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机制 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2013-08-15赵新浩
赵新浩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河南郑州451000)
河南省城镇化任务艰巨,发展潜力也很大。就今后发展来看,河南省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应有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是因为:一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出现微妙变化,2012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下降,绝对数相应减少345万人[1],这对于后发省份显然不利;二是河南省城镇化率比全国低约10个百分点,要赶上全国水平就要走得更快一些,这对人力资源素质也是一大考验。毫无疑问,城镇化比农耕社会要求有更高的人力资源素质。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社会机制,为河南省城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以教育公平为根本宗旨,不断完善基础教育机制
基础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起点,而要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必须以教育公平为根本宗旨。河南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努力,基本形成了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但随着近十多年来城镇化的提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举家进城,这也带来了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城镇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基础教育需求,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由于人口流动、教育资源整合配置失衡等原因,造成失学儿童激增。据专家调查,内地小学辍学率激增。近十年,我国农村平均每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1小时,就要消失3所小学。类似现象在河南省也有,这对我省未来时期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要求,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2]。
依据十八大精神,我们一方面不能让农村变成“荒芜的农村”,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能因为人口流动、农民进城、农村生源减少,就对教学点一撤了之,而应积极地整合资源,要积极登记、排查,不能漏掉一个辍学儿童。另一方面在城镇,要以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为突破口,重塑适应城镇化加速的基础教育体系,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办学,解除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重重障碍,打破高考的种种限制,实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特别是在边远、贫困地区,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建立鼓励城镇年轻教师到边贫落后地区执教的轮岗制度,建立能够吸纳社会各界成员参加的义务支教制度;对适龄儿童实行教育跟踪制度,并明确具体责任人,实现基础教育的全覆盖。
二、以技术能力为核心内容,不断完善职业培训机制
职业培训,是所有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必由之路。人力资源素质包括体能、技能、文化、道德、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实际要求来看,技术能力是人力资源素质的核心内容。在科学技术知识日益普及,产业升级换代日趋明显的今天,作为第一生产力要素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就很难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即使从事农业生产,其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传统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也会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实践中,人力资源的技术能力如何,决定其就业机会与质量,决定其生产的质量与效率,也决定其收入所得。从宏观上看,它也决定着某个地区的产业质量与产业发展潜力。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首先就是要提高人力资源的技能水平,提高劳动质量。为此,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3]。
自1992年我国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以来,河南省的职业培训就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以职业培训、技工学校、综合性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开发集团、劳动预备制度等形式为支撑的培训体系,为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我省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200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47%[4]。但是,就目前来看,无论是培训规模还是培训质量方面都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的缺口太大,而且质量难以保证。虽然2004年开始实施了“阳光工程”,这是专门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但因其起步较晚,涉及面太大,需要培训的对象太多,加上农民工的流动性强、难以组织等原因,“阳光工程”的实际效果与事先的预期有差距。仍以转移就业培训为例,目前我省还有6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5],且多数年龄偏大、文化和技能水平偏低,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还有近1400万人没有参加过相应的技能培训[6]。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原有的培训,不断完善和改进已有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建立培训单位与用工单位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三、以职业操守为基本要求,不断完善个人诚信评价机制
个人诚信,是社会稳定与良性运行的基础,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最基本的个人诚信就是遵从职业操守,即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从的最低道德底线和行业规范。它具有基础性、制约性等特点,凡从业者必须做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只有在遵从职业操守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作用。同时,这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从职业操守就是诚实,执行行业规范就是守信。我们应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完善社会成员个人诚信的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面向个人的诚信评价机制,主要是以银行系统为主建立的个人信用档案信息基础数据库,初步形成了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但其主要目的还是服务于银行信贷业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对个人诚信评价的需要。这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人信用信息内容不全面,个人信用信息不能完全共享,没有形成对公民诚信的约束力,失信现象很严重,而且缺乏有效的个人信用奖罚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7]。所以,我们要针对上述问题,不断完善个人诚信记录,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个人诚信档案,提高失信成本,增强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这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进而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四、以产业需求为基本导向,不断完善职业技能晋升机制
职业技能是指从业者的技术和能力水平,其发展方向应符合产业发展需求。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8],要实现这些转变,就必须有庞大的、掌握相应职业技能的劳动大军作支撑。或者说,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同时实现人力资源职业技能的转型升级。
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以此为依据,不断丰富、完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职业技能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并使二者能够实现有机统一,使劳动者在选择职业道路和技术等级晋升方面有所依据。我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制定起步较晚,自1999年5月颁布实施以来,只进行过一次修订,显然落后于产业发展要求。职业技能晋升顶层设计的意义,不仅仅是有助于职业技能队伍的形成,从而对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由于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向上流动的渠道——只要职业技能等级水平提高,就能获得社会认可与社会回报,从而实现个人价值,这也对社会发展正能量的形成以及社会结构的稳定有积极意义。
河南省职工队伍庞大,农民工数量众多,但职业技能等级结构偏低。这也是造成我省一方面就业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又出现技工奇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技工等级评价与晋升机制,但其计划经济的痕迹明显,主要适应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广大的民营企业领域,尚未形成技工等级评价与晋升的正常机制。这既有职工选择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导向方面的原因,还有政府服务职能不完全到位等方面的原因。完善人力资源的职业技能晋升机制,需要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一要放宽年龄工龄限制,二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三要完善薪酬制度,四要建立持续培训机制。只有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晋升机制,才有助于形成庞大的职业技术队伍,这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力量。
五、以公平竞争为基本原则,不断完善社会流动机制
以公平竞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流动机制,对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分层是一种客观存在,社会人群向往收入较高、环境条件更好的社会层次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进入收入较高的社会层次就需要社会成员具备较高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否则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现行的高考制度、学位学历制度、职务职称评聘制度、职业技能评定晋升制度、公务员选拔制度,以及庞大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现象。社会分层差别越大,社会成员的流动冲动性也越强,反之亦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是因为坚持了这种公平竞争原则,才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分配方法,才有了打开城门、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的举措,才有了放宽高考的地域、年龄限制,鼓励社会成员自主选择职业等做法,积极促成了人力资源的社会流动,极大地推进了社会进步,并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河南省来看,人力资源社会流动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影响之广波及全国甚至海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到2020年河南省要实现城镇化率58%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建立以公平竞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流动机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成员流动,重点是鼓励由农村到城镇的流动,要调整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解除农民工落户城镇的种种限制,消除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完善覆盖面更广的社会流动机制,拓展人力资源垂直与水平流动的渠道,如需要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各类社会职业序列的向上流动机制等。完善的、全方位的社会流动机制的建立,会使普通社会成员看到未来的希望,看到努力的方向,有助于他们通过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来实现社会流动,通过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1]中国新闻网.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345万人比重首次下降[EB/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1-18/4499903.shtml,2013-01-18/2013-08-15.
[2][3][7][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4]陈天金,曹贵金.造福百姓强力支撑中原崛起[EB/OL].http://www.clssn.com/htm/home/report/6 9889-1.htm,2012-11-14/2013-08-15.
[5]李鹏,吴英龙.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省内外就业差额持续扩大[EB/OL].http://www.gov.cn/jrzg/2013-01/23/content_2318470.htm,2013-01-23/2013-08-15.
[6]杨凌.“六个上升”彰显劳务大省转移新态势[N].河南日报,2012-04-21.