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主题新闻报道与传播效果初探

2013-08-15文丨王志龙杨华杰施元达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传播者新闻报道受众

文丨王志龙 杨华杰 施元达

(南京政治学院,南京 210003)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作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中起着贯穿全文、支配写作的作用,它是新闻报道构思、选材和语言表达的依据。材料的组织、语言的运用、体裁的选择等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为主题服务。

对于新闻报道可以进行许多的分类。按报道的主题种类可以分为:无主题新闻作品、暗主题新闻作品、明主题新闻作品、多主题新闻作品。在生活中,明主题新闻作品较多,而多主题新闻作品较少,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2012年12月17日的《解放军报》在第5版刊登了《网上集训,万人同学务实高效》。它主要报道北京军区利用一套覆盖全区团以上机关的视频会议系统,为团以上领导干部和机关传达十八大精神。该报道主要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要说明北京军区贯彻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改作风“八项规定”,第二个主题是宣传北京军区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做法。又如该报12月1日1版刊登的报道《5万人同听一堂时政课 芜湖军分区构建网络课堂增强时政教育实效》,它一方面介绍了芜湖军分区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做法,另一方面呼应了全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通过翻阅《解放军报》近两个月的报纸,笔者发现多主题的新闻报道明显增多。在其他的党报中中,笔者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1 多主题的新闻报道产生的原因

作为报社,每年有自身的报道策划,编辑部围绕年度的报道计划或者上级机关的相关精神组织部分稿件。“十八大”胜利闭幕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主流报纸大力报道各地学习十八精神的情况。“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更是宣传系统特别是媒体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强调了学习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性。全国各地都十分重视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和报道。

“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4日召开会议,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就规定 “要精简会议活动,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八项规定提出后,主流报纸针对这个主题也不断地挖掘新闻线索,着力报道这些内容。作为新闻媒体,通常会遇到要同时宣传多个主题的情况。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版面、提高报道效率,成为了编辑们一直思考的难题。而多主题的新闻报道通常能做到一稿多用,最大程度地满足编辑策划的需要,实现编辑的设计意图。它在宣传多个重大主题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让编辑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在报道中,因而也逐渐为编辑所青睐。

同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受众对新闻报道要求更高。他们要求报纸的信息含量更大,接受的信息更多。他们更倾向于那些内容丰富的新闻。一篇多主题的新闻报道往往包含了多个信息点,可以满足他们获得更多信息的需求。这部分读者作为资深的受众,在明白报道表面意思的情况下,还能读出多主题新闻报道中暗主题的内容。他们由于自身的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相应地也更喜欢这类拥有内涵的报道方式。

2 多主题的新闻报道对传播效果的积极影响

新闻报道作为传播讯息的方式,十分重视传播的效果。因为只有那些倍受欢迎的新闻报道才能为新闻媒体赢得赞誉,扩大媒体的知名度。“所谓效果,指的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这里的“有效结果”一词,狭义上指的是行为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广义上则指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产生的一切影响和后果。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一概念也具有下述双重含义:

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产生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者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在这个含义中,第一层含义是很容易理解的,一般意味着传播者的意图能否得到实现。而第二层则是指,不管传播者本人是否愿意,一定的传播活动必定会带来一定的结果。这些被传播的信息必然会对受传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多主题新闻报道举例,它既会让读者理解传者想要传达的意思,又会或多或少中产生一些影响。有些影响是传者能预想的,另外一些影响是他们预想不到的。读者既有可能对多主题新闻产生良好的反响,也可能认为这种新闻报道过于晦涩,宣传意味过于浓厚,对其持批驳的态度。从它对传播效果积极的层面而言:

2.1 多主题新闻报道有利于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

传播效果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等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单从传播内容分析,内容的主题、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内在因素与传播效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多主题的新闻报道,往往选择多个主题交织的材料。这些内涵相对丰富的报道能较好地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在《网上集训,万人同学务实高效》报道中,它很好地融合了学习十八大精神和改进会风两个主题,改变了以往新闻报道中只有一个主题的惯例。这种特殊的报道方式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

2.2 多主题新闻有利于丰富报道内涵

新闻报道通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这种布局通常将最核心的内容放在导语部分,传播者的主题思想一目了然。而多主题新闻则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正因为如此,多主题的报道方式使新闻更有“嚼头”。

2.3 多主题新闻有利于“寓观点于材料中”

多主题新闻作品,一般分为明暗两条线。作为明线的主题,通常显而易见。而暗线的主题通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即“不明示结论”。1952年,霍夫兰和曼德尔就“明示结论”和“不明示结论”的效果做了一次简单的比较实验。经过众多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几条结论:

(1)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果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

(2)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

(3)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较佳。

在《网上集训,万人同学务实高效》和《5万人同听一堂时政课 芜湖军分区构建网络课堂增强时政教育实效》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个规律。报道直接报道的是该部学习十八精神的做法,间接反映的是该部作风的转变。正像例子中介绍的,尽管另外一个主题采用暗线描述的方式,普通受众也很容易明白暗线的主题。

3 多主题新闻报道对传播效果的消极影响

3.1 多主题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报道的力度

一般来说,新闻报道只有一个主题,这样方便受众了解传播者的真实意图。而多主题报道方式由于设置了多个主题,在传达讯息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主题主次和详弱安排失当,往往会导致主题之间相互削弱,不利于表达传播者真实的想法。另外,如果新闻报道的主题很复杂,而受众的水平偏低、或者理解能力较差,这种信息的相互传递无疑存在着更大的困难。

多主题新闻报道模式,也给受众增加了阅读的压力。普通受众看新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取信息,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这些信息可以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参考。基于这种考虑,他们更加注重获取信息的效率,希望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普通受众不是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去玩味多主题新闻模式传达出的多重意义。所以当他们看到多主题新闻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2 多主题报道不适合突发情况

多主题的新闻报道与单个主题新闻报道相比,需要更多构思时间,这不适合那些对时效性很强的新闻。新闻报道一般采用开门见山的形式,这样能避免歧义和误解,向受众传达出明确的信息。而多主题新闻传达的主题复杂,包含的材料繁多。传播者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理清思路,设计结构,安排材料,传递信息。因而,它与动态新闻很难实现良好的对接。

3.3 多主题新闻报道淡化了新闻的特征

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有很大不同。文学作品多以以文字优美,构思巧妙取胜。而新闻报道更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深度,真实准确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作为信息的载体,新闻更加强调传递讯息的准确。不管是动态消息还是深度报道,都力求简洁明确。就深度报道的要求而言,它要求传播者多维思考,不孤立报道单个事件,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观点)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对于深度报道而言,如果出现两个中心,两个主题,极有可能导致事实之间的关系内错综复杂,让读者看得眼花缭乱。

从两方面分析多主题新闻报道,这种报道形式可谓有利有弊。我们在分析它的利弊的同时。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更应该重视这种现象,发挥多主题新闻报道的优点,避免它的缺陷,更好地服务新闻事业。

[1]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日报》(肩负神圣使命 忠实履行职责)。2012年8月14日。

[2]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人民网,2012年12月04日。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72页。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6页。

猜你喜欢

传播者新闻报道受众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当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