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2013-08-15杜艳红
☆ 杜艳红
(辽源市西安区实验小学,吉林辽源 136200)
“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具体要求。也说明了想象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想象能力又直接关联着创造潜能。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创造,我们认为可以理解为具备创造潜能就可以提升创新的能力,想象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能力则关系到每个人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兴旺和繁荣。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名言更加充分地证明,想象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形成、发展和提升,并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规律。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具体体现,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创设学习的意境,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度阅读,深入地掌握字词句章,文章的结构,写作的妙笔;深刻理解课文深厚的人文内涵,使得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以熏陶,思想得以升华,潜在的想象能力得到挖掘、激发、引导、发展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一、创设情境,提供资源,为想象能力的形成做好铺垫
语言是抽象的符号,必须加以充分地想象和联想,才能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刻的内涵。然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毫无吸引力的枯燥文字中往往会失去兴趣,不能集中精力参与学习过程。他们的思维方法,善于依靠形象直观的具体情境,借助于融知识、情趣于一体的音像资料,才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使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逐步由形象向抽象过渡,形成形象的思维方式,形成想象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铺设学生想象能力形成的通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一文时,在导入环节,先让学生观看满池荷花的视频,满池的荷花随风摆动,摇曳多姿,学生看到以后首先受到了美的感染,教师适时过渡:满池的荷花如此美丽,叶老笔下的荷花更是令人陶醉,你们想不想去感受一下呢?由直观形象的荷花影像中,让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感受。文字所呈现的不只是视频中的一朵朵荷花,更有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感受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映像的美。在此环节中,以有形的荷花的画面,引发学生对更多的美好画面的想像。在教授《观潮》一课时,在导入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先去听一段潮水来临时的录音,巨大的潮水声令人震撼,学生受到感染,笔者顺势问学生:“你感受到潮来时应该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惊天动地的,雄伟壮观的!”接着再让学生读文感受潮水来临时的情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想像力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二、提供直观,留有悬念,为想象能力的发展促进催化
应用信息技术工具,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形象直观的影像资料,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感受,深入地理解课文内涵,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形成。但是,并不是创设的情境越丰富越好,提供的资料越直观越好。如果运用得过于充分把所有的信息和盘托出,全部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不假思索,可以一目了然,往往会限制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国画的构图非常讲究“留白”,虽然是国画构图的技巧,但它却可以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引人浮想联翩,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语文阅读教学同样要给学生留白,留给他们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翅膀,带着无限的遐想在阅读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理解的多样性,鼓励他们建构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促进和催化想象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应用影像材料的直观程度。一般规律是低年级直观的程度可以大一些,主要是提供充分感知的表象。高年级直观的程度要小一些,留白的程度要大一些,主要是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促进和催化形象能力的发展。例如:《荷花》一课中,在讲授第二自然段之后,学生已经看到了荷花的三种姿态:全开的,半开的,未开还是花骨朵的,文字所能呈现出的是荷花开放过程中不同状态,这时,课件出示各种姿态的荷花图片,定格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一幅,并且针对两朵才展开两三片花瓣的荷花图片追问:“这两朵荷花仿佛在互相说些什么呢?”孩子们的想像力令我们也随着走入了童话的世界,“他们仿佛在比谁开得快,谁展开的花瓣多呢?”就这样每一幅画面都让学生们从他们的视角去理解,去想像,留下了孩子们天真的话语。同时,学生们还会说出许多画面上没有呈现出的荷花姿态,比如:学生会说,“我喜欢雨中的荷花,沾着雨珠,在微风中摇摆。”,“我喜欢和蜻蜓交谈的荷花。”想像中的荷花仿佛成了他们的伙伴,成了快乐的精灵,一幅幅静态的画面在他们的想像中活灵活现,充满了生命力和灵动的气息。在《翠鸟》一课中,当播放翠鸟捕鱼的画面时,学生不但能够理解翠鸟捕鱼的迅速,更会去想像当时紧张的情景,“小鱼好像已经来不及逃走,他好像在说,遇到了翠鸟,就在劫难逃了。”,“它刚才还在懒洋洋地吐着泡泡,一看到翠鸟,想马上钻到水底,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翠鸟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就已经把它吞到了自己的肚子里了。”通过观看画面,学生经过自己的想像再加工,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这样生动的情节,简单的视频和画面通过他们的描述,更加有生命力了。这样,在教学中不但收获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
三、扩展空间,引导思路,为想象能力的提升应用迁移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并且具有浓厚的儿童特点,能够充分表达他们内心的充满童趣的天真的世界。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引发想象的因素,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提供资源,扩展他们想象的空间。并且给他们充分想象的时间,给他们表达想象的机会。使他们在不断地语言描述中,交流想象的活动中,提升他们的想象能力,并且使得语文知识得到应用,迁移为能力。但是,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提供影像资料、图表资料,提供正确的思路,使天马行空的想象变得合情合理。例如:在教授《日月潭》一课时,根据课文的内容,笔者出示了中午、雨中及夜晚日月潭的美景,在这秀美的景色中,学生陶醉了,这时,笔者追问学生,阳光下的日月潭是明艳的,雨中的日月潭是朦胧的,那么,你还希望看到什么时候的日月潭呢,能为老师描述一下吗?学生们经过思考,把想像中的夕阳下日月潭描述出来,“夕阳西下,日月潭上泛起了红色的波光,一切都仿佛披上了淡红色的薄纱,日月潭像一个微醉的少女,那么安静,那么迷人……”还有那风中的日月潭,“风大了,日月潭仿佛发怒了,不断在卷起白色的浪花,向人们表达它的不满,潭边的树枝随着风不停地互相拍打,发出了哀痛的呻吟……” 学生们从课文中的画面迁移模仿,想像出了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日月潭的不同景色,有了想像力的催化,他们的语言也生动形象起来。在教授《丝绸之路》一课时,“这是一条怎样的路?”是全文中心问题,随着丝绸之路图示的出现,从图上丝绸之路途经的各个国家,学生显而易见地理解了这是一条长路,经过了许多个国家。同时经过思考,学生也能理解这是一条友谊之路,那么就此提问:“你能想像张骞和他的将士们在开辟这条路时会遇到哪些状况呢?”那么,从图示上经过的沙漠地带,学生能想像到他们会经历缺水少粮的困苦生活,经历风沙满天的死亡危胁;从图示上标注的群山、江河图标,学生也能想像到,会受到猛兽的袭击,遭遇生命危险,需要克服艰难险阻。所以,学生们会通过直观的观察,结合自己的想像和理解,水到渠成地得出“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从而文章的验证点也会迎刃而解。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收获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使其能力得以提升和发展。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萍.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阅读教学实践课题研究报告[J].中小学电教,2012,(11).
[3]李克东.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