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借鉴国外模式的形式和动因浅析

2013-08-15文丨李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卫视电视节目

文丨李 梅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郑州 450002)

1 国内电视媒体对国外节目借鉴形式概述

虽然电视节目引进的概念被广泛提及是近两三年的事情,但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引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并且,电视娱乐节目的引进形式也不尽相同:

第一类是以译制片的形式出现的。如在2001年6月,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了《幸存者》的配音版,为了使节目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和价值取向,在编译过程中经过翻译和编辑,去掉了不适宜中国观众的镜头和场景。此后,中央电视台二套又播出了该节目的第二、三季。但因为节目的播出形式,加上后期的剪辑,使得节目的现场感和刺激性减色不少,因此并未引起太大的社会反响。

虽然配音版的《幸存者》在中国观众中引起的反映不如在美国那样轰动,但此后一段时间,与《幸存者》类型相似的节目却在国内电视荧屏上风靡一时。如广东台2000年推出的《生存大挑战》、2001年20 多家电视台共同制作的《走入香格里拉》、2003年浙江卫视的《夺宝奇兵》、2003年贵州电视台的《峡谷生存营》等等。

第二类属于借鉴模仿型。其代表节目有央视的《开心辞典》和《幸运52》及后来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为代表的一众选秀节目。这些节目都是在借鉴国外节目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受众的特点和价值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但山寨的标签一直伴随着选秀节目。当时超女的火爆曾引起了《美国偶像》的制作方的抗议,并威胁必要时将对其提起法律诉讼。虽然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但自此之后,版权意识植入到电视人的头脑中。

第三类是模式引进。随着2010年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及201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火爆,节目模式引进的概念成为了娱乐节目制作的主流模式。虽然在超女时代开始,电视节目制作者和研究者都在一直强调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但人们逐渐发现,对外来节目的模仿并不能使节目保持原节目的优良的制作水准。另外,版权的问题也不能回避。因此,节目模式引进成了不二的选择。在节目引进过程中,买方不但购买了版权,同时还有包含各个节目细节的制作宝典,从情节设计、台词脚本、灯光、音乐、流程,甚至连邀请函和报名表的写法都统一予以说明;同时,版权商还会派出专人进行现场指导,参与节目的制作、执行、营销等各个环节。这大大改变了抄袭模仿形式的粗制滥造的局面,使节目制作回到精细化的轨道上。

2 电视媒体借鉴国外节目模式的动因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从模仿借鉴到模式引进成为普遍现象,是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磨合的结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电视媒体经营者对商业利益的追求

上世纪90年代,电视媒体的产业属性得到了确立。经济效益成了电视台重要的经营指标。而娱乐节目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节目形态之一。湖南台的娱乐定位奠定了其在全国卫视的领先地位就是证明。2006年《超级女声》创收3亿元,创造了单一节目创收的记录。如果没有这种商业上的成功,可能不会有随后几年选秀节目遍地开花的局面和对境外电视节目模仿的浪潮。而如果没有2010年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成功,恐怕也不会引起节目模式引进的潮流。而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的冠名权最高已达到3亿多。这样的商业成功势必会冲击着电视节目制作和经营者的神经,通过不断地节目创新来提高自身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而众多二三线卫视,为了跻身一线卫视的行列,也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制作新的节目。而在这种对节目创新的渴望远远高于自身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模式引进是比较讨巧的做法。

2.2 电视媒体经营者自身创新能力的欠缺

纵观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史,几乎看不到完全靠自己创造制作出来的节目。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电视娱乐产业起步要晚,存在实战经验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与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速度、轻质量,多模仿、少创新的状况相似,电视媒体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多浮躁,而少了一些踏踏实实分析研究问题的沉稳。比如,一档选秀节目能否成功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成熟的制作者会有完备的市场分析、受众分析,并用多种数理模型论证,这可能正是国外一些成功的娱乐节目能够长寿的原因。曾为湖南广电做节目创意和创新的英国资深电视人Kim Gordon这样评价中国电视人“他们其实只为自己做节目,他们所做的是他们自己所喜欢的。这正是创意思维容易僵化、创意源泉容易枯竭的最大原因,个人的世界始终是有限的,你必须去深入体察千姿百态的人生、洞察千差万别的人生需求。”而英国的收视调查不只要问看了没有,还要问在什么状态下看,是无意地浏览、不经意地停留还是守候性观看;不只要问喜欢不喜欢,还要问喜欢哪个环节,判断观众偏爱的节目元素是什么。

另外,与观众欣赏水平之间的差距彰显了创造能力的欠缺。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节目的全球化流动加快。虽然国内观众还无法直接从正规渠道看到国外原版的电视娱乐节目,但互联网的发展让不少中国的观众有途径及时看到国外的各类节目。而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使得节目引进的速度和种类都大大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观众是能够欣赏到品味很高的娱乐节目的,这更加剧了国内电视人节目创新的难度。

2.3 行政政策的影响

中国电视媒体的属性决定了行政因素对电视的影响。政策的颁布对一个节目的生死存亡和一个电视台节目的类型是有比较大影响的。如《开心辞典》就是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2000年全面改版时为响应党中央“科教兴国”号召,结合本频道和中国受众的特点推出的。而2012年各大卫视节目的调整和多个引进模式节目的密集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 “限娱令”的影响。

3 结 语

从以上对电视娱乐节目对国外节目借鉴的梳理不难看出借鉴国外节目模式是电视媒体快速获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引进节目都能像《中国达人秀》和《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一样取得巨大的轰动效应和商业上的成功,但不能否认,能加入到国际化的电视节目流动的潮流中,本身就是媒体形象提升的一个绝佳的机会。并且,引进节目的过程也是对原节目的制作手段和细节深入学习的过程。由原本粗线条的模仿到现今精细化的复制,反映了电视媒体人对自身不足的认识。如果能在学习细节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得到锻炼,将是电视媒体人最有深远意义的收获。

但也应该看到,全球流行的节目形式也是有限的,一味的引进不可避免地会使电视节目再次陷入同质化的境地。而在一味追求收视率的背景下,电视媒体为了尽快获得经济效益,有可能会陷入不断引进的旋窝中,以致没有兴趣和精力去研究中国观众的收视行为特征,进行费时却又收效缓慢的节目研发和创新。电视人应该明白,引进借鉴是为了更好地独立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术”的同时,也应该提升“道”。如何能更好地理解国内观众的需求,在节目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中国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才是节目创新之本。

[1] 余晴航:《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本土化探析》,《中国报业》,2012年10月下.

[2] 杨晓凌:《洞察观众是最高机密——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电视创新》《传媒》2008年9月.

猜你喜欢

卫视电视节目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