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媒体民生新闻的创新

2013-08-15□高

中国地市报人 2013年4期
关键词:王慧坚守岗位购票

□高 源 田 凤

(秦皇岛广播电台,河北 秦皇岛066001)

对民生类新闻而言,活泼实在的语言、丰富生动的事例,贴近生活的题材,是民生类新闻一直拥有较高关注度的优势。而获得丰富素材的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沉下身去,深入基层,寻找最感人的故事,捕捉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素材,用清新质朴的文风来发挥民生新闻最大的魅力。

新闻工作者总是期望着挖掘出分量较重的新闻资源。但地方新闻媒体由于受到城市规模、新闻资源、业务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同时,也由于基层受众在民生信息方面的现实需求,日常的民生类新闻报道往往占有很大比重。举例而言,春运、高考、供暖、节日供应、劳动者坚守岗位等题材,都是每年必做的功课,也因此成为了“年年新闻年年有,年年如此年年发”。个别记者对待这些日常报道根本提不起兴趣,甚至照搬上一年度的内容,老生常谈的东西,受众自然也不会喜欢。

其实,日常民生新闻的创新,需要记者在采访报道的深度上不断努力,使民生新闻摆脱零碎化、表面化、重复化现象,把看似已经成为习惯的新闻真正做新、做透。

紧跟时代 贴近现实生活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生新闻题材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新闻工作者敏感把握住新时代受众的思想脉络,增加与重大新闻事件、新鲜社会现象的联系和讨论。一篇好的民生新闻需要作者融入自身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生气,只有脚踏实地,在田间地头、车间厂矿,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理解最朴素的情感。以春运题材为例,传统的春运题材报道离不开工作准备、购票需知和一些动态事件报道。而在2012年春运报道策划中,笔者和同事们注意到在电话购票和网络购票日渐成为主流的时候,不少返乡农民工因为不熟悉网络等原因很难买到票,于是将采访重点放到火车站提前组织农民工订购团体票、企业帮助农民工订票等新闻事件上,倾听农民工的需求,辅助简单的文字消息和权威部门答复,为农民工购票提供便利信息,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也摆脱了形式化报道的束缚。地方媒体本身面对的就是基层生活,基层群众,需要记者时刻从群众角度来考虑、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果对群众生活和利益漠不关心,群众也不会对媒体吐露真情实感,自然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写作效果。

抓住细节 体现人文情怀

民生新闻的采写其实是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采访的人物,绝大部分都是生活在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衣食住行是琐碎的,他们的生活是每个人所熟悉的,这就需要记者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和充满人文情怀的心,从这些琐碎的细节中发掘出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引领着读者走进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

《灯塔人的十二载春秋》是一篇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人物特写,曾获得省级新闻奖项。采访对象是一位在节假日坚守岗位的普通守塔人。采访的当天,记者在清晨跟随主人公王同林顺着狭窄的螺旋楼梯,爬上了40多米高的灯塔塔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通常在撰写坚守岗位的报道中,经常会采用报道对象大干苦干、拼搏奋斗的历程或一些豪言壮语,但在本篇报道中,记者选择的大多是生活琐事。例如,“老王养了一只八哥,没事的时候就教八哥说话。王慧你好。(八哥:王慧你好)王慧是谁呀?王慧是我闺女的名字。平常想孩子时候就逗逗八哥,叫叫孩子的名字,心里觉得是一种安慰吧。”这些细节既真实又生动,反映出了守塔人的生活和寂寞,配合晚上灯塔亮起、海浪声声、夜归渔船鸣笛等场景的描绘,反映出守塔人坚守岗位的价值,使读者和听众得到心灵的升华。

适度解读 反映社会现实

新闻贵在真实,不能拔高和夸张。但在一些民生新闻中,记者为了拔高人物思想层次,或渲染生活曲折、家庭贫困等经历,经常采用抒发情感的语言来刻意渲染,制造所谓动情点或高潮,甚至主观臆想,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采访对象身上,这种“人造新闻”多了,媒体也就逐渐失去了公信力。其实往往在一些司空见惯的民生报道中,抓住稍纵即逝的疑问和线索,刨根问底,有时候要比泛泛而谈和制造新闻点更能打动人心,更能体现媒体责任意识。

在六一儿童节、重阳节等节日以及弱势群体过节等常规报道中,媒体往往会突出热心市民的慰问和弱势群体的感谢。但在一次跟随相关部门慰问福利院孩子的时候,笔者在和志愿者及老师攀谈时发现,孩子们似乎不欢迎这些送礼物的热心人,平时冷冷清清,过节扎堆慰问,大多数人都忽视了这些孩子渴望关爱和温暖的精神需求。于是在过节期间,笔者专门就这个问题作了大量调查和相关报道,通过市民感受专家观点,引发志愿者和热心市民对如何献爱心不伤害孩子的讨论,对一些动机不纯、想借助爱心获得利益的行为进行了揭露,稿件也在当年获得了省级新闻奖项。

新闻界的老前辈经常说:“记者要多踩两脚泥”,就是说在新闻实践中要多走几步路,才能获取到好的新闻素材。如果总是不握手、不拉家常,好的新闻信息就会永远躲在一个转角后面,不会被发现。做民生新闻就要多动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关注受众的喜和忧,民生新闻才能实现由个人体验到引领群体感受的转变。所以,笔者认为,不断加强自身的服务性和思想性,才是保持民生新闻持久生命力的关键。

猜你喜欢

王慧坚守岗位购票
翘首远望
结合当前疫情防控阶段有效带动干部率先垂范坚守岗位的行业工匠精神
粒粒皆辛苦
最美敬业福,致敬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消防员!
直击痛点的“候补购票”可多来一些
抢不到票?铁路候补购票服务扩大到全部旅客列车
铁路候补购票服务扩大到全部列车
王慧摄影作品二幅
流行语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One Literary Study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