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的启示——以近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晚报都市报作品为例
2013-08-15龚雪琴
□龚雪琴 李 静
(襄阳日报社,湖北 襄阳 441021)
精品的启示
——以近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晚报都市报作品为例
□龚雪琴 李 静
(襄阳日报社,湖北 襄阳 441021)
2013年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亦有不少出自晚报都市报。深刻把握这些获奖精品的成功之处,对于相同类型的报纸多出精品,提升日常采编水平,乃至新闻理念的创新和发展,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为了使考查的对象尽可能扩大,准确把握新闻发展规律,笔者以最新三届中国新闻奖为考查范围,以其中获奖的晚报都市报类文章为重点考查对象。
近三届中国新闻奖中晚报都市报获奖作品数量及趋势
近三届中国新闻奖总获奖数和晚报都市报获奖作品数量分别为:第二十一届:287件作品获奖,其中晚报都市报获奖作品共24篇;第二十二届:291件,晚报都市报18篇;第二十三届:300件,晚报都市报20篇。
从绝对量上看,近三年来晚报都市报获奖作品数量没有出现大幅波动;从相对数量上看,三届中国新闻奖中,晚报都市报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4%、6.2%、6.7%,呈小幅下降后回升态势。
在文章项目(体裁)上看,第二十一届排前三的分别为:报纸系列(5)、报纸消息(5)、新闻摄影(4);第二十二届排前三的分别为:报纸通讯(6)、报纸系列(5)、报纸消息(2);第二十三届排前三的分别为:新闻漫画(5)、报纸(文字)系列(5)、报纸通讯(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系列报道、通讯一直是晚报都市报的得奖强项,如果从报纸影响方面说,它们是很好的卖点和吸引读者阅读的地方。不过,在前两届稳坐前三把交椅的报纸消息,在最新一届中竟然落选了,且最新一届只有一条报纸消息。除评选总项目中报纸消息所占的比重下降外,晚报都市报类报纸消息质量总体没有党报和专业报质量上升得快,恐怕也是重要原因。而新闻漫画在获奖作品中分量大增,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
获奖作品选材带来的启示
理论界对晚报都市报新闻的写法定义为小切口大主题,那么纵观近三届的获奖作品,它们都在哪些选题上取得了较大的反响,这对我们把握好新闻选题具有重要意义。抛开容易同质化且最近一届呈退化状态的报纸消息不谈,我们专就报纸的系列报道和通讯来进行一番考查。
从三年两类获奖作品的主题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有突发故事,这种有偶遇或指派性质,如《宿管阿姨800字致辞被掌声打断11次讲哭毕业生》、《“爱如潮水闽京接力救泉州小阳鑫”》;有重大热点教育、民生问题,如《学校大摆“鸿门宴”家长无奈献礼金石嘴山市八中如此庆祝教师节》、《拎着凳子 打着手电点着蚊香——这儿的人上厕所需全副武装》等;有具有深刻内涵、一贯存在的社会现象,如《输血50ml扔掉150ml》、《“生命通道被堵伤者身亡”等系列报道》等;还有典型人物报道,如《一诺千金!他为战友母亲当儿子二十年》、《信义兄弟接力送薪》等。
从信息来源上看,有属于“走转改”中发现的,有热线、信件中挑出来的,有突发事件指派的,有记者长期观察积累的。从所反映的行业看,教育较多,社会百态次之,涉军、农业、医疗、公检法、重大舆情、社情民意等都有涉及。
以上所有获奖作品有一个共同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情真意切。其中诚信和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对社会新问题新现象的分析及解决办法是重要的好新闻着力点。
以上所有获奖作品几乎都出自在省会、直辖市的媒体,但就事件发生地来说,可不尽然。那为何这些新闻事件所发生地市州的媒体没第一时间把握住并做好报道呢?恐怕是值得该地方媒体深思的问题。
获奖作品采编及写作技巧带来的启示
很显然,光有好的题材,也不一定能写出佳作,因为可能把握不好采编和写作技巧。这和做一道美味佳肴很相似。下面我们侧重从“烹饪方法”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对象:1件报纸系列、1件通讯、1件消息。
报纸系列《强大的网民们,这次你们骂错啦!》刊发在《大河报》2012年12月7日、8日、10日,该报道信息源来自当年12月6日网友发布的一条微博。很多网友在转发、评论中指责河南省罗山县的一座大桥“偷工减料”,称其为“豆腐渣工程”,迅速形成了网络热点。捕捉到该信息后,《大河报》记者于当天下午第一时间联系河南省罗山县公路局、交通局及县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了解事件真实情况,并发出了澄清事实的独家报道。第一篇报道,记者到了现场,但文字并不多,但罗山县及信阳市相关领导的话为事件定了基调,第一篇对事实的报道、观点的铺陈,显示出文章的公允,彰显了公信力。在第二篇报道中,增加了首席记者,表明该报的重视程度加强。第二篇,思索的痕迹很明显,观点性的语言很多,比较重要的包括微博报料者的自我认识和专家对此次事件过程的认识,后者也是点睛之处。第三期是三篇评论文章。第一篇主要谈自媒体时代的自我修养问题;第二篇侧重指出网友误读的心理及社会背景,以及分析这种心理泛化后的危害;第三篇讲到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以及双方如何扬长避短。
对于这一新闻信息源,如果报纸只是用简单的三五百字说明情况而无后续报道,显然得不到新闻大奖。纵观整件报道的价值,其实在于第三期的几篇评论,它跳出了事件本身,对事件的本质、对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劣进行了科普式但又令人信服的评论,这三篇评论其实说是论文也未尝不可,但对提高读者素养,对网络新闻和传统新闻的采编意义重大,想必这也是该系列报道最终能得大奖的根本所在。
《兰州晨报》2012年11月1日的通讯《89年前,祖父借人100银元 89年后,孙子替爷爷还上“诚信债”》,记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段涉及三个家庭四代人的生活。没有华丽词语的雕琢,更真实地展现出了百姓的普通生活,以此体现了普通人诚信的可贵。文中,对三个新闻人物语言的捕捉,十分恰当地表现了三人的性格,让整个报道立体丰满。
还是诚信大主题,特别之处是时间跨度太久,但愈久愈显得可贵,新闻价值愈大。
消息《有好戏,市场就能养活剧团》2010年1月23日刊载于《今晚报》。报道深刻领会党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指示精神,深挖典型,让典型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熠熠生辉,并辐射全国,真正起到党的喉舌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发现好的新闻信息源后,采编时要注重集团化作战;注重运用评论的力量,需要调配版面时要大胆调配;必要时要把主力人员派上去,要舍得花时间。在通讯类题材中要注意细节的作用,要重视外围采访的重要性。对典型人物和事件要有一跟到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