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2013-08-15贾裕玟廖雪泓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心理

贾裕玟 廖雪泓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5中共乐山市委党校 四川 乐山 614000)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健康的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那种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生理机能正常就等于健康的观念正在被一种“立体健康观”所替代,即健康应由心理尺度、医学尺度和社会尺度来作评价。而心理健康的基本涵义是指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估自我、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己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心理健康的定义,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特殊环境和社会角色,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符合以下标准:

1.智能正常。智能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心理保证。这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

3.意志健全。一个意志健全的人在行动的直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4.人格完整。大学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准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作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大学生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处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

6.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7.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动都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反之,则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素质对促进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是希望广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需要。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所有的长辈都把殷切的希望重重地压在他们的身上,加之当今社会处处是激烈的竞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很多潜在的威胁。此时他们能否合理地面对和处理一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因此,加强大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宏大而紧迫的任务。

3.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想要在自己高校所在的大城市落脚、扎根,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进入社会之后他们还得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等,他们必须具有乐观对待人生、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心理素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环境适应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会发生在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群体中。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对他们的未来大学生活有过各种各样的憧憬,但真正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才发现现实和想象有太大的区别。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甚至气候、气温的突然改变,都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陌生感。这其中对于农村孩子来讲更是一个需要尽快迈过的坎儿,从天然纯朴的农村突然进入复杂的都市,会让他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一系列的变化,会让部分不知所措的学生变得焦虑、失落、自闭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将会演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群体,基本上来自全国各地,相互之间地区、文化、习惯等等的差异都非常大,想要很快融入这个大家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加之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个人中心主义者,很难能包容、关心和隐忍他人;同时,大学就像个小社会,同学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贫富悬殊,他们的生活、学习模式自然有很大的不同;再之,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许多学生把业余时间都耗费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相互之间缺乏心与心、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些都让同学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困难,自然很多同学就会变得自闭、抑郁等。

(三)学习适应问题

大学的学习目的、方式和内容都有别于中学,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新的困难和挫折。在学习问题方面通常会有三种情况:第一,在中学,许多老师、家长为了鼓励学生全力以赴考大学,进行类似“考上大学就彻底轻松了”等的误导,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做好大学是个人生新起点,需要树立新目标、重新奋斗、积极上进的心理准备,到了大学之后就开始游山玩水,享受生活,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第二,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都是当地的佼佼者,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才发现,大学里面高手云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还有强中手。这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第三,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专业兴趣问题也是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重要原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自身的专业不感兴趣,自然就没有了主动学习的积极动力,有的学生甚至经常旷课等。因此,如果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缺乏较强的学习能力,就会对大学期间的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出现焦虑、紧张、厌学、失眠、精神不振等情绪反应,同时还会严重影响自信心,产生自卑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业失败。

(四)情感问题

进入大学之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多数人远离父母,且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期,性心理发展也逐渐接近成熟,会产生强烈的情感需求,爱情已成为许多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最后得到的可能不是美好的爱情,而是悲伤,甚至是悲剧。很多大学生不能合理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他们以爱情为中心,一方面可能导致学业失败,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可能会因恋爱失败变得颓废,甚至毁了自己的生活。各种情感问题也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阴影和心理障碍。

(五)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

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个人就业和深造的问题。很多大学生进校之后就开始迷茫,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尽快得以解决,他们就会迷失自我,缺失生活和学习的目标,不能静下心来给自己的人生做个合理的规划。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新生心理健康调查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尽量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与方案。高校应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有心理疾病症状的学生,对他们进一步进行面谈分析和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加强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和专业的教育。把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作为每一个新生的必修课程,这样让每一位同学在刚进入大学时就可以学习到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对心理问题有正确的判断和应对,在自己或身边的同学遇到问题时能及时解决或及时寻求帮助。

(三)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作为高校,除了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之外,还应该设立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咨询和诊断。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测试,及时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和治疗,并定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特定的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

(四)建立心理问题学生档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复杂,仅靠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中心是不够的。建立院系—班级—寝室三级预警体系,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同学的情况。学校要定期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再由辅导员对主要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形成一个专业的体系网络,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在此期间,辅导员要认真做好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定期与问题学生及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同时发挥年级骨干学生力量,对问题学生进行及时跟踪、分析。对任何的心理问题要及早发现、及时辅导、有效干预,防范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故。

(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生活环境,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紧张和孤独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品格非常重要。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而团体性的学生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懂得怎样与人交往和沟通,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1]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学规,金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陈瑜.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4]刘君涛,周强.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胡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

[6]张潇文.在新形势下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06,(4).

[7]胡佩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理论与当代,2005,(6).

[8]陆华.德育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育,2005,(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心理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