决;另一方面,学生本身也要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全面了解学校对自身的期望。只有双方互相沟通,了解各自存在的问题和各自对对方的期望,才能在沟通的基础上双方协调达成共识。
(二)在教师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
教师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其本身工作具有创造性,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自由的教学与学术空间以发挥其自主性,用理念与价值观来吸引并留住教师。同时,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本身在智力、能力方面有一种隐含理念,当教师的心理期望没有满足或实现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因此,重视教师的心理契约,才能使教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去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才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
心理契约的特征之一就是动态性。教师在进入学校的时候既与学校签定了明文的契约,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心理契约,这种心理契约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师的期望变化也会导致心理契约的变化。因此,学校应该针对心理契约的这种动态性而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构建起新的心理契约。
1.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科学职业生涯的建立是与教师建立心理契约的前提。“组织生涯的发展是组织生涯管理和个人生涯计划活动相结合的结果。把个人的生涯计划和组织的生活管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内生涯发展系统以达到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能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一个人之所以奋斗是因为有与之利益相关的东西。从长远角度考虑,学校在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外,应该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舞台让其施展才华。科学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为教师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未来,让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实现自我的同时促进学校发展,也为发挥教师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供基础。
2.保障教师的职业安全。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评教”制度,由学生对老师进行无记名评价,这种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最突出的就是学生中的不公正评价。虽然教师队伍中存在少数不称职现象,但不能将学生的评价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标准,学校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公平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使教师的教学成果受到尊重。只有教师受到尊重,实现自我发展,才能发挥他们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3.提升教师的民主参与度,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在高校行政化的今天,大学事务的开展依靠的是各种委员会,一些人也通过参与委员会实现了自己的权利,但其中存在很多缺陷,尤其是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建设力度不够,使得许多教师有话无处说。学校只有提升教师的民主参与程度,鼓励教师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才能在保证制度合理性的同时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同时,学校依法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既使教师的行为有章可循,又使得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大学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从心理契约角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不仅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人才支撑、精神支撑。
[1]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11-8.
[3]谭凤英,陈斌.和谐视野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
[4]赵美.关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2).
[5]李享章.管理学原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6]魏峰,张文贤.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
[7]胡天然.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良好的“心理契约”构建[J].旅游人力资源,2011,(2).
[8]周正,周佳.心理契约与和谐校园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9]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10]马彦周,周春燕.心理契约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