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五文四化”打造有竞争力的副刊

2013-08-15康细民

中国地市报人 2013年11期
关键词:副刊报纸文学

□康细民

(泉州晚报社,福建 泉州 362000)

用“五文四化”打造有竞争力的副刊

□康细民

(泉州晚报社,福建 泉州 362000)

近年来,报业逐步陷入相对艰难的境地。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份印刷出版物和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报纸的命运也始终与阅读方式息息相关。现在,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报界同仁正在关注传播与阅读的变化,并重新审视副刊的作用和价值,开始为副刊“鼓与呼”了。

报纸之困局,或许恰是副刊的转机。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曾在一次作者座谈会上如是说:“以前有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杂志是比较浅的,有报纸后我们觉得杂志可以忍受,有了电子媒体以后,我们觉得报纸尤其报纸的副刊也不错了,所以我觉得报纸副刊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新闻事业里面会得到重新的关注。”上海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郝雨最近在《媒体天地有人文》中说,在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报纸副刊的确发挥了为单纯的新闻体所无法比拟的传播作用”。他认为,“报纸要生存,要发展,必须确立自己作为百姓‘精神家园’的定位”,因为在如今这个全媒体时代,报纸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如果还依然停留在单纯地提供新闻传递信息这样的功能上,那显然就会距离受众需求越来越远,因此,纸媒需要通过转型重新确立并弘扬其核心竞争力。

2013年4月底笔者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晚报报业专副刊编辑思路专题研讨会,业界专家学者和二三十家报社专刊副刊负责人与会,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在研讨交流中形成一个共识或曰共勉:报纸“自救”,具有独家性、耐读性等特点的专副刊“堪当大任”。

可以说现在正是全面重视报纸副刊的最好时机。换言之,在挑战与机遇面前,副刊是到了提振精神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因此,只有真正内强素质才能确保副刊品质,只有创新思路才能拓展副刊出路。

“五文”自强素质

此处“五文”指的是:文字功底、文学品质、文史常识、文艺情趣、文化思维。这是笔者多年来作为报纸副刊一名忠实读者和常规作者对副刊的一种观察体会和衷心期许,也是几年来自己从事副刊编审和管理工作中用以自勉和对编辑提出的要求。

文字功底:网络语言的粗糙泛滥近年严重影响了人们文字表达的基本功和语言运用的规范化,这不仅仅是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也是整个教育体系必须正视的全民性问题。在提倡报网互动、大量转载刊用网文博客的当今,副刊编辑自身的文字功底是否过硬、语言是否规范成了影响刊物质量的第一要素,事实上现在有的编辑连标点符号都不能正确使用。从头认真学习语法,从而带头推广汉语言文字的标准化规范化,应当视为编辑与生俱来的工作职责。

文学品质:随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的文学风潮的日渐衰落,副刊作者明显减少;随着新媒体迅猛扩张,报纸读者大量流失。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副刊编辑同时也是诗人、作家,早期曾经群星璀璨的副刊天空也许已然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新闻从业人员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我们有时甚至不敢指望副刊编辑个个都是虔诚的文学爱好者——然而,副刊的基本定义乃是“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的、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副刊的本质属于文学,一个缺乏文学素养和品质甚至以反文学为标榜的人员,是与副刊格格不入的。

文史常识:文史向来就是副刊正确定位的一大座标。挖掘和宣传地方历史文化是副刊取之不尽的重要内容,本土化也是报纸站稳脚跟的天然根基和形成特色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法宝。副刊编辑应当把学习相应的文史常识、深入了解和热情反映地方优秀历史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全面推进,副刊在与时代脉动、为发展讴歌的同时,应有保护城市记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迫切性。

文艺情趣:无论是中国传统上把“琴棋书画”视为修身必备,还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把诗歌、绘画、音乐和建筑归入“艺术”门类,都表明了这是公认的一种文化素养的具体象征。人们历来对副刊编辑的才学是寄予厚望的,希望既是“专家”也是“杂家”。当然,要求个人博艺多才未必现实,但假如一个副刊编辑对中国书法艺术缺乏起码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趣味,甚至连几种常用印刷字体的使用都不甚了然,也是很难想象的。我们强调副刊编辑培养一些文艺情趣是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副刊内容的包容性、多样性甚至具体到包括标题制作、版面风格的形式的艺术性。

文化思维:正如相关资料所说,“文化”是现代各民族语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也是当今最流行的一个学术词汇。2011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为新时期的副刊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副刊自身定位指明了正确方向。副刊人理应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方面坚守宣传阵地,提升文化品位,一方面善于运用文化思维来创新工作、寻求发展。

“四化”创新思路

报纸寻求破局,副刊显露生机。“五文”侧重于练好内功,“四化”则主要针对工作思路。

本土化:本土化已经成为地市党报、都市报类赖以生存、借以竞争的主要策略和最大优势,“本土为王”是继“新闻为王”、“内容为王”之后喊出来的又一个群起呼应的响亮口号,许多报纸虽未必像《东莞日报》那样直接把“本土就是主流”一语悬诸报头,但现在无不纷纷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办报理念。依托本土、关注当下——本土化和新闻化也是副刊的突破之路。

副刊本土化,一是要依靠独特的地方文史资源,二是要团结本土的各种写作力量。笔者所效力的《泉州晚报》几年来就是以副刊的主打版面——城市文史专版“温陵志”、本土文艺专版“刺桐红”进行了一些颇有成效的探索,为泉州(温陵是别称,刺桐是市花)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作了大量的宣传推介工作,受到各界好评,彰显了地方党报的主流表率作用;同时尝试把副刊打造成为一个新闻纸上的“文艺沙龙”和“文化窗口”,把老中青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特别是努力争取了一大批网络写手和学生群体。

共享化: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也是以文化为使命、立文化之标杆的副刊所需的文化思维。我们要旗帜鲜明反“三俗”,但这并不等于说高高在上的“象牙小塔”和自娱自乐的“小资情调”就叫高雅,而与打工文学、商企文化、市场文明等联系起来就没有文化品位了。有的副刊追求高端化、深度化,但更多的副刊尤其是地方性报纸的副刊还是要特别重视大众性、普及性和地方性的文化需求。文化应当共享共赢,文化可以互助互惠,即与社会大众共享,并让合作各方互惠。这需要积极拓展合作互动的思路,创新性地运用包括征文、采风、大赛和联办等在内的方式,来反映各阶层的文化追求和满足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多元化:在全媒体兴起、传统媒体变革的形势下,副刊也纷纷从文学的单一性走向品类的多元化,以期在与电影、电视、图书、网络传媒的竞争中留住读者,因此,副刊的定位、容量和品类都在相应发生变化。

副刊多元化,需要放眼“大文化”的广阔视野、确立“泛副刊”的办刊理念,在文学、文史、文艺的传统副刊基础上向小众、特色、专题、服务等方向拓展,以此增强吸引力、扩大覆盖面。副刊走向专刊化方面,应该说版多报厚的大报做得较到位较典型,如《北京青年报》,现设副刊版面分为写作、历史、评论、教育、知识、科学系列和每日连载、每日指南8个版;《广州日报》则把读书、作文、视听等传统上属于副刊的内容作了细分单列。

悦读化:十几年来,国民阅读率走低、家庭藏书量锐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进行的相关调查均反映了这个问题;与此同时,网络阅读率大幅上升。也就是说,我们正处在阅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因此,当前报人面对的最大问题其实就是:传统阅读受到了严重冲击。

副刊要吸引阅读,首先要变阅读为悦读,格调高雅,版面清新,从内容到形式一致追求应有的清雅风格;其次要变块读为快读,重视提供各种题材和类型的精短内容。如果说大报在多元化方面拥有版面支撑的优势,那么,地市党报、都市报类等报纸,在有限的有时甚至又未必稳定的一两个版上,借助精心设置的专栏专题、多发吸引阅读的短文小品,在追求悦读上则是大有可为的。正如南开大学传播系主任李运峰教授在前述全国晚报报业专副刊编辑思路专题研讨会所说,“新闻为攻”攻不过网络,专副刊可以迎接挑战,副刊要有竞争力,应做到“雅”、“精”、“短”、“闲”。总之,副刊在吸引阅读方面是有独特优势的,这也是当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注目副刊、寄望副刊之所在。

猜你喜欢

副刊报纸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报纸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文化引领:副刊创新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