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记者加强『四种意识』初探
2013-08-15李雪芹
□李雪芹
(常德日报传媒集团,湖南 常德 415000)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面对信息海量、传递飞速、价值多元等传媒生态环境,受众对新闻价值的需求,已从过去的“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切换到了“将影响我什么”的界面,这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此,全国新闻系统正在如火如荼开展“走、转、改”活动,数以万计的新闻记者正在身体力行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时代命题。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新闻记者尤其是青年记者,只有深入第一现场,才能接上“地气”;只有真心实意拜群众为师,才能汲取养分;只有深入社区车间、田间地头,才能写出“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闻得到汗水的味道”的力作。
“走、转、改”的天地宽阔,广大青年记者“走”出了真情实感,“转”出了踏实严谨,“改”出了清新朴实。
青年记者是新闻界的生力军,但从曾发生在青年记者身上的诸如“纸包子”等事件来审视,笔者认为,在常态化的“走、转、改”活动中,务必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人文意识、创新意识和读者意识,力争做时代优秀的记录者、观察者和讴歌者。
加强政治意识是前提
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这一论断辩证地阐释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深刻地揭示了新闻工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对新闻工作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在西方社会,新闻普遍被认为是支配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属性很明确,被比喻为党委政府的耳目喉舌、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中共文献曾强调,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工作是一项富有朝气的工作。这几年,一大批志存高远的青年把能够到新闻单位工作当作一种梦想和追求,因此,新闻单位处处闪现着青春的面孔,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呈现了激扬的文字。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青年记者只有激情、梦想和追求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下及今后的新闻传播生态环境下,需要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全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力提升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用大量优秀新闻作品去“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教育人”,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加强人文意识是本位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尊重人、关怀人,重视人的个性、尊严、独立人格,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该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为0.9841,判定系数R2为0.9685,经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为0.9681,F=2209.48,F0.05(5,364)=2.23878,F﹥F0.05,显著水平为0.05,预测精度可达96.88%。
笔者认为,在现代传播中,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通过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主要表现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从而用一颗爱心温暖他人、温暖社会、温暖世界。
在从业过程中,新闻记者要承担起事实报道者、舆论引导者、主要议程设置者角色,务必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关心普通群众的所思所感,关注大多数人的喜怒哀乐,而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去哗众取宠,甚至违背法律和道德基准。
一个没有爱心与善良的新闻记者,一定写不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更无从妄谈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提供优质精神食粮。因此,青年记者在从业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千方百计让新闻作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加强创新意识是关键
创新出活力,创新永无止境。守正求新,是传媒生态巨变时代对新闻记者的客观要求,这就需要新闻记者从敏锐的新闻嗅觉、优异的新闻策划、广阔的报道领域、精当的写作方式等方面狠下工夫。
新闻工作本身最大的特性就是凸显一个“新”字,题材新、思维新、主题新、写法新、标题新、版面新,尽量让求新意识贯穿采访、写作、编辑等环节,直抵受众视野。
新闻之“新”是与守正求新相生相伴的,是新闻作品不致落入“似曾相识”、“千人一面”窠臼的“新引擎”和“原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竭力做深、做透、做精好的新闻素材,犹如矿产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一样,不能因缺乏慧眼浪费了原本很有新闻价值的“边角废料”。
守正求新是优秀新闻记者弃旧图新、永不满足的心理特质。要以它为前提与基准,围绕大势、大道、大义的价值取向,在奔腾的时代洪流中挖掘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闻作品,有效地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增强新闻媒体的引导力和感染力。
守正求新是打造新闻精品的前提,只有用创新的视角去观照新闻真相,撰写出思想内涵、新闻价值、实践价值和阅读价值兼具的新闻作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打造具有竞争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新闻媒体,占据新闻舆论的制高点。
加强读者意识是重点
新闻是具有特殊属性的商品,特别是纸质媒体这一属性更为凸显。如果我们把广播电视的观(听)众视为衣食父母,那么,纸质媒体的读者毫无疑问就是上帝。
因为,纸质媒体是依靠自我的特征吸引读者主动阅读和自由接受的,所以,新闻记者必须研究读者,把读者永远放在第一位,以更优质、更丰满、更给力的资讯,满足受众永无止境的信息需求。
“以读者利益为中心”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的办报办刊思想,至今仍为媒体人所推崇。在报刊形式上,他重视“创造的精神”。他主编的报刊都极具个性色彩,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从内容安排、图片设计到校对、印刷、装帧等都力求做到精美、鲜明、活泼,为的是给读者一个好印象、一种有益的精神食粮。此外,他还为读者办事、购物、组织活动等,坚持“傻子似的”热情服务,赢得广大读者的喜欢、支持与拥戴,也因此成就了自己事业的辉煌。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毛泽东同志曾如此高度评价,此言应该对当今新闻记者,尤其对青年记者启示多多。
当下,新闻媒体缺乏的从来不是新闻资源,而是缺乏秉承“以读者利益为中心”的新闻记者。因此,新闻记者特别是青年记者务必要与读者换位思考,真心实意重视读者所想、所盼、所思,全力以赴采撰“三贴近”新闻精品,为读者提供优质精神食粮。同时,还需加强与群众的联系,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
新中国新闻界泰斗、已故的新华社社长穆青从来淡泊名义,却把读者和报道对象视为衣食父母,毕生把“勿忘人民”四个字,作为从业的金科玉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记者,影响了无数代人,推动了社会进程,也铸就了一生的事业辉煌。
从邹韬奋到穆青等大批德艺双馨的优秀记者,他们犹如星空璀璨的星座,永远值得新闻记者去致敬,去仰望,去学习!对应时代呼唤,青年记者任重道远,前程似锦。
综上所述,新闻记者尤其是青年记者,一定要以“走、转、改”为契机,不断强化政治意识、人文意识、创新意识和读者意识,在党委和政府工作的“落脚点”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点”之间,找到新闻事实的“共鸣点”,写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兴奋点”,从而成长为与时俱进的优秀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