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灾难媒体应该怎样“鼓”与“呼”?

2013-08-15栾轶玫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7期
关键词:芦山雅安汶川

文|栾轶玫

(栾轶玫 毕业于清华大学 传播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 中央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媒体发明了“汶川加油”、“四川雄起”等具有很大鼓动性的词语,的确这些词汇能凝聚人心,在特定阶段也能给身处灾难中的人民以信心。但是,当2013年雅安大地震发生时,我们又看到了此情此景时,就不得不进行理性反思。正如网友“时报翔哥”所言:“看完国内60多家纸媒的封面,标题文本仍然与5年前汶川大地震,3年前玉树大地震如出一撤,只不过汶川玉树改成了雅安:雅安不哭,雅安挺住;芦山不怕,坚强雅安;芦山不哭,中国坚强;雅安雄起,芦山不倒;雅安不要怕,有我们与你同在……满目抒情,却忘了新闻的根本。对媒体来说,这真是一种可怕的思维。”

我想说的是,经过这些年中国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历练,面对灾难“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应该或者说已经成为“国民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是像前些年要不断通过这些“口号式”的东西来唤醒与激发。这些精神理应而且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一部分,反复的标题式的“鼓与呼”反而会造成审美疲劳,严重的还会招人反感,认为媒体又在作秀,又在假、大、空的做文章,而没能切实地为灾区做些工作。由此可见,媒体应改进口号式的“鼓与呼”,我们经过那么多灾难,媒体传播应该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应由“情绪化”进入“合理化”。

灾难发生时,媒体机构与媒体人应该做些什么?倒底应该怎么做。无疑,媒体应做好三件事:1、传递信息(无论在场与不在场); 2、情绪管理;3、实际救援。媒体应该在不抢占“救援”资源的前提下来考虑如何更好地传递信息;其次,媒体还要做好“情绪管理”,包括灾区人民的情绪疏导与灾区外部人们的情绪鼓动;最后也是很重要的是要做好“实际救援”,切实提供有用的救助。

媒体除了做好民众的情绪管理,也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要冷静、理智,而不是一味煽情。正如网友“云南的美景”所期望的那样:“我只是想说,这一次的地震,求求中国的媒体和那些什么妇联机构有秩序有管理一些好么?请不要再像当年汶川地震那样,去了那么多的新闻媒体,去了那么多的心理辅导专家,每一组人去都要采访遇难人家属,都要去问家属是不是很难过?可不可以不一遍一遍地揭开别人还未愈合的伤口?”

同时,媒体也要警惕网友所反映的“各报一夜之间变画报,用地震拼创意拼版面,美编比记者忙太多”的现象,珍贵的版面应多让于实际有用的信息!

灾难发生后,对于灾区而言,大众关心的是:1、灾区信息最为重要; 2、组织救援最为重要。做为我们媒体人要考虑的是:我们如何在突发的灾难面前,媒体做为一个“整体”而言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灾难面前,媒体竞争不是第一位的。在灾难面前,媒体更应该思考如何做为一个“整体”来发挥作用?此时,各个媒体之间要分工负责,共同协作,而不是做同一事情,以避免对灾区资源的占用,从而客观上拖延了对灾区的救援。

面对灾难,媒体如何能形成这种“整体”性呢?那就要求各个媒体机构能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能动性”,根据自己的特定受众、报道擅长、优势资源来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好与其他媒体之间的“分工协作”。

面对灾难,各个媒体之间不应该是“拼抢”,而是“合作”,目标只有一个:救援!

猜你喜欢

芦山雅安汶川
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的雅安媒体人
云上远眺新汶川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春回芦山
雅安地震房屋倒损情况遥感影像解译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芦山地震道路损毁快速评估
芦山7.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中等地震密集活动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研究
祝福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