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窦氏脱口秀”沏的“知道分子”的功夫茶——对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粗浅解读

2013-08-15文丨裘文彬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精英话语受众

文丨裘文彬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杭州 310012)

《锵锵三人行》融信息传播、制造乐趣与辨析事理三大元素于一身,由主持人窦文涛邀请两岸三地的人文学者、社会活动家、传媒工作者或娱乐圈知名人士组成不太固定的三人小组,采用民间叙事、大众话语的私人聊天方式来关注社会热点,全面展开无单一主题、无固定话题、无顾忌、无结论、无准备的轻松谈话,这种“散打式”的新闻评论由于其真诚、坦白、大胆、娱乐、趣味等特色获得了广泛认同,成为凤凰卫视一个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极高的品牌栏目。

用窦文涛自己的话来说,节目“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他不期望观众通过节目就能获得什么深刻思想或重大结论,只求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闲谈的轻松与乐趣窦文涛的这种“把生活中的聊天尽量本色地搬上电视”,并将娱乐精神进行到底的解读新闻的模式,成为《锵锵三人行》有别于其他谈话类节目的最大特征。在2004年中国电视节目榜之最佳谈话节目主持人奖项对该节目给予了这样的评语:“‘窦氏脱口秀’开启了中国电视的‘三人谈’模式,到今天仍然是中国知道分子客厅中的功夫茶。他独创的这种江湖话语,让F40心领神会,让F4们耳目一新”。

1 清醒的入世精神和默契的主持格调

在《锵锵三人行》中,窦文涛既善于调动嘉宾们的侃兴,又善于营造平等而又热烈的氛围,不抢话也不冷场,始终位于话语的中心,让均衡言说权在三人之间流转。每次节目引出话题的方式也丰富多样,或准备一条新闻片,或读一条段子,或从最近网络上讨论的热点问题谈起,顺势地打开谈话者的“话匣子”,然后在现场随机发挥,延伸或迁移到其他话题。过程中,他会对话题进行灵活的控制,在必要时会通过转化话题、插播广告、发表议论等方式及时实现对话题的控制,做到收放自如。

观众对于窦文涛最大的感觉在于“真实”。他习惯以一种草根姿态出现,把他明白的事情用普罗大众都能听懂的大白话解释一遍,碰到不懂的问题则虚心求教于嘉宾,并自嘲才疏学浅,完全不避讳自己的“短处”,这种“不装”的风格很能够博得观众的好感。敢于自揭其“丑”、不讳疾忌医,使得观众和主持人之间形成一种对等的视角,这也是“窦氏脱口秀”能够获得认同的感情基础。

2 “知道分子”们互换学识和谈资的茶室

《锵锵三人行》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被邀请来“谈天”的嘉宾都是“精英”。观众之所以热衷于看精英们的节目,尤其是喜欢听取或参考精英们的观点,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看是一种趋同的心理定势在起作用。

首先,参与节目的嘉宾都是来自两岸三地,且大都有着高学历、留学或讲学欧美发达国家的背景,因此他们普遍拥有阅历广、学识丰、积累厚的特点。同时,身为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有着比一般的嘉宾更加强烈的关注社会、改造社会的使命感,比普通人拥有更为宽阔的视野,更深的思考深度和见解,在谈论当前的新闻热点时往往能够切中要害。

其次,参与节目的嘉宾大多具有口才好、喜欢聊天并善于沟通的特点。因此在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的时候,场面不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彼此的话语场都比较均衡,且各有独特的角度,几个方面的观点和思路都能说得通,这样就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思考空间,对这个话题充满了新鲜感,使观众能够在短短25分钟之内听到对热点新闻话题最精辟且独到的解读角度。

3 在“老友记”式的聊天中对新闻热点进行后现代的解读

一是节目借闲侃来缓和生活压力,排解都市化焦虑。《锵锵三人行》所刻意模仿出来的“居家客厅”模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严肃访谈,需要正襟危坐,就是很简单的三个朋友闲聊家常,没有很强的目的性,淡化了“访”的色彩,话题的跳跃性强,私房性质明显,让观众始终处于一种自在放松的状态下,不自觉地代入到这个“客厅”中,全场嬉笑怒骂、肆意点评,把生活中的某些隐忧、困扰和不公作为讨论和批判的对象,尽量消解了主题的严肃和沉重,使每一个观众心理上“解渴”、“情绪”上“解气”。

二是汇精英之识,借他人之口,抒己之情绪。《锵锵三人行》好比一个虚拟的“议事广场”,或探讨哲学道理,或神侃艺术见解,或分享生活奇趣,或集体议论点评,只不过它通过节目这样的一种形式,给普通的观众提供了一个“可代入”的空间。看着主持人和精英嘉宾如此生活化地闲侃各种热点话题,观众会觉得自己想“说”但却没有机会或渠道“说”出口的一些话,却借嘉宾之口轻松地聊了出来,于是便会觉得自己仿佛也坐在他们中间,听着他们说出与自己相若的感受,表达出与自己一致的观点。

三是在“只求广度和温度”的理念下,满足信息多元时代受众“知”的需求。《锵锵三人行》能够极大地满足受众对于“知”的欲望。从开办节目之处,窦文涛就明确提出了“不求深度、只求广度”的原则,它融汇了量大面广的信息,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收视心理与需求的受众需要;另一方面,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的“聊天”却始终没有与社会生活脱节。显然,节目提供给受众的这种“知”的满足与受众从新闻中“知”的满足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很多资讯从新闻角度来说未必有足够的报道价值,但对于受众的日常生活而言,却有很多可供提炼的角度和利用价值。窦文涛很好地把握了这个需求,不走主流的访谈渠道,而是极力挖掘热点的边缘效应。就好像我们从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之间了解到自己想知道、但正常渠道不容易获取的“花边”信息,也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新闻热点的另一种思路。正因为采取了这样一种极具后现代意味的话语方式,通过不断跑题、说段子、相互调笑,将严肃的事件娱乐化,《锵锵三人行》成功地制造出一场语言的狂欢,为观众提供了一碟开胃小菜,使观众在开怀大小中忘却烦恼、食欲大振。

用《新周刊》主笔胡纠纠的话说,“锵锵”的收视率源于窦文涛的“掰扯”,“锵锵”爱好者在内地的诞生得益于凤凰中文台的落地。“锵锵三人行”的智慧是世俗的智慧,是通透的结果。越是俗人,越是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人,越是把自己姿态放低,越能在这档节目中找到共鸣。正是这样一个个人风格明显,制作思路新奇的清谈节目,“本色”、“文化”、“平等”是它的核心价值,再加上主持人、嘉宾、话题的选择和操作的科学组合,的确为广大谈话类节目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标本,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所有的传媒人进行深入的探究。

[1]段弘. “锵锵”不是“铿锵”[J].青年记者,2005(11).

[2]师永刚. 解密凤凰[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3]田秋生. 语言的狂欢——解读《锵锵三人行》[J]. 广州大学学报,2001(12).

[4]胡纠纠,柯勇. 谁在看《锵锵三人行》[J]. 三联生活周刊,2008(11).

猜你喜欢

精英话语受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它们都是“精英”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