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达人秀》探究如何成功本土化国外真人秀节目

2013-08-15文丨秦煜人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真人秀参与者受众

文丨秦煜人

(辽宁大学,沈阳 110136)

2005年《超级女声》掀起国内真人选秀热,当我国电视从业人员视线从港澳台转向欧美发达国家时,真人秀节目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电视市场上的重头戏自然会受到重视,大量优秀真人秀节目也不断被各电视台引进。这些由欧美国家引进,中国各电视台加以重新改编设计的真人秀节目能长盛不衰的寥寥无几。很多在国外持续高收视的真人秀节目在引进中国后并未延续其良好态势,反而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无声无息地淹没在电视节目的洪流中。

《中国达人秀》是上海东方卫视2010年从英国引进而来,在国内真人秀节目举步维艰之时异军突起,从开播至今收视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收视良好的情况下《中国达人秀》也取得良好的口碑,并被广电总局特批允许采用观众短信投票方式决定冠军归属。《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并非偶然,其对节目质量的精益求精是关键,从它的成功中可以解析出该如何成功本土化国外真人秀节目。

1 节目一体化

作为引进类真人秀,节目模式成了各电视台效仿的重点,但在纯粹模仿节目模式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国外真人秀与之相匹配的节目制作流程。这种节目模式与制作流程不匹配的结果往往导致国内许多真人秀节目“跛着脚走路”,走太慢或者走不远。节目模式相对于制作流程更表面,易模仿且成效快,而制作流程往往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去摸索、研究和适应,很多电视台因为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原因往往舍弃了这一环节。但《中国达人秀》在引进《英国达人秀》的同时学习了他们制作团队规范化、专业化的节目制作流程,并由版权方介入进行培训和指导,使整个节目一体化更完善,也为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悬念设置

真人秀节目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了受众“窥私”的心理,但很多真人秀节目的参与者在节目之外过度曝光,参与者本身或者节目主办方希望通过媒体报道吸引受众眼球。但这种附属新闻带来的很可能是负面效果,引发受众反感或者审美疲劳。《中国达人秀》在这一点上严格仿照《英国达人秀》,并未让选手在比赛前活跃在大众视线里,使受众的好奇心持续保持。

其次,《中国达人秀》秉持其“零门槛”的原则,这就使得节目参与人员多元化,才艺表演百花齐放。观众在节目开始前既不熟悉参与者本身,又无法预测参与者才艺表演的形式内容,这种悬念的设置就使得受众在节目开始前一秒观看兴趣达到峰值。复活赛的存在也为《中国达人秀》的结果增加了悬念。

3 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节目内涵

在中国真人秀节目良莠不齐,前景迷茫之时,《中国达人秀》能够逆势而上获得收视口碑双丰收,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节目呈现出的正确价值取向和节目内涵。广电总局为此也给予《中国达人秀》以“特许令”,指出《中国达人秀》倡导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代表着中国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历数国外广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如荷兰推出的《老大哥》,博彩业欣欣向荣的英国推出的《谁是百万富翁》,崇尚冒险精神的美国推出的《幸存者》,无不清晰地烙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以及审美习惯。以孔子“仁”的思想为基础建构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达人秀》为草根人物实现梦想提供舞台的宗旨是相契合的。

为贯彻节目理念,《中国达人秀》对所有选手免费提供住宿和安排食宿,这就解决了很多参与者的顾虑,真正实现了为平民实现梦想搭建公益性舞台。在比赛的过程中《中国达人秀》也特别用心地增设了选手管理组,具体细分为选手组、流程管理组、现场组,在总决赛时选手管理组甚至要一对一地负责选手。这不仅是为了节目的顺利录制,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文主义关怀,这正是很多选秀节目缺失的部分,不少真人秀节目在节目结束后对选手完全不负责任,最后不欢而散。

4 “类真实”的表现手法

真人秀节目以“真”为卖点吸引眼球,这也是其区分于其他节目的一大特征,但它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真实。真人秀节目普遍运用了“肥皂剧叙事”模式,制作时运用了特写、背景音乐、蒙太奇镜头等技术渲染气氛,此外还大量存在后期剪辑和人为控制。

这种“类真实”的手法在《中国达人秀》表现地恰到好处。在设定情境中《中国达人秀》采用“减法原则”,简明的舞台和侧幕主持的程雷都是为了突出舞台中间的平民参与者,以此放大人物的才艺及其背后故事。在剪辑过程中蒙太奇手法尤为重要,受众的注意力有限,但选择却很多,部分引进类真人秀节目太过简单粗暴的呈现人性并非明智之举。《中国达人秀》为此突出编辑的作用,强调故事的重要性,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在现场台上台下最直观的反映,呈现最感动人心的草根阶层实现梦想的过程。

5 媒介资源整合

在新媒体冲击之下,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一员所要做的并不是抵死抗争,而是有效整合资源,与各种新媒体合作以达到效果最大化最优化。《中国达人秀》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截至目前为止,《中国达人秀》的微博粉丝已达到883775。除了在微博上与粉丝互动增加人气,《中国达人秀》还与各视频网站进行合作,开通自己的官方网站,为受众自由选择观看节目提供了便捷。

6 评委结构设置

当主持人居于侧幕主持时,评委很大程度上就充当起栏目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在评委的结构组成中,《中国达人秀》的突出特点是各评委风格鲜明,栏目组对三位评委的作用定位都很明确。在第一季中,周立波作为海派清口的创始人,担当着主评委的角色,同时他的幽默时不时地调节着现场氛围,他自身带有的这种亲民特性符合传播学角度的接近性,使得他在现场与观众的互动更为融洽。伊能静最为演艺界的才女,兼具母亲的角色,她的温柔与感性最能突出节目的人文理念,善于放大参与者的感人之处并给挑战失败者以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但作为任何一个真人秀节目都不能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不论是高晓松还是黄舒骏在这一方面都可以使人信服,凸显节目的实力。

7 求新求变增加亮点

再好的节目一成不变也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中国达人秀》能坚持到第四季并长盛不衰与它求新求变增加亮点是有紧密联系的。第二季中《中国达人秀》将人民大会堂最为节目舞台,使得真人秀节目不再是纯粹的娱乐性,实现了无数平民心中的梦想。国内外名人的加入也使得节目的看点增加,如果说姚明的出现是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那苏珊大妈的到来则是体现了节目品牌的国际化。梦想观察员的不断变化也是节目保持新鲜感的一个方式,从最初高晓松酒驾的被动,到成功危机公关由投票选出黄舒骏出任评委,再到如今第四季窦文涛、黎明、徐静蕾、杨威等的加入,节目组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梦想观察员的组合擦出节目火花。

当然,《中国达人秀》的成功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引进类真人秀节目,同时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日益增多的广告时长使受众甚为反感,节目本身的创新度不够等。但是作为成功引进国外真人秀的范例,我们确实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可取之处。在媒介本位论发展到受众本位论的今天,真人秀节目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市场主流,国外真人秀节目发展迅速,丰富性、专业化、节目模式版权化、受众细分程度等等都值得国内学习,但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功本土化引进类真人秀节目需要业界人士“冷思考”。

猜你喜欢

真人秀参与者受众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基于代理的多方公平交换签名方案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